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姚玲毛海鹰陈超李旭王成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疗效
- 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治疗肾性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肾性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以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5月确诊的80例肾性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糖药物基础上给予缬沙坦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糖药物基础上给予缬沙坦片和氨氯地平片。治疗2个月后测量血压、血糖、血清中肌酐水平、血尿素氮BUN及24 hUMALB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FPG、2 hPG、血清中肌酐水平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UMALB水平都大幅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治疗肾性糖尿病伴高血压,更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及改善各项肾功能。
- 肖东李旭
- 关键词:氨氯地平疗效
- 延伸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 目的:分析延伸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压疮发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中抽取7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给予分析组延伸护理.分析...
- 李旭
- 关键词:延伸护理老年脑卒中卧床生活质量
- 三种不同技术治疗老年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效果对比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研究腹腔穿刺放液、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及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技术治疗老年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浆和腹水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5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腹腔穿刺放液治疗,B组采用TIPS治疗,C组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技术治疗。比较3组血浆及腹水内毒素含量、肝功能、腹水消退情况、体重、腹围、尿量、并发症与生存率。结果C组治疗后血浆、腹水内毒素显著低于A、B组(P<0.05),治疗后A组与B组血浆、腹水内毒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A组>B组>C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治疗后体重、腹围显著高于B组、C组(P<0.05),尿量显著低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体重、腹围、尿量无明显差异(P>0.05)。3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不同时间点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PS与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技术在促进腹水消退、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明显优于腹腔穿刺放液。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顽固性肝硬化腹水老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含量,减轻肝功能损伤。
- 周翔天夏粤华李旭吴家亮李廷东李文全
- 关键词:顽固性腹水腹腔穿刺放液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双重血浆吸附(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肝衰竭患者141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DPMAS组、PE组及DPMAS联合PE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结果:三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的总胆红素(TB)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且PE联合DPMAS组与PE组效果相当,均优于单独的DPMAS组。PE组及PE联合DPMAS组均能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PE组是更优的,但单独的DPMAS组不能提高患者PTA水平。单独PE组能提高患者白蛋白(ALB)水平,PE联合DPMAS对血浆白蛋白水平基本无影响,而单独DPMAS会降低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结论:PE+DPMAS组治疗效果与血浆置换相当,同时又能显著清除炎症介质,也克服了血浆置换的不足,因此为肝衰竭患者治疗的优化模式。
- 陈超邱邦东叶清琦王成军李旭姚玲
-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血浆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