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蓓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颅脑创伤后神经炎症反应及麻醉药物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多发生于青壮年,且中重度患者预后差,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类患者常需接受麻醉下手术治疗,近年来,麻醉药物对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总结了TBI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麻醉药物对其进程的可能影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环节为神经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细胞激活、炎症介质上调、补体系统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等。麻醉药物对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不一,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应进一步开展人体研究探索这一问题,以期优化TBI患者的麻醉管理。
- 宋婉晴吴蓓岳红丽崔伟华
- 关键词: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损伤麻醉药
- 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出血影响的Meta分析
- 2017年
-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网,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2月。收集所有关于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CEA术后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收集患者资料进行Meta分析评价。结果最终纳入4篇RCT,共514例患者,其中安慰剂组256例,干预组258例。所有结局指标各项研究结果无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CEA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明显降低CEA术后脑卒中风险(RR=0.30,95%CI 0.11~0.83,P=0.02)。两组术后30d(RR=0.23,95%CI 0.04~1.32,P=0.1)及1年全因死亡率(RR=0.49,95%CI 0.24~1.02,P=0.06)、大出血发生率(RR=1.40,95%CI 0.54~3.59,P=0.49)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RR=1.02,95%CI0.15~6.96,P=0.98)及TIA发生率(RR=1.08,95%CI 0.47~2.49,P=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不增加术后出血并发症风险,但可明显降低术后脑卒中风险。
- 吴蓓于芸陆瑜韩如泉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剥脱抗血小板出血
- 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住院转归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EV1000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住院转归的相关性,了解TBI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特点及EV1000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者35例。根据去骨瓣前后(分别用0、1表示,将0、1置于相应血流动力学指标后以区分)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将患者分为MAP低常组与MAP正常组、心率(heart rate,HR)高常组与HR正常组、心指数(cardiac index,CI)低常组与CI正常组、每搏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低常组与SVI正常组、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低常组与SVRI正常组,分别分析去骨瓣前后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分组间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ore,GCS)的差异。单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入院及出院GCS的相关性。结果去骨瓣前,各指标的不同分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0低常组与MAP0正常组、CI0低常组与CI0正常组、SVRI0低常组与SVRI0正常组出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R0高常组出院GCS低于HR0正常组(P<0.05),SVI0低常组出院GCS低于SVI0正常组(P<0.05)。去骨瓣后,各指标不同分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1低常组与MAP1正常组、HR1高常组与HR1正常组、SVRI1低常组与SVRI1正常组患者入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1低常组入院、出院GCS低于CI1正常组(P<0.05),SVI1低常组入院、出院GCS低于SVI1正常组(P<0.05),HR1高常组出院GCS低于HR1正常组(P<0.05)。MAP1低常组与MAP1正常组、SVRI1低常组与SVRI1正常组出院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性别、年龄后,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骨瓣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异常与患者入院GCS无关联;去
- 宋婉晴岳红丽陆瑜吴蓓于芸闫合燕崔伟华
-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 系统评价保护性肺通气在俯卧位手术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系统评价保护性与传统肺通气在俯卧位手术的应用。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比较保护性及传统肺通气用于俯卧位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 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9项RCT,共449例患者。保护性肺通气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RR 0.30,95%CI 0.12~0.73,P<0.01)、气道峰压更低(MD-3.52,95%CI-6.93^-0.11,P<0.05);术中俯卧位时保护性肺通气组氧合指数(PaO_2/FiO_2)更高(MD 37.28,95%CI 22.67~51.89,P<0.001)、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更低(MD-45.50,95%CI-61.35^-29.65,P<0.001)。结论在俯卧位手术中,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或低潮气量同时联合PEEP及肺复张技术的保护性肺通气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降低气道峰压、改善氧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 于芸吴蓓韩如泉
- 关键词:保护性肺通气俯卧位呼气末正压通气肺复张
- 丙泊酚和七氟醚对颅脑创伤患者术中血压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通过比较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情况,了解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全麻过程中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患者血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214例TBI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麻醉维持药物不同分为丙泊酚组(120例)和七氟醚组(94例),因两组基线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重新分组,比较两组之间升压药物使用是否存在差异。将术中是否使用升压药物作为结局变量,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时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风险。结果两组TBI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1)重新分组后,每组为84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入院诊断(硬膜下血肿)、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方式(去骨瓣减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输液量等均与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有关(P<0.05);无论是否校正混杂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丙泊酚麻醉维持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概率低[比值比(odds ratio,OR)0.40,95%CI 0.16~0.97,P=0.042]。结论急诊TBI患者手术时,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可能性更大,更不易维持循环稳定,提示术中需注意发生低血压。
- 陈良于芸吴蓓陆瑜闫合燕崔伟华
- 关键词:颅脑创伤全身丙泊酚七氟醚血压
- 颈静脉球瘤切除术围术期麻醉管理8例报告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行颈静脉球瘤切除术的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颈静脉球瘤切除术患者8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评估、手术治疗、麻醉管理和术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术期麻醉管理要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29~57岁,平均(44.3±10.5)岁。所有患者均行完善的术前准备及评估,术中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监测,平均手术时长为(8.1±1.8)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 687.5±1 557.9)ml,术中出血量大造成循环波动的患者均及时输注术野自体回收血或异体浓缩红细胞,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术毕保留经鼻气管插管返回重症监护室,选择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及时评估早期拔出气管插管,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对于颈静脉球瘤切除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应在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充分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加强术中体征及神经功能监测,做好术中大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预案,为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提供保障。
- 杨柳吴蓓曾敏张利勇彭宇明
- 关键词:颈静脉球瘤神经外科麻醉管理切除术
-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
- 2023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管理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21例ACHD患者神经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资料,分析人口学资料、术前先心病类型及合并症、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结果21例中,16例房间隔缺损,4例室间隔缺损,1例为单心房、单心室,伴紫绀和代偿性血红蛋白增多;19例左向右分流,1例双向分流;11例伴心腔增大(右心和左房)。20例接受全身麻醉,1例接受神经阻滞区域麻醉。6例患者术中需长时间泵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术中液体平衡量为-6~+913 mL/h。手术时长46~355 min。6例患者术后返回ICU。平均住院时长(12.5±5.9)d。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2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肝功能异常和1例死亡。结论循环管理、液体管理及心肺功能监测与维护是ACHD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重点。
- 吴蓓杨柳韩如泉
- 关键词: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转归
- 神经源性心肌顿抑及围手术期管理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神经源性心肌顿抑(neurogenic stunned myocardium,NSM)是指心脏因急性神经事件产生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取决于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触发因素及NSM的诊断标准。目前NSM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极易与心肌原发性损伤相混淆。文章系统介绍了NSM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围手术期管理及预后等内容,以期对NSM的临床决策能有所裨益,从而改善患者总体预后。
- 李若雯吴蓓董佳曾敏梅弘勋彭宇明
- 关键词:心肌顿抑围手术期管理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