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韬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5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手术
  • 3篇股骨
  • 2篇血量
  • 2篇失血
  • 2篇失血量
  • 2篇术后
  • 2篇转子间
  • 2篇转子间骨折
  • 2篇疗效
  • 2篇氨甲环酸
  • 1篇代谢
  • 1篇性关节炎
  • 1篇医药治疗
  • 1篇镇痛
  • 1篇手术后出血
  • 1篇术后出血
  • 1篇水肿
  • 1篇四肢
  • 1篇四肢骨

机构

  • 7篇承德市中心医...
  • 3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承德医学院

作者

  • 7篇常韬
  • 2篇金宇
  • 2篇李玉波
  • 1篇许宏伟
  • 1篇曹雪峰
  • 1篇李艳
  • 1篇王瑜
  • 1篇刘玉伶
  • 1篇赵亮
  • 1篇宋晶晶
  • 1篇刘旭东

传媒

  • 2篇2016年《...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对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3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640,P=0.006)。两组术后Ⅰ型前胶原基端前肽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甲状旁腺激素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前后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Ⅰ型前胶原基端前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甲状旁腺激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前后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水平影响较轻。
常韬宋晶晶祁同宁
关键词:四肢骨折骨密度骨代谢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以本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理疗)、试验组(中医药治疗)各25例.观察比较临床疗效,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祁同宁常韬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MRI骨髓水肿征象与病程分期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MRI骨髓水肿征象与病程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8例(98髋)股骨头坏死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记录不同病情患者骨髓水肿情况,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98髋Ⅱ期和Ⅲ期患者骨髓水肿发生率较Ⅰ期高,而到Ⅳ期时骨髓水肿发生率逐渐下降,水肿程度也逐渐减轻,未出现3级水肿;但Ⅱ期和Ⅲ期患者2级、3级骨髓水肿发生率显著高于Ⅰ期,且Ⅲ期骨髓3级水肿发生率显著高于Ⅱ期(P<0.05)。98髋MRI显示均存在线条状异常信号即“线样征”,伴有骨髓水肿髋表现为T1WI上偏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周围及远侧区表现为范围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长T1、等或稍长T2异常信号,脂肪抑制序列T2WI呈明显高信号。结论MRI显示中骨髓水肿程度与NONFH患者病情分期有着密切联系,水肿的伴随提示病灶的存在,而水肿范围的扩大即提示病情进展越为严重,可根据MRI检查中所表现的骨髓水肿的程度、进展及消退来评估NONFH患者病情进展或治疗效果。
祁同宁常韬刘允珍许宏伟班明辉
关键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磁共振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探析与对比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微创动力髋关节螺钉(DHS)与股骨近端螺钉...
常韬祁同宁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文献传递
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B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 ml、(950.8±110.9) 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 ml、(780.5±41.6)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 ml、(160.5±41.1)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张忠岩李玉波常韬金宇
关键词:氨甲环酸髋骨折手术后出血
氟比洛芬酯联合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29
2018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收治的90例椎管内麻醉下行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F组、H组和KH组,每组30例。术后PCIA泵药液配方SF组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2~3μg/k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H组为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0.12 mg/k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KH组为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0.12 mg/k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mL。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用药情况(硬膜外腔追加罗哌卡因次数和麻黄碱、阿托品使用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PCIA镇痛效果;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术前及术后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心境量表(POM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硬膜外腔追加罗哌卡因次数、麻黄碱及阿托品使用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H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SF组和H组,PCIA镇痛效果优、良的比例均显著高于SF组和H组(P<0.05),而SF组与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后6、12、24 h,且KH组同时点评分均显著低于SF组、H组(P<0.05),而SF组与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组患者HAD评分、PO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H组、H组患者HAD评分、POM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及SF组(P<0.05),而KH组与H组比较及SF组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无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及消化道出血�
曹雪峰刘旭东李艳赵亮常韬郭淑娟刘玉伶
关键词:骨科手术静脉自控镇痛氢吗啡酮氟比洛芬酯镇痛
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对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研究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评估术前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anti rotation intramedullary nail,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105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和对照组。静脉治疗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20mg/kg氨甲环酸,局部治疗组术中扩髓前给予2g氨甲环酸溶于20mL生理盐水打入髓腔,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3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术后5、28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10. 6±120. 5) mL、(750. 7±115. 5) mL、(950. 8±110. 9) mL,隐性失血量(550. 5±42. 5) mL、(575. 5±43. 8) mL、(775. 5±41. 7) m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0. 5±42. 5) mL、(155. 5±43. 8) mL、(170. 5±41. 7) mL,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8. 5%、11. 4%、42. 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 <0. 05),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及局部髓腔用药均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且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张忠岩李玉波王瑜常韬金宇
关键词:氨甲环酸髓内钉失血量围手术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