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青藏高原东缘岷山活动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特征与启示被引量:3
- 2021年
- 深入理解活动地块如何控制区域强震活动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关键。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岷山活动地块及其邻近地区2000—2019年39076个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1972—1999年同区域仪器记录的地震目录,共计获得该区48110个地震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自1933年以来的4个M≥7.0大地震不同时段的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结果表明:这4次M≥7.0的地震序列在空间上均沿着岷山活动地块边界带分布,显示活动地块对区域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区域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不同时段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较好地限定了4次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及其位置。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76年松潘M_(S)7.2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基本相同,但它们与1976年平武M_(S)7.2地震的发震断层在走向上存在约60°的差异。这3次大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分属于2条断裂。其中,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和1976年松潘M7.2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树正断裂,而1976年平武M_(S)7.2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近SN向的虎牙断裂北段。从地震活动性角度来看,1933年叠溪M7.5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岷江断裂南段。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发生在1976年松潘M_(S)7.2地震与岷江断裂之间的空区。在岷山活动地块周缘很可能还存在2个地震危险区,分别位于虎牙断裂南段和岷江断裂中北段。岷山地块周缘的大地震类型很可能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因此,从地震预报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强对这2个地震空区的监测。
- 李佳妮韩竹军罗佳宏郭鹏
- 关键词:发震断层地震危险区
- 冷龙岭断裂系活动性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构造研究被引量:35
- 2017年
- 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级地震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北侧.此次地震邻近冷龙岭断裂发生,震中距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民乐-大马营断裂和皇城-双塔断裂较远,地震破裂面近北西向,与两条断裂的走向呈一定角度相交.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与冷龙岭断裂逆-走滑运动性质略有差异.在野外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采用构造地貌分析、探槽开挖和^(14)C定年技术等研究方法,揭示冷龙岭断裂全新世活动明显,可能表现为特征滑动行为,地震震级为M_W7.3~7.5;断裂倾角较陡,倾向北北东,构造样式上表现为花状构造;最新一次地震事件的形成时间晚于1815~1065a BP.冷龙岭北侧断裂是冷龙岭断裂西北端一条伴生断裂,受到冷龙岭断裂左旋剪切在端部持续的构造推挤作用,相应发生弯曲,产生向外的构造旋转作用,偏离优势破裂方位,活动性相应减弱,在地表表现为一条晚第四纪变形不明显的逆断裂,与断裂整体呈北东向微突出的弧形形态和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断错地表的地质地貌迹象相协调,但此类断裂在深部仍可能发生破裂,产生中强地震.断裂几何学特征和运动性质与震源机制解揭示的断层节面2产状和运动性质以及余震和地震烈度的分布特征较为吻合.冷龙岭北侧断裂作为门源M_S6.4级地震发震构造较为恰当.冷龙岭北侧断裂此次的逆冲运动也为冷龙岭断裂下一次的运动腾出空间.在冷龙岭北侧断裂历史演化过程中,冷龙岭断裂和冷龙岭北侧断裂对局部地形地貌产生构造抬升作用.
- 郭鹏韩竹军安艳芬姜文亮毛泽斌冯蔚
- 关键词:发震构造构造环境
- 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与滑动速率被引量:27
- 2017年
- 小江断裂带南段位于近SN向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与NW向的红河-哀牢山断裂系的交会地带。在遥感影像上,小江断裂带南段线状特征清楚,且连续分布,表现为1条贯通的、单一的断裂构造,全长约70km,总体走向N20°E左右,中间呈略向E凸出的弧形。在龙潭村两岔河一带,沿着该断裂段存在比较典型的山脊、冲沟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在跨断塞塘开挖的探槽剖面上,断裂分布状况、断错地层的沉积学特征、产状变化以及初步年代测试结果揭示了3次明显断错地表的古地震事件,显示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具有重复孕育和发生强震的能力。利用Trimble 5800 GPS实时差分测量系统,对两岔河地区存在典型同步位错特征的2条冲沟及其它们中间的台地进行了精细测量,位错量为(18.3±0.5)m;T_2阶地面是断裂西盘2条冲沟之间及其邻近地带的最高层状地貌面,通过不同深度年代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该地貌面停止接受沉积的时代约为2606a BP。根据地质方法获得了小江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左旋走滑速率为(7.02±0.20)mm/a,与利用GPS数据获得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对小江断裂带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滇东南地区不存在川滇块体向S或SSE方向滑移被曲江断裂和石屏-建水断裂挤压变形吸收、而使得小江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速率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该断裂段是1条活动性明显的全新世断裂。这些初步认识为小江断裂带南段的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以及川滇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型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基础地质资料。
- 韩竹军董绍鹏毛泽斌呼楠谭锡斌袁仁茂郭鹏
- 关键词:全新世活动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
-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 2024年
-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 牛鹏飞韩竹军郭鹏李科长吕丽星
-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带工程抗震设防
- 2022年青海门源M S_(6.9)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 2024年
- 2022年门源M S_(6.9)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倾向S,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挤压鼓包、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经统计,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最小位移量为(8±1)cm,最大位移量为(49±3)cm,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 牛鹏飞韩竹军郭鹏李科长吕丽星
-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灾害工程抗震设防
- 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断裂全新世左旋滑动速率被引量:26
- 2017年
- 冷龙岭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1条重要的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滑动速率对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形变的动力学研究以及认识断裂的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冷龙岭断裂的滑动速率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被限定在3~24mm/a一个较为宽泛的范围内。文中以青海省门源县他里花沟上游走滑断裂断错地貌现象较为典型的牛头沟地区(37.440 2°N,102.094 0°E)和柴陇地区(37.447 3°N,102.063 0°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基LiDAR获取的高分辨率DEM和高精度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断错地貌进行了位错演化模式分析和位错量的恢复测量,结合地貌面上开挖地层探坑和剥离新鲜地层剖面上的年代样品采集与测试,确定了断错地貌面的废弃年代。在牛头沟地区和柴陇地区得到的滑动速率分别为(6.4±0.7)mm/a和(6.6±0.3)mm/a,2个研究地区获得的结果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考虑到滑动速率的误差范围,认为冷龙岭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6.4±0.7)mm/a,该滑动速率介于前人采用地质方法获得的结果中间,也在In SAR得到的滑动速率4.2~8mm/a范围内,但比GPS速率((4.0±1.0)mm/a)稍大。祁连-海原断裂带弧形分布的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在冷龙岭地区达到最大,青藏高原东北缘在该地区最强烈的隆升也从1个侧面证实了冷龙岭断裂在调节青藏高原相对于戈壁-阿拉善地块向E运动方面所处的重要地位。
- 郭鹏韩竹军姜文亮毛泽斌
- 关键词:滑动速率全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
-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被引量:6
- 2017年
- 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在1个长约170km、宽35km的范围内,总体呈NE-SW走向,至少有12条断裂产生了m量级的地表位错,跨过了2个活动方式与活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地震构造区。地震地表断裂大致可分为NE—NEE向和NNW—近SN向2组,NE—NEE向断裂之间的贯通性差,最大相隔距离为25~30km,即使首尾相连,走向上也有约30°的差异,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最大位错量10~12m;NNW—近SN向断裂近于平行分布,相距可达40~50km,以逆断裂活动性质为主,最大垂直位错量5~6m。走滑类地表破裂带的组合特征非常复杂,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雁列、分叉和平行分布。其中,雁列地表破裂(段)既可以表现为数m至数十m尺度上的张剪性破裂与鼓包、挤压剪切破裂组合,也可表现为百余m长的左阶斜列张剪性破裂组合;地表破裂段之间阶区规模差异明显,可以是数十m、数百m到数km不等。平行的地表破裂(段)可以相距数m、数十m至数km。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对已知活动断裂分布格局的突破也是1种比较显著的特点,既可以是在原先认为不活动的断裂上或没有活动断裂的位置上产生了地表破裂带,也可以是在走向或横向上突破了先前认识到的活动断裂分布范围。对凯库拉地震地表破裂带发育特征的初步分析结果,对于理解地表活动断裂与深部发震构造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及跨活动断裂的抗震设防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韩竹军Nicola Litchfield冉洪流袁仁茂郭鹏Robert M LangridgeRuss J Van Dissen
- 关键词:地表破裂带
- 2022年青海门源Ms6.9级地震地表破裂复杂性及其对活断层“避让带”的启示
- 2022年1月8日青藏高原东北缘中间地区发生了Ms6.9级门源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无人机正射影像的精细解译揭示了此次地震产生了5条走向和运动性质具有差异性的复杂地表...
- 牛鹏飞韩竹军郭鹏李科长吕丽星
-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活断层破裂带
-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被引量:52
- 2021年
-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余震分布和In 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初步研究表明,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破裂段为江错段。地表破裂长160km,主要由线性剪裂隙、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在河谷、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其中,鄂陵湖南段、黄河乡段的西段、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根据冲沟、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 李智敏李文巧李涛徐岳仁苏鹏郭鹏孙浩越哈广浩陈桂华袁兆德李忠武李鑫杨理臣马震姚生海熊仁伟张彦博盖海龙殷翔徐玮阳董金元
- 关键词:发震断层青藏高原
- 北祁连山冷龙岭断裂大震复发行为与危险性研究
-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戈壁-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强烈相互作用的地区,也是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在吸收和调节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北东向的挤压汇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构造变形主要分解为祁连-...
- 郭鹏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表破裂带古地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