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海峰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颈动脉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管成形
  • 3篇血管成形术
  • 3篇颅内
  • 3篇颈动脉狭窄
  • 3篇成形术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手术
  • 2篇梭形
  • 2篇梭形动脉瘤
  • 2篇卒中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颈动脉粥样硬...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机构

  • 9篇北京医院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9篇陆军
  • 9篇王海峰
  • 8篇王大明
  • 8篇祁鹏
  • 8篇王俊杰
  • 8篇胡深
  • 6篇王利军
  • 2篇陈鲲鹏

传媒

  • 3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机械再通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分析不良预后原因。方法回顾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再通治疗且年龄≥80岁的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影像学、再通治疗与并发症、临床预后等资料,分析不良预后的具体原因。结果共纳入20例高龄患者,年龄80~96岁,平均(83.3±4.1)岁。均行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再通成功(mTICI 2b-3)率为70%;技术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5%。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mRS 0~2级)者35%,预后不良者(mRS 4~6级)55%。分析该11例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归因于发病重或就诊时间较晚者2例;归于再通不成功或再通并发症者3例;归于高龄相关因素者6例,其中,合并闭塞以外动脉多发重度狭窄、侧支血流代偿差、卒中进展迅速者3例,因内科并发症加重致预后不良者3例。结论高龄卒中患者存在内科并发症较多、伴有闭塞血管以外其他动脉重度狭窄等;侧支代偿差、原有内科并发症等可能是再通治疗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祁鹏陆军王利军王俊杰胡深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卒中血管成形术预后
颈动脉迂曲与年龄、性别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迂曲与年龄、性别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行颈部CT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按年龄和性别分层随机抽样,纳入年龄≥50岁的颈动脉正常患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各100例。应用Mimics软件测量双侧颈动脉的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迂曲指数、颈内动脉(ICA)角和颈总动脉(CCA)迂曲指数。分析颈动脉正常患者的各项迂曲参数值与侧别、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与颈动脉正常患者的各项迂曲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在颈动脉正常组患者中,左侧EICA迂曲指数和ICA角大于右侧,左侧CCA迂曲指数小于右侧(均P〈0.001)。双侧EICA和CCA迂曲指数均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左侧EICA:rs=0.284,P=0.004;右侧EICA:rs=0.308,P=0.002;左侧CCA:rs=0.371,P〈0.001;右侧CCA:rs=0.243,P=0.015)。女性患者的EICA和CCA迂曲指数均高于男性[左侧EICA,1.180(0.200)和1.150(0.140),Z=-2.996,P=0.003;右侧EICA:1.150(0.128)和1.105(0.123),Z=-2.189,P=0.029;左侧CCA:1.060(0.073)和1.045(0.060),Z=-2.145,P=0.032;右侧CCA:1.145(0.158)和1.080(0.083),Z=-2.324,P=0.0201。ICA角的大小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与颈动脉正常患者的EICA迂曲指数、ICA角及CCA迂曲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ICA和CCA的迂曲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性EICA和CCA较男性更为迂曲,颈动脉迂曲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无明显相关性。
陈鲲鹏王俊杰王利军陆军祁鹏胡深杨希孟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动脉粥样硬化
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血管内重建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9月至2017年8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对18例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后每3~6个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临床表现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后3~ 24个月行造影随访,结果以稳定、好转及复发评价.结果 22例患者血管内重建治疗均获成功.所有患者中,2例(9.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另1例术后出现穿支梗死,出院时恢复良好.21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4.0~105.5个月,平均(42.1±26.3)个月,恢复良好(mRS 0~2分)18例(85.7%),预后不良(mRS 4~6分)3例(14.3%).19例患者获得造影随访,随访时间为3.0~47.0个月,平均(11.9±6.9)个月.10例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塞且载瘤动脉重建良好,病情稳定;5例好转或稳定;1例支架内闭塞;3例复发.结论 血管内重建治疗大型与巨大型后循环梭形动脉瘤较安全,中期疗效相对满意.
祁鹏胡深王利军陆军王俊杰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后循环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祁鹏杨希孟王利军陆军王俊杰胡深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动脉瘤椎动脉脑血管重建术梭形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
80岁及以上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观察与随访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80岁及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CAS)的安全性与长期有效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7年10月因颈动脉狭窄于本中心接受CAS术的年龄≥8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治疗情况与中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61例患者(中位年龄81岁,男54例),其中23例(37.7%)患者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例患者行单侧CAS术,1例同期行双侧CAS术,26例(42.6%)同期行其他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0%。围手术期任何脑卒中的发生率为6.6%(4/61),无死亡病例。术后8例(13.1%)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4例(6.6%)发生心功能不全,30例(49.2%)出现持续性低血压需应用升压药物,经治疗均恢复。全部病例随访2~10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四分位间距44个月)。术后30 d至1年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为8.2%(5/61);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位无卒中生存期为72个月,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位无卒中生存期为9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8,P=0.039)。结论80岁及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中心进行,中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陈鲲鹏陆军祁鹏王俊杰胡深杨希孟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卒中
单纯小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复杂病变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单纯小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单纯小球囊(直径≤2 mm)成形术治疗的11例症状性ICAS复杂病变高危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随访资料。男性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3.6岁(范围:45~77岁)。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进展性卒中3例,反复卒中3例,1例为拟行结肠癌根治术者。狭窄部位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M1段4例、M1~2段1例,大脑前动脉A1段2例,椎动脉V4段3例;术前平均狭窄程度为92%。Mori分型为A型3例,B型4例,C型4例。前向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1~2a级8例,2b级3例。侧支代偿分级2级5例,3级6例。 结果10例患者手术成功完成。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即刻前向血流mTICI分级2b~3级10例。出院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级)10例。平均随访7.4个月,1例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后3个月8例接受影像学复查,病变稳定。 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ICAS复杂病变,单纯小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相对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祁鹏王俊杰王利军陆军胡深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血管成形术气囊
颈动脉迂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迂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行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73例患者资料,男性51例,女性22例,年龄48~ 90岁,平均(65.9±9.5)岁;左侧颈动脉狭窄38例,右侧颈动脉狭窄35例;狭窄程度30%~90%,中位狭窄程度44.0%(25.5%).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43例,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37.5±5.4)%;中重度狭窄组30例,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65.6±10.9)%.测量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迂曲指数、颈内动脉(ICA)角和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迂曲指数,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狭窄侧与正常侧颈动脉各项迂曲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73例患者狭窄侧与正常侧颈动脉的CCA迂曲指数、ICA角及EICA迂曲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84,P=0.559;t=0.278,P=0.781;Z=-0.377,P=0.706).轻度狭窄组患者狭窄侧颈动脉的ICA角大于正常侧[39.0°(19.0°)比30.0°(15.0°)](Z=-2.439,P=0.015);中重度狭窄组患者狭窄侧颈动脉的ICA角小于正常侧[(31.5±11.7)°比(39.1±16.2)°](t=-2.529,P=0.017);两组狭窄侧与正常侧颈动脉的CCA(Z=-0.720,P=0.472;Z=-0.013,P=0.990)和EICA(Z=-0.349,P=0.727;Z=-0.114,P=0.909)的迂曲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正常颈动脉相比,轻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动脉的CCA-ICA分叉部更迂曲,而中重度狭窄颈动脉的CCA-ICA分叉部更直;CCA和EICA的迂曲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陈鲲鹏王俊杰王利军陆军祁鹏胡深杨希孟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是否留置术区引流管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安全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是否留置引流管对围手术期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2月至2024年2月行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留置术区引流管将其分为无引流组及引流组。应用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血肿发生率、需手术干预血肿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切口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手术相关脑梗死、颅神经损伤、手术相关脑出血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无引流组患者66例,行CEA手术73次;引流组患者66例,行CEA手术68次。无引流组与引流组术后血肿发生率、需手术干预血肿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引流组病例术后出院时间较引流组患者缩短[(4.48±2.49)d vs(5.67±3.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2,P=0.025)。结论无引流CEA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与留置引流管CEA手术无显著差异,同时术后不留置引流管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张顺杨希孟陆军王海峰张东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引流管围手术期
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闭塞节段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再通方式,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39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连续病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及随访信息,比较不同闭塞节段的疗效、安全性与预后差异。结果30例(76.92%)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C1段、C1~C2段或C1~C3段)、中节段闭塞(C1~C4段)、长节段闭塞(C1~C5或C1~C6段)和颅内短节段闭塞(C6段或C6~C7段)的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1、8/10、9/14和4/4;7例(23.33%)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5例(50%)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26.67%)行球囊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其中颅外短节段闭塞、中节段闭塞、长节段闭塞和颅内短节段闭塞行单纯球囊扩张术的比例分别为0/9、1/8、3/9和3/4,行单纯支架植入术的比例分别为9/9、4/8、1/9和1/4;围手术期并发症未显示出明显的闭塞节段相关性。1例(3.33%)死亡;29例随访16(4,27)个月,仅1例(3.45%)发生再通侧小卒中。21例获5.50(3.50,8.00)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动脉再狭窄2例、动脉再闭塞3例,均为中长节段闭塞再通患者。结论血管再通治疗对不同闭塞节段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相对安全、有效,围手术期风险较低,长节段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较低、更倾向单纯球囊扩张术、动脉再狭窄或再闭塞发生率较高。
祁鹏尹晓亮陆军胡深王俊杰杨希孟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颈内动脉血管成形术手术中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