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鑫

作品数:6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耳石
  • 2篇刀鲚
  • 2篇形态分析
  • 2篇牙鲆
  • 2篇矢耳石
  • 2篇仔鱼
  • 2篇海蜇
  • 2篇褐牙鲆
  • 2篇凤鲚
  • 2篇捕食
  • 2篇捕食率
  • 1篇多测点
  • 1篇幼体
  • 1篇鱼类
  • 1篇质谱
  • 1篇质谱分析
  • 1篇体长
  • 1篇协方差
  • 1篇激光剥蚀
  • 1篇光照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东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窦硕增
  • 6篇曹亮
  • 6篇于鑫
  • 3篇南鸥
  • 2篇大竹二雄
  • 2篇刘金虎
  • 1篇天野洋典
  • 1篇白井厚太郎
  • 1篇塚本膦巳
  • 1篇赵博
  • 1篇塚本勝巳

传媒

  • 6篇海洋与湖沼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浮游幼体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卵和初孵仔鱼捕食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曹亮刘金虎于鑫南鸥窦硕增
温度、光照及仔鱼个体大小对稚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捕食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15、19和23℃)、光照(明和暗)、仔鱼大小[全长(3.01±0.08)mm初孵仔鱼和(3.79±0.13)mm孵化后5天仔鱼]对稚海蜇[伞径(21.1±0.4)mm]捕食褐牙鲆仔鱼的影响。结果表明,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着水温升高而显著升高。光照条件在各仔鱼密度(10,30,50和80ind/L)下均不显著影响稚海蜇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说明光条件并不显著改善稚海蜇捕食仔鱼的能力。在高仔鱼密度(50和80ind/L)下,稚海蜇对孵化后5天仔鱼的捕食率显著低于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但在低密度(10和30ind/L)下,稚海蜇对两个不同发育阶段仔鱼的捕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仔鱼密度下,稚海蜇对仔鱼的捕食率较低,这会降低仔鱼个体大小对稚海蜇捕食率作用的显著性。这既表明仔鱼逃避被稚海蜇捕食的能力随其发育生长而提高,也反映了稚海蜇对不同个体大小仔鱼捕食作用受仔鱼密度制约。
曹亮于鑫刘金虎南鸥窦硕增
基于多测点LA-ICPMS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群体识别中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元素指纹,基于二者的各群体判别成功率在46.2%—92.3%之间,总体判别成功率为72.7%,表现出其较强的群体识别能力。借助于耳石内的放射状标志带结构特征可较准确地识别耳石核区,保证了激光剥蚀点的精准定位及剥蚀取样的质量和代表性;对激光剥蚀点的显微结构验证可以消除无效剥蚀点的元素测定数据对元素指纹分析产生的误差;刀鲚的定居性、溯河性等生活特性降低了各群体混合几率和环境因素对耳石核区微化学组成的影响,使得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具备高稳定性和特质性。这些研究技术的改进和刀鲚的生理生态特性提高了该技术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准确性和效率。
窦硕增天野洋典于鑫曹亮白井厚太郎大竹二雄塚本勝巳
关键词:耳石刀鲚激光剥蚀质谱分析
鱼类矢耳石形态分析及其在群体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研究被引量:25
2012年
利用表征性耳石形态变量(大小变量和轮廓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近岸与长江口水域四个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的识别问题,对比分析了协方差(ANCOVA)校正法和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校正法在耳石形态分析中去除体长效应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体长校正法对四个群体的判别分析结果未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50.3%和56.5%,群体内个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39.5%—90.0%和34.0%—65.1%;长江口水域不同体长组刀鲚个体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表明其耳石形态特质随鱼类个体生长而变化,协方差校正法和异速生长校正方法的体长组别间的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8.8%。整体上,耳石轮廓变量(如矩形趋近率、圆度、分形维数、傅立叶系数等)对刀鲚群体间或体长组别间识别的贡献值高于耳石大小变量(如周长、平均直径、重量、面积等),而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识别各地理群体或体长组别个体。
窦硕增于鑫曹亮
关键词:耳石刀鲚
基于EPMA的耳石Sr:Ca比分析及其在鱼类生活履历反演中的应用实例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0)×10-3、海水>6.0×10-3。凤鲚中也有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水域的个体(4.8×10-3)和出生于河口或近海水域(>7.8×10-3)、周期性地迁徙于二者之间的个体两种生活史型。带鱼(4.9×10-3)和长吻则分别表现出其个体均一的近海和淡水生活史履历。研究结果证实了鱼类耳石内Sr含量水平遵从海水>河口>淡水生活履历这一特征。但受鱼类所经历的水温、盐度等环境史变化及鱼类自身的生理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耳石内Sr的沉积量水平存在显著的种间或种内差异。这些差异显著的独特元素标识是识别鱼类个体生活履历和重新构建鱼类生活史的重要元素指纹。
窦硕增横内一樹于鑫曹亮大竹二雄塚本膦巳
基于矢耳石形态分析的凤鲚(Coilia mystus)群体识别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以长江口、胶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4个地理群体的凤鲚(Coilia mystus)矢耳石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形状指数和椭圆傅里叶系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4个凤鲚群体的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差异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形态变量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引入协变量(耳石长)之后除形状因子外这种差异依然显著。基于协方差校正的判别分析只保留了耳石重量及9个傅里叶系数用于群体识别,而非参数检验的判别分析则保留了耳石重量、分形维数、环状度、矩形趋近率、圆度和19个傅里叶系数用于群体识别。相应地,基于非参检验的凤鲚群体的总体识别成功率(68.2%)明显高于协方差校正的判别分析结果(46.2%),表明前者比后者更能提高耳石形态分析的群体识别能力。
于鑫曹亮南鸥赵博窦硕增
关键词:矢耳石形态分析凤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