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伟
- 作品数:9 被引量:10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非制冷热成像长波红外两档变焦光学系统被引量:7
- 2009年
- 与红外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相比,红外两档变焦光学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装调容易、透射比高等优点。研究了红外两档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该系统采用轴向移动式变焦方式,设计结果表明,在-20℃~40℃的温度范围内,空间频率14 lp/mm处,宽视场和窄视场都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 白瑜杨建峰薛彬阮萍马小龙田海霞常凌颖陈立武贺应红梁士通李湘眷王洪伟何建伟陈潇
- 关键词:光学设计红外光学系统
- 长波红外大视场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设计被引量:15
- 2010年
- 设计了用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大视场、大相对孔径的长波红外物镜。系统由3片非球面锗镜组成,采用反远距结构,系统焦距为6mm,相对孔径为1∶0.8,全视场角为160°,总长为86.13mm。设计结果表明:在空间频率为20lp/mm处的MTF值大于0.7,接近衍射极限。该系统除具有反远距结构的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像面照度均匀等优点外,还具有超大视场。
- 陈潇杨建峰马小龙何佶珂何建伟白瑜
- 关键词:大视场长波红外非球面光学设计
- TDI-CCD空间立体相机辐射定标研究被引量:17
- 2010年
- 分别从暗电流、相对定标、绝对定标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某TDI-CCD空间立体相机的辐射定标原理,简要描述了辐射定标过程,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其中主要分析了暗电流和相对定标的数据处理。暗电流作为一个直流分量,为了有效地去除,比较了处理暗电流的两种方法;相对定标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求得各个状态的定标矩阵,并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这些定标矩阵进行了最优化,得到一组对各种状态均适用的最优定标矩阵。经过验证,用最优矩阵处理任意一幅图像的平均偏差一般在0.08~1.5灰度值之间,最大误差为2.80%。从而在实际应用中降低了定标程序的复杂性,也大大简化了后期图像的处理工作。
- 任焕焕阮萍何建伟薛彬乔卫东梁士通王洪伟
- 关键词:成像系统辐射定标TDI-CCD暗电流
- 基于系统论匹配准则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的图像自动拼接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基于特征点的图像拼接不仅不易受光照、旋转等因素影响,而且还有利于提高速度,是目前图像拼接的主流方向。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是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角点检测算法,但是其特征点匹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系统相似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系统相似论的匹配准则,并将新匹配准则与传统的匹配准则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传统匹配准则存在的问题,测试了新准则匹配的精度和速度,分析了新准则能够取得更高精度的原因,并据新准则成功地检测了待拼接图像中的匹配角点,然后用改进的样本一致性算法计算出仿射变换的投影矩阵,并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对其求精,最终实现了图像的自动拼接。最后给出了全景相机图像的拼接结果,并对新的匹配准则给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 何建伟杨建峰薛彬陈潇闫佩佩
- 关键词:图像处理图像拼接
- 8~12μm折-衍混合物镜超宽温度消热差设计被引量:23
- 2010年
- 介绍了一个大视场大相对孔径红外物镜的消热差设计。该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全视场角为40°,焦距为6 mm,相对孔径为1.25,总长为50 mm,后工作距为15 mm。系统采用三片式结构,仅使用了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引入了一个衍射面和两个二次非球面,使结构简单化,轻量化,并很好地提高了成像质量。在-80℃~200℃温度范围内利用衍射元件实现了消热差设计,并给出了-80℃~200℃下系统的像质评价结果。设计结果表明,在空间频率为16 lp/mm处,各个温度下的系统传递函数(MTF)值均大于0.7,接近于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实现了在超宽温度范围的消热差设计。
- 陈潇杨建峰马小龙白瑜何佶珂何建伟
- 关键词:红外光学系统消热差衍射元件大视场
- 折/衍混合红外物镜超宽温度消热差设计被引量:12
- 2011年
- 利用折/衍混合透镜实现了超宽温度范围内的光学被动式消热差设计,系统工作波段为8~12μm,全视场角为9.15°,焦距为100 mm,相对孔径为1/1.5,总长为128 mm,后工作距为10.5 mm。使用了锗和硒化锌两种材料,采用三片透镜,衍射面和偶次非球面的引入,不但能够消除热差,而且使得结构简单、轻量化,很好地提高了成像质量。设计结果表明:在-80~160℃温度范围内,空间频率为12.5 lp/mm处,各个温度下的MTF值均大于0.6,接近于衍射极限,成像质量良好,实现了消热差设计。该系统适用于像元尺寸为40μm,像元数为320×240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
- 陈潇杨建峰马小龙白瑜何佶珂何建伟
- 关键词:消热差衍射光学元件非球面红外光学系统
- 折/衍混合大相对孔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被引量:14
- 2011年
- 将衍射光学元件用于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大相对孔径、甚高精度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系统焦距为90 mm,相对孔径为1/1.2,视场角为2ω=7°,光谱范围为0.45~0.85μm。系统结构简单,满足了星敏感器系统对弥散斑直径、能量集中度、畸变、垂轴色差等像差的特殊要求。此外,对系统进行了环境温度分析,结果表明:衍射光学元件的使用在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的同时,增强了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消热差和抗离焦的性能,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 闫佩佩樊学武何建伟
- 关键词:光学设计星敏感器消热差
- 用于可见光波段的折/衍混合复消色差长焦物镜设计被引量:4
- 2010年
- 采用折/衍光学元件结合的方法,使用两种普通国产玻璃K9和TF3,设计了工作波段为0.546~0.768μm的3片式长焦物镜系统,并对其二级光谱进行了校正。将此设计结果与7片型,4种材料的全折射式长焦物镜的光学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折/衍光学元件能在简化系统的基础上有效校正长焦物镜的像差,极大降低系统的长度、重量和复杂程度,其光学成像和结构性能优于全折射型。
- 闫佩佩樊学武邹刚毅何建伟
- 关键词:光学设计复消色差
- 偏视场用三反系统消杂光设计及仿真被引量:6
- 2011年
- 分析了偏视场用三反系统的杂散光特性,根据遮光罩设计的基本原则,介绍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消杂散光设计和评价的原理。系统为特殊的矩形视场,且在y方向视场偏轴,为此,设计了盒形外壁与锥形内壁相结合的外遮光罩结构,并在CAD中进行建模,采用内部挡光片为方形并且梯度排列的结构。在λ=0.25μm,方位角为0°和90°时分别对0.5~80之间共16个离轴角度进行光线追迹,最后通过计算得到了系统PST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系统PST整体上是下降的,且在离轴角25°时达到10-8量级。计算杂光系数为3.59%,完全满足要求。实验结果证明了设计的可行性,为应用提供了依据。
- 闫佩佩樊学武邹刚毅杨利华何建伟
- 关键词:杂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