邓佳燕 作品数:21 被引量:178 H指数:9 供职机构: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自贡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社会学 经济管理 更多>>
3D打印仿真腰椎手术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被引量:9 2020年 背景:3D打印骨骼模型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模拟手术培训,但对于构建软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仿真性差,不能体现软组织暴露过程。目的:探讨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仿真腰椎手术模型,用于低年资骨科医师腰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培训的可行性。方法:基于3D打印技术同比例打印腰椎实体模型,并用橡皮泥、布料包裹构建仿真腰椎手术模型。30名低年资骨科住院医师在该仿真模型上单独进行腰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每天操作培训1次,连续操作10 d,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后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率。通过对比操作者前期(前5次)与后期(后5次)的操作时间、置钉准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经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结果与结论:①操作者前期(前5次)平均手术时间为(100.00±12.67)min,后期(后5次)平均手术时间为(83.50±10.14)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67,P=0.00);②前期手术置钉成功率(包括Ⅰ级、Ⅱ级置钉)为88.53%,失败率(Ⅲ级置钉)为11.47%;后期手术置钉成功率为97.47%,失败率为2.53%,前、后期成绩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68,P=0.00);③结果说明,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的仿真腰椎手术模型仿真性高,可行性强,可用于低年资骨科医师腰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手术培训。 袁德超 吴超 邓佳燕 王翔宇 李涛 谭伦 王伟 罗敏关键词:仿真 逐级扩大型3D打印导板系统辅助寰枢椎椎弓根植钉准确性分析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逐级扩大型3D打印导板系统(简称逐级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植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3例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术中辅助植钉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19例,采用逐级导板辅助植钉)和对照组[14例,采用初期单一导航模板(简称初期导板)]。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及类型、术前Frankel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后即刻CT片上采用Kawaguchi等方法评价螺钉植钉安全性,计算术后螺钉进钉点偏移量,按Peng等方法分别计算钉道在坐标系XOZ、XOY、YOZ平面的角度偏移量。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t=–2.360,P=0.022;t=–3.006,P=0.004)。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5.3个月。无重要血管损伤及神经损伤加重发生。术后即刻X线片及CT示脱位均得到纠正。螺钉植钉安全性评价显示,试验组76枚螺钉均为0级,植钉安全性100%;对照组0级51枚、Ⅰ级3枚、Ⅱ级2枚,植钉安全性9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P=0.030)。试验组螺钉进钉点偏移量和XOY、YOZ平面角度偏移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XOZ平面角度偏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0,P=0.290)。结论逐级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相比初期导板能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植钉安全性,更能精确匹配术前设计。 吴超 邓佳燕 谭伦 林旭 袁德超关键词: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3D打印 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空壳”现象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椎体"空壳"的手术治疗策略,为"空壳"的干预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月,根据选择标准纳入53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有椎体"空壳"高危发生风险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重建;对照组26例,采用单纯短节段钉棒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Denis分型、骨折节段、伤椎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观察术后椎体"空壳"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4个月。术后治疗组有5例发生"空壳",末次随访时不愈合4例;对照组有23例发生"空壳",末次随访时不愈合1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对照组发现2例螺钉松动、1例单侧连接棒断裂,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压缩程度、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两组伤椎前缘压缩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除末次随访时对照组OD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组外(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短节段钉棒固定联合伤椎重建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预防椎体"空壳",有利于伤椎高度的维持和远期功能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胡海刚 林旭 谭伦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后路手术 个体化骶1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初步临床应用 2019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模拟骶1椎弓根螺钉最佳置入路径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置钉路径,分为个体化置钉组和传统置钉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及横断位上螺钉的内倾角度β,所用长度为35、40 mm螺钉数目及随访1年内螺钉的松动率。结果共纳入患者59例,个体化置钉组31例,传统置钉组28例。个体化置钉组在螺钉尖部与骶1上终板的距离D[(2.61±0.82)vs.(4.13±1.51)mm,t=-5.718,P<0.001]、螺钉在失状位平面与腰5椎弓根的夹角α[(9.31±3.52)vs.(13.53±4.78)°,t=-5.646,P<0.001]、螺钉的内倾角度β[(15.73±6.04)vs.(10.65±5.09)°,t=3.022,P=0.004]、使用螺钉型号[长度40 mm螺钉:56 vs. 8枚,长度35 mm螺钉:6 vs. 48枚,χ^2=68.539,P<0.001]和术后随访1年出现螺钉松动率[3.22%vs. 16.07%,χ^2=5.774,P<0.001]上与传统置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个体化设计骶1椎弓根螺钉的置钉路径能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在增加骶1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的矢状位平衡。 万盛钰 林旭 张健 曾玉林 吴凡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 谭伦关键词:骶椎 个体化 生物力学 测量胸腰椎骨折复位后椎体“空壳”的体积 被引量:10 2018年 背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常运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T11-L2),但目前对于固定后"空壳"现象只着重于影像学的发现,缺乏相关深入的临床研究。目的:探索胸腰椎骨折复位后椎体"空壳"体积测量的新方法,评价不同"空壳"大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骨一科72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行后路内固定复位后存在椎体"空壳"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X射线片、CT及MRI),记录分析椎体前缘压缩程度、Cobb角、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复位相关并发症情况;采用Mimics软件测量椎体"空壳"和伤椎的体积,计算空壳/伤椎体积比,随访观察椎体"空壳"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72例患者中,空壳/伤椎体积比<5%的有16例(A组),5%-10%有30例(B组),>10%的有26例(C组);(2)"空壳"愈合情况比较:A、B组"空壳"不愈合率显著低于C组(P<0.05),但A,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伤椎前缘压缩程度比较:A、B、C组患者在复位前及复位后即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A、B组伤椎前缘压缩程度显著高于C组(P<0.05);(4)Cobb角比较:3组患者在复位前、复位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目测类比疼痛评分:A、B组在复位后即刻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末次随访时要明显优于C组(P<0.05);(6)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发现1例切口渗液,B组发生1例切口感染和1例螺钉松动,C组发现2例螺钉松动和1例单侧连接棒断裂,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结果提示,空壳/伤椎体积比>10%时,"空壳"不愈合发生率高,易出现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及慢性腰背痛;椎体"空壳"体积的测量对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临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钟泽莅 胡海刚 林旭 谭伦 吴超 曾俊 邓佳燕关键词:胸椎 腰椎 骨折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管长短与置钉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评估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实际置钉与术前模拟置钉的偏差,分析置钉偏差与导向管长度的关联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2月-2020年8月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拟行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颈1~7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患者共计4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12例导向管长度设为5 mm(5 mm组),13例导向管长度设为10 mm(10 mm组),15例导向管长度设为15 mm(15 mm组)。对这些患者术前颈椎CT图像进行三维建模并模拟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模拟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和方向,设计个体化椎弓根螺钉导板,并对颈椎的三维模型和导板进行3D打印。术前基于3D打印模型和导板模拟手术过程,确认螺钉的安全性;术中按照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过程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将术后CT图像三维建模,并与术前的三维模型进行配准,通过术后置钉的Grade分级评估置钉安全性,通过测量术后置钉与术前模拟置钉的进钉点偏差、进钉方向在水平面(内倾角)和矢状面(头倾角)的偏差评估置钉准确性,分析不同导向管长度对置钉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导板辅助共计置入椎弓根螺钉164枚,其中5 mm组48枚,包括0级38枚,1级10枚;10 mm组52枚均为0级;15 mm组64枚,包括0级52枚,1级12枚;组间Grad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管长度为5、10、15 mm时,螺钉进钉点偏差分别为(1.87±0.63)、(1.44±0.63)、(1.66±0.54)mm,内倾角偏差分别为(2.72±0.25)、(0.90±0.21)、(1.84±0.35)°,头倾角偏差分别为(8.63±1.83)、(7.15±1.38)、(8.24±1.52)°,10 mm组均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所有螺钉均为Grade 0级或1级,安全性高;进钉点偏差平均在2 mm以内,准确性高。导向管长度为10 mm时,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最高。 邓佳燕 吴超 申丹伟 曾柏方 谭伦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 3D打印 个性化设计 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影像学特征,探讨椎体"空壳"与骨折愈合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72例,女44例;年龄22~66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高处坠落伤54例,重物砸伤38例。骨折节段:T11 5例,T12 38例,L1 52例,L2 21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65例。矢状面Cobb角8~27°,平均15°;伤椎前缘压缩程度20%~75%,平均44%。骨密度测量显示:骨量正常30例,骨量减少40例,骨质疏松41例,严重骨质疏松5例。观察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例数、病理特点及影像学规律,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8个月,平均13个月。共72例出现椎体"空壳"现象,主要集中于椎体前柱及上终板薄弱区附近(54/72,75.0%),以不规则形为主(50/72,69.5%)。椎体骨折线走行与椎体"空壳"形态和复位后椎体骨折块移位有关;"空壳"形态转归可分为消失型、缩小型和塌陷型,椎体"空壳"体积和转归类型是影响椎体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复位术后椎体"空壳"发生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高,椎体"空壳"转归类型及体积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胡海刚 林旭 谭伦 吴超 钟泽莅 曾俊 邓佳燕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影像学特征 导板辅助与徒手骶髂钉固定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旋紧锁定式导向器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中心2020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4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3D打印旋紧锁定式导向器置钉(导板组),19例采用传统徒手置钉(徒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导板组手术时间[(82.4±20.1)min vs(106.8±22.4)min,P<0.05]和术中透视次数[(7.2±2.0)次vs(24.9±2.3)次,P<0.05]均显著优于徒手组,但前者切口总长度[(16.8±2.5)cm vs(8.1±1.5)cm,P<0.05]显著长于后者。两组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1.5±3.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Majeed评分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骨折Matta评级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Matta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导板组术后Matta评级显著优于徒手组[优/良/可/差,(24/1/0/0)vs(14/5/0/0),P<0.05];导板组术后内固定物位置显著优于徒手组[优/良/可/差,(23/2/0/0)vs(13/6/0/0),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影像骨折愈合,无明显不良影像表现。[结论]与传统徒手置钉相比,3D打印旋紧锁定式导向器辅助横向加长骶髂螺钉固定骨盆不稳定型骨折置钉更准确,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时间更少,复位质量更好。 秦斌卫 吴超 吴超 王翔宇 申丹伟 邓佳燕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形态和弥散程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19年 背景:有研究发现,骨水泥分布形态及弥散程度是影响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骨水泥形态和弥散程度的可行性,以及骨水泥形态和弥散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70例,其中男41例,女129例,年龄60-97岁,均进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2d进行X射线与CT检查,依据X射线中骨水泥分布分为4组,分别为Ⅰ型(大部分骨水泥连续、均匀分布在椎体内)、Ⅱ型(大部分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中央区)、Ⅲ型(大部分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两侧)、Ⅳ型(大部分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一侧及中央)、Ⅴ型(大部分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一侧)型;依据CT影像资料创建Mimics项目文件,计算骨水泥体积与弥散体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各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Cobb角,分析骨水泥分布形态、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体积比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术后2 d、6个月,5种形态骨水泥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Ⅰ型组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Ⅱ-Ⅴ型组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差异(P> 0.05);(2)骨水泥弥散体积为(6.69±1.19) mL,骨水泥弥散体积比为(20.93±3.13)%;骨水泥注入量与术后2 d、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obb角间不存在关联性,骨水泥弥散体积与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2 d和术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存在负相关(P <0.05),但关联性弱;骨水泥弥散体积比与术后2d、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间存在负相关(P<0.05),关联性强;(3)结果表明,基于Mimics软件的三维重建功能,能准确计算骨水泥弥散体积及弥散体积比,如骨水泥分布形态均匀良好,更能缓解局部后凸角;骨水泥� 袁德超 吴超 邓佳燕 谭伦 林旭 王翔宇关键词:骨科材料 MIMICS软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个体化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比较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3例胸腰段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其中,22例应用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观察组),31例采用二维计算机导航辅助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切口长度、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解剖位置关系、首次穿刺成功率、矢状面螺钉置入角,测量术前模拟置入的标准微创定位导针和术后实际螺钉内倾角,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18枚,其中观察组132枚,对照组186枚;无重要血管及神经损伤。平均随访时间12.7±3.4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2±7.6ml、56.0±9.9ml,术中摄片总次数分别为11.1±2.7次、9.8±3.0次,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9.9±12.5min、108.8±25.9min,切口总长度分别为9.2±1.8cm、12.5±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Ⅰ级分别为124、154枚,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0.1%、81.7%,两组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的关系和第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分别为2.8°±2.1°、2.6°±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左、右侧术后钉道相对于术前模拟之标准定位导针的内倾角偏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合透视的皮外个体化导板相对于二维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在同样透视次数下,减少了手术时间、获得了更好的置钉准确率。 吴超 邓佳燕 谭伦 胡海刚 袁德超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 微创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