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岭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氧化酶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感知
  • 1篇植入
  • 1篇中耳
  • 1篇中耳积液
  • 1篇中耳炎
  • 1篇声带
  • 1篇声带瘢痕
  • 1篇声调
  • 1篇声调感知
  • 1篇声调识别
  • 1篇使用者
  • 1篇透明质酸
  • 1篇球菌
  • 1篇热休克
  • 1篇热休克蛋白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3篇梁耕田
  • 3篇杨丽萍
  • 3篇卢岭
  • 2篇刘莉
  • 1篇张莹莹
  • 1篇汪斌如
  • 1篇罗四维

传媒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犬声带瘢痕模型的建立及其细胞外基质中赖氨酰氧化酶、热休克蛋白70和透明质酸表达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建立犬声带瘢痕模型,分析损伤后不同时间段内声带愈合的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外基质(ECM)相关影响因子的变化。方法:5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1只)和实验组(4只),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行支撑喉镜下CO_2激光双侧声带烧灼术。各只实验犬分别在5个不同时间(术前和术后6h、3周、8周和12周)于支撑喉镜下观察声带损伤的大体形态学变化后处死,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声带各层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微形态学变化。观测声带组织内赖氨酰氧化酶(LOX)、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透明质酸(HA)的累积光密度值(IOD)的变化规律。结果:1喉内镜示,损伤后3周声带创面轻度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术后8周创面充血水肿消失,局部挛缩凹陷,无粘连和肉芽形成;术后12周双侧声带表面光滑,局部挛缩,声带瘢痕形成,声嘶明显。2苏木精-伊红染色示,术后6h声带创面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渗出,细胞充血水肿;术后3周声带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大量纤维组织无序排列;术后8周声带创面各层纤维组织增生紊乱,血管增粗;术后12周时,声带创面固有层增厚,大量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紊乱,呈团状或束状,纤维间较多不规则间隙;血管和腺体少见或消失。3免疫荧光示LOX、HSP70、HA均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术后不同时间段表达的阳性程度不同,大多在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内表达较强烈。4IOD值比较,在不同时间段LOX的IOD值之间均有差异(P<0.05);HSP70在术前与术后12周的IOD值无明显异常,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A在术后3周与12周间无异常,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OX在术后6h表达减弱,术后3~12周呈上升趋势;HSP70在术后6h升至峰值,术后3~12周呈下降趋势;HA在术后6h表达减弱,术后8周升至峰值,术后8~12周下降。6透射电镜显�
梁耕田段冰玉张莹莹罗四维卢岭杨丽萍汪斌如
关键词:声带瘢痕细胞外基质动物模型
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著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著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著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陶朵朵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声调识别
成人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OM)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alloiococeus otitidis)的检出率,探讨耳炎差异球菌对SOM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在181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组111耳,成人组70耳)中耳积液标本中,采用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和PCR方法,检测耳炎差异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分别比较成人组和儿童组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的检出率。结果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儿童与成人SOM中耳积液中均未培养出耳炎差异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仅5耳检测出流感嗜血杆菌,其中儿童组4耳,成人组1耳。通过PCR法检测,在儿童组中耳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2.3%(47/111)、5.4%(6/111)、5.4%(6/111)、3.6%(4/111);成人组分别为25.7%(18/70)、5.7%(4/70)、5.7%(4/70)、0(0/70),耳炎差异球菌在儿童SOM中耳积液中检出率高于成人(P<0.05)。在儿童组,耳炎差异球菌在粘稠积液中的检出率为48.3%(29/60),在稀薄积液中为35.3%(18/5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成人组,耳炎差异球菌在粘稠积液中的检出率为58.4%(14/24),在稀薄的积液中为8.7%(4/46),前者高于后者(P<0.05);且儿童组中耳稀薄积液中耳炎差异球菌的检出率高于成人(P<0.05)。结论无论成人或儿童,耳炎差异球菌均可能是SOM的主要致病菌;耳炎差异球菌可能与儿童及成人慢性SOM的发病机制有关,且与儿童慢性SOM相关性更明显。
邓欣欣梁耕田卢岭刘莉杨丽萍金辉邓欢欢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儿童成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