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耀华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卒中
  • 2篇肥胖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患...
  • 2篇病患
  • 1篇代谢
  • 1篇动脉僵硬
  • 1篇动脉僵硬度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市房山区...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作者

  • 7篇胡永华
  • 7篇田耀华
  • 5篇唐迅
  • 4篇陈大方
  • 4篇刘晓芬
  • 4篇李曼
  • 4篇吴涛
  • 4篇李劲
  • 4篇黄少平
  • 3篇秦雪英
  • 3篇许蓓蓓
  • 3篇黄超
  • 2篇孙可欣
  • 2篇隽娟
  • 2篇杨燕芬
  • 2篇胡亚楠
  • 2篇宋菁
  • 1篇高培
  • 1篇包小源
  • 1篇刘志科

传媒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社区40岁及以上T2DM患者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家族史、服药史等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血脂等指标的血生化检测。以Hb A1c≥7.0%作为血糖控制不良的标准,分析其与不同水平VAI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 60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9.4±8.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0±6.4)年,其中78.3%在接受降糖治疗。按VAI四分位数升高的次序将研究对象分为Q1、Q2、Q3和Q4组,其血糖控制不良率依次为60.6%、65.7%、70.1%和71.0%(趋势χ~2=12.20,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情况、心脑血管疾病史、降糖治疗情况、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后显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水平关联显著。与Q1组研究对象相比,Q2、Q3和Q4组血糖控制不良的OR值分别为1.239(95%CI 0.918~1.672)、1.513(95%CI 1.117~2.050)和1.535(95%CI 1.128~2.088,趋势P=0.003);VAI每升高一个四分位数,血糖控制不良OR值为1.162(95%CI 1.054~1.282)。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VAI显著相关,VAI水平高预示血糖控制不佳。
曹亚英唐迅孙可欣刘志科项骁隽娟宋菁殷琼洲扎西德吉胡亚楠杨燕芬史末也田耀华黄少平刘晓芬李娜李劲吴涛陈大方胡永华
关键词:内脏脂肪
2013-2016年我国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监督报告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了解集中式供水卫生状况,为改善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2013-2016年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采集的集中式供水单位不合格情况及2016年集中式供水单位不合格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采用2检验比较不合格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2013-2016年我国监督检查的集中式供水单位不合格率分别为1.84%、2.73%、2.56%和2.74%。2016年集中式供水单位不同分类亚组的不合格率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乡镇(3.85%)较城市(1.74%)和自建设施(1.33%)不合格率高;中小型(2.40%)比大型(0.94%)不合格率高;气温高(4.52%)和降水量中等(3.73%)或高(2.36%)的地区不合格率高。夏季(2.06%)和秋季(2.60%)、西部(4.80%)和南方(4.01%)不合格率高。结论我国乡镇、中小型及气温高和降水量偏多地区的集中式供水单位不合格率高,且不合格率呈季节和地区间差异。
艾萍李曼田耀华黄哲曹桂莹黄超姚珊珊胡亚楠包小源金梦许蓓蓓胡永华
关键词:集中式供水饮用水质量卫生监督
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状态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全身性肥胖(overall obesity,OO)、中心性肥胖(abdominal obesity,AO)状态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的关联。方法以北京某社区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数据、血液生化指标及baPW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肥胖指标与baPWV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肥胖状态与baPWV异常(baPWV≥1700 cm/s)的关联。结果共纳入2 048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9.2±8.3)岁,baPWV异常率为49.7%。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发现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baPWV负相关、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与baPWV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BMI正常组相比,BMI肥胖组baPWV异常(OR=0.59,95%CI:0.44~0.78,P<0.001);与WHR正常组相比,WHR肥胖组baPWV异常(OR=1.46,95%CI:1.07~2.00,P<0.001);与既无OO也无AO组患者相比,无OO但有AO组患者baPWV异常(OR=1.67,95%CI:1.19~2.35,P=0.003)。结论 T2DM患者中,AO与baPWV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尤其是BMI不肥胖但WHR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动脉僵硬度。
黄哲许蓓蓓王小文姚珊珊曹桂莹李曼曹亚英田耀华吴瑶黄少平刘晓芬秦雪英唐迅李劲吴涛陈大方胡永华
关键词:糖尿病中心性肥胖动脉僵硬度
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对北京市社区居民进行一般人口学调查,血糖、血脂等检测,CIMT测量及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根据代谢正常或异常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或肥胖组合形成的四种代谢肥胖表型将研究对象分组,分析其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648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5.4±11.0)岁,男性占4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活动情况、糖尿病家族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后,与代谢正常体重正常组相比,代谢异常体重正常(OR=1.61,95%CI:1.01~2.56,P=0.046)和代谢异常肥胖组(OR=2.10,95%CI:1.32~3.32,P=0.002)CIMT增厚的风险较大。结论代谢异常体重正常表型和代谢异常肥胖表型可能是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而代谢正常肥胖表型的CIMT增厚风险无差异,提示代谢异常相较肥胖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影响更大。
黄超曹亚英田耀华宋菁杨燕芬项骁孙可欣杨超黄少平刘晓芬秦雪英唐迅李劲高培吴涛陈大方胡永华
关键词:代谢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
PM2.5短期暴露对我国死亡和急诊量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空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与我国居民全因死亡和急诊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3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收集相关文献,提取相对危险度(RR)、超额危险度(ER)及其95%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并对其进行亚组分析、Meta回归和检验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3篇原始文献,分别利用39组死亡数据和4组急诊量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47.7-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每上升10 μg/m3,居民每日全因死亡增加0.49%(95%CI:0.39%-0.59%),全因急诊量增加0.30%(95%CI:0.10%-0.51%)。对死亡数据的亚组分析显示北方地区(ER=0.42%,95%CI:0.30%-0.54%)合并效应值低于南方地区(ER=0.63%,95%CI:0.44%-0.82%),研究期间PM2.5浓度〈75 μg/m3地区的合并效应值(ER=0.50%,95%CI:0.37%-0.62%)高于PM2.5浓度≥75 μg/m3的地区(ER=0.39%,95%CI:0.26%-0.52%)。结论在47.7-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短期暴露可能与全因死亡和急诊量增加有关。
李曼吴瑶田耀华曹桂莹姚珊珊艾萍黄哲黄超王小文曹亚英项骁隽娟胡永华
关键词:空气污染全因死亡
睡眠时长与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睡眠时长与不同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以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测。睡眠时长作为分类变量,分为睡眠时长≤5 h/d(<5. 5 h/d)、6 h/d(5. 5~6. 5 h/d)、7 h/d(6. 5~7. 5 h/d)、8 h/d(7. 5~8. 5 h/d)、≥9 h/d(≥8. 5 h/d),依据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对IS进行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睡眠时长与不同IS亚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 370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8. 34±9. 37)岁。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后,与睡眠时长为7 h/d的相比,睡眠时长≤5 h/d的患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1. 75倍(95%CI:1. 42~2. 15,P <0. 001)、1. 98倍(95%CI:1. 46~2. 70,P<0. 001)、5. 73倍(95%CI:3. 34~9. 83,P <0. 001)和4. 43倍(95%CI:1. 86~10. 53,P=0. 001)。然而,睡眠时长8 h/d和≥9 h/d仅在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中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睡眠不足与IS、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小动脉闭塞型卒中和不明原因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而睡眠过长仅与IS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李曼吴瑶田耀华曹亚英黄哲黄少平刘晓芬秦雪英唐迅李劲吴涛陈大方许蓓蓓胡永华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2012-2014年北京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率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临床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的使用率情况。方法从北京市职工医疗保险系统数据库中提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编码主诊断为I63(缺血性卒中)和G4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相关的综合征]的患者,以2013年6月为界限分为前后各18个月,比较这两个阶段患者用药记录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的使用比例。并按照主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和TIA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用药记录6 296 188例次,患者总计101 587例。2013年7月-2014年12月,每个月双抗使用876.9例次(标准差129.8),中位数867(最小值511、最大值1112),占比14.7%。而2012年1月-2013年6月每个月的双抗使用649.9例次(标准差129.8),中位数650.5(最小值352、最大值895),占比12.3%。2013年6月以后,主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患者每月双抗使用比例分别为20.2%和11.1%,而2013年6月之前每月双抗的比例为14.5%和9.1%,2013年6月之后的双抗使用比例大于2013年6月之前。2013年6月前双抗的使用人数占入选患者的18.3%,而2013年6月之后接受双抗治疗的患者比例提高至22.2%。结论在北京市医疗保险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中,相比2013年6月前,2013年6月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抗的比例较高。
杨成魏晨璐田耀华唐迅胡永华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大数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