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
- 作品数:6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大同盆地表层水土环境中盐分来源、迁移与分布规律研究
-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7.0~419.4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82.8mm。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盐渍化在大同盆地大面积发育,土壤盐渍化问题...
- 吴亚
- 关键词:土壤盐渍化地表水
-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24
- 2012年
- 对大同盆地典型高砷地下水开展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高砷地下水具有低∑REE含量及富集重稀土(HREEs)特征.地下水中低含量∑REE与含水层沉积物中Fe-Mn氧化物/氢氧化物对REEs的吸附有关.地下水中重稀土元素相对于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可能是吸附作用和碳酸根离子同REEs发生络合作用的共同结果.采用平均大陆上地壳标准化的地下水稀土元素分布表现出显著的Ce及Eu正异常.地下水Ce/Ce*值及Eu含量与Fe+Mn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铁锰氧化物还原性溶解是控制Ce/Ce*值及Eu含量特征的主要因素.Ce/Ce*值及Eu含量与As浓度的关系表明,Ce异常及Eu含量特征能对地下水中As的富集进行有效指示.
- 谢先军王焰新李俊霞苏春利吴亚余倩李梦娣
- 关键词:水污染稀土元素氧化还原反应水文地质大同盆地
- 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被引量:16
- 2014年
-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氟地下水分布区,其分布规律和成因在类似地区具有代表性。在对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整个盆地浅层孔隙水中的氟质量浓度普遍较高,变化范围为0.29~6.22mg/L,平均值为1.82mg/L。氟质量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和北部,呈现出由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质量浓度趋向于升高的变化规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高pH、高碱度、高钠低钙含量的水化学特征有利于氟富集。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是含氟矿物的溶解、离子交换和蒸发浓缩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 梁川苏春利吴亚李世杰
- 关键词:高氟地下水大同盆地
-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城镇化因子:以水城盆地为例被引量:14
- 2019年
- 岩溶地下水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的重要供水水源,但针对该地区的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尤其是城镇化区域的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尚未见报道.运用改进的径流-覆盖层-降雨(COP)模型,利用RS及GIS技术对水城盆地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降水量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了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城镇化因子.结果显示,2004~2016年间,研究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整体呈现出由中脆弱性向低脆弱性转变的趋势,脆弱性降低的区域与城镇化过程中增加的不透水地面区域相一致;表明不透水地面有效地阻碍了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降低了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本结果为水城盆地岩溶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 汪莹罗朝晖吴亚李洁顾栩
- 关键词:城镇化岩溶区水文地质
- 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研究被引量:9
- 2014年
-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迁移与转化对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氟的5种赋存形态按含量大小呈现出残余态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分布规律;相关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正相关性,离子交换态氟与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背景值较高(545.29mg/kg),并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氟相互转化,可提供更多自由态的氟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 李亮吴亚王焰新皮坤福刘沛李俊霞
- 关键词:大同盆地土壤地下水氟
- 地下水流动对砷迁移的影响:大同盆地试验场的观测与模拟被引量:5
- 2013年
- 地下水流动特征对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研究分析了大同盆地地下水流动特征对高砷水迁移的影响.以山阴县桑干河南岸地下水试验场(SYFS)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河岸带三维非稳定地下水流模型.结果表明,灌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灌溉活动减慢了地下水埋深和水平地下水流速,加速了不同岩性地层之间的垂向水量交换.粉土(L1、L2、L3和L4)、粘土1(L5)和砂1(L6)之间始终存在由上至下的垂向水量交换,粘土2(L7)、砂2(L8)、粘土3(L9)和砂3(L10)以水平水量交换为主.灌溉水和大气降水从地表向下垂直入渗至含水层的过程中,推动了地表和包气带沉积物中的砷逐渐向下迁移;到达含水层后,水平交换量占主导。
- 余倩谢先军马瑞吴亚李俊霞王焰新
- 关键词:地下水流场砷大同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