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敏 作品数:18 被引量:35 H指数:3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经济管理 电子电信 更多>>
无创调整缝线联合注视包扎对斜视术后眼位的微调作用 目的:探讨无创调整缝线联合注视包扎对斜视术后眼位的微调作用.方法:60例需行单眼水平直肌退-截手术的斜视患儿,对后退不大于5mm的直肌采用6-0可吸收线悬吊后退同时相应拮抗肌行截除术,术后第一日观察眼位,三棱镜加速盖法检... 李志刚 曹木荣 荣军博 许丽敏 郎丽娟关键词:调整缝线 斜视 手术 固定性上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策略 目的:探讨固定性上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策略。方法:对13例固定性上斜视患者,术前进行眼肌专科检查,包括斜视度、眼球运动、牵拉试验,以及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术中所见患眼解剖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李志刚 曹木荣 许丽敏 荣军博 郎丽娟关键词:固定性斜视 上斜视 手术 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比较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与内直肌斜向缩短术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就诊的36例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组(A组,16例)、单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B组,9例)和双眼内直肌斜向缩短术组(C组,11例).A组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B组和C组中内直肌肌止端上端按照看远斜视度数缩短,肌止端下端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术后正位的评价标准为看远斜视度在±10△以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随访期末,A组正位占比为14/16例,显著高于B组(2/9例)和C组(4/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均小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手术后看近和看远斜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眼水平直肌后徙联合缩短手术中外直肌按照看远斜视度数后徙,内直肌按照看近斜视度数缩短设计术式,可以有效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优于内直肌斜向缩短手术. 李志刚 荣军博 许丽敏 郎丽娟 曹木荣关键词:外斜视 视欣4D多媒体系统联合遮盖疗法与传统遮盖疗法治疗弱视对比研究 郎丽娟 曹木荣 李志刚 荣军博 许丽敏石斛酚抑制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机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石斛酚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用石斛酚(50、60、70μg/ml)治疗处理模型细胞24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酶切caspase-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AKT、T-AKT的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与模型细胞相比,石斛酚(50、60、70μg/ml)治疗后,细胞活力明显上调,凋亡能力明显下调,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AKT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下调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60μg/ml石斛酚对细胞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50、70μg/ml。结论石斛酚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凋亡、抗炎的功效,其机制与激活AKT信号通路相关。 刘意 金湘东 贾宝辉 马宇 许丽敏关键词: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炎症 AKT信号通路 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眼外肌手术临床效果评价 2020年 目的:评价眼外肌手术治疗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36例,根据代偿头位特点行眼外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术前第一眼位状态下双眼视力(BCVA,logMAR)为0.707±0.0805,术后1年提高0.307±0.087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25,P=0.000)。其中34例伴有代偿头位者,以水平方向面朝右或朝左者30例,术前头位扭转角为24.020°±2.5735°,术后1年改善为7.510°±0.5013°,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574,P=0.000)。以垂直方向下颌内收或上抬者4例,术前头位扭转角度为18.000°±1.3191°,术后1年改善为6.050°±0.4796°。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头位扭转角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911,P=0.000)。术后1年,34例(94.44%)视物清晰度改善,主观满意度增加。结论:根据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针对性实施眼外肌手术,可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增加满意度。 李志刚 王爽 郎丽娟 许丽敏 荣军博 张陆希上直肌转位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上直肌转位(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组收治的应用SRT联合MRC治疗的38例(50眼)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三棱镜角膜映光法测量所有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度,第一眼位时应用角膜映光法评估眼球外转受限程度;Titmus立体图评估近立体视,同视机随机点图片评估远立体视。随访时间为6~14个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和外转受限程度,配对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38例(50眼)患者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由术前的(75.53±13.17)PD降至术后6个月的(5.93±2.46)PD(t=12.49,P=0.00),外转受限程度由术前的-4.50±0.68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87±0.55(t=-13.00,P=0.00)。术后20例患者近立体视恢复,17例患者远立体视恢复。2例患者术后仍残余小角度内斜视,配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消除。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结论SRT联合MRC可有效矫正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减少手术累及眼外肌的数目,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垂直斜视和旋转斜视。 许丽敏 荣军博 郎丽娟 李志刚关键词:内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E)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BTA注射治疗的ACE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等常规眼科检查和斜视专科检查,包括斜视度数、眼球运动状况和双眼视功能。将患者按治疗前斜视度数分为小斜视度数[≤60三棱镜度(PD)]和大斜视度数(>60 PD),两种类型的患者均按注射剂量分为2.5 U组和5.0 U组。单眼注射者均为非主导眼注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6个月随访时的斜视度数。记录各组治疗有效患者占比。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具有各级视功能(包括同时视、近立体视和远立体视)的例数,观察随访期间内并发症的情况。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4.0,8.3)岁。小斜视度数患者37例,其中2.5 U组25例,5.0 U组12例;大斜视度数患者33例,其中2.5 U组18例,5.0 U组15例。小斜视度数和大斜视度数ACE患者中2个组的年龄、病程、治疗前斜视度数、BCVA、SE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斜视度数患者中,治疗后1和2个月时,5.0 U组的斜视度数分别为-20.00(-37.50,-7.00)和0.00(0.00,0.00)PD,小于2.5 U组的0.00(-10.00,4.50)和5.00(0.00,6.50)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和6个月时2.5 U组的斜视度数分别为5.00(0.00,15.00)和2.00(0.00,6.00)PD,5.0 U组分别为0.00(0.00,4.50)和0.00(0.00,3.75)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5 U组20例治疗有效,占80.0%,5.0 U组10例有效,占1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U组和5.0 U组具有各级视功能的例数占比分别为同时视76.0%(19/25)和10/12,近立体视48.0%(12/25)和7/12;远立体视44.0%(11/25)和7/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王颖 郎丽娟 许丽敏 荣军博 郭可心 张陆希 张炯 李志刚 李莉关键词:急性病 内斜视 麻痹性内斜视的个体化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观察麻痹性内斜视的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方法:对25例麻痹性内斜视患者,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根据内直肌有无挛缩及纤维化等限制性因素,决定是否行内直肌减弱手术;根据外直肌是全麻痹抑或部分麻痹,采用Jensen肌... 李志刚 曹木荣 郎丽娟 荣军博 许丽敏关键词:麻痹性内斜视 个体化 手术 A型肉毒毒素与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2024年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和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60 PD)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疗效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2-12于我院治疗的AACE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5 IU BTA注射组(14例)、5.0 IU BTA注射组(29例)、手术组(17例)。治疗后随访6 mo,观察纳入患者屈光矫正后的斜视度、视功能、治疗有效率及BTA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 mo,手术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均小于2.5 IU BTA注射组(P<0.017),但手术组与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无显著差异(P>0.017);5.0 IU BTA注射组有效率高于2.5 IU BTA注射组(86%vs 43%,P<0.017);三组患者各级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2.5 IU BTA注射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3%vs 52%,P>0.05)。结论:对于斜视度≥+60 PD的AACE患者,双眼内直肌注射5.0 IU BTA可以取得与传统眼外肌手术相当的效果,且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的优势。 张炯 郎丽娟 荣军博 许丽敏 郭可心 张陆希 王颖 刘玉洁 李志刚关键词:内斜视 A型肉毒毒素 眼外肌手术 注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