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堃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耳石
  • 3篇小黄鱼
  • 3篇黄鱼
  • 2篇鱼类
  • 2篇同位素
  • 2篇种群
  • 2篇UV-B辐射
  • 2篇UV-B辐射...
  • 1篇氮同位素
  • 1篇当年生
  • 1篇东海北部
  • 1篇营养级
  • 1篇鱼类种群
  • 1篇早期发育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分析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日轮
  • 1篇扇贝

机构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水养...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9篇王玉堃
  • 5篇孙耀
  • 3篇金显仕
  • 3篇张廷廷
  • 2篇唐学玺
  • 1篇陈超
  • 1篇杨茜
  • 1篇戴芳群
  • 1篇谭海丽
  • 1篇黄凌风
  • 1篇杨世超
  • 1篇慕芳红
  • 1篇韦晓慧
  • 1篇周斌
  • 1篇杨庶
  • 1篇王悠
  • 1篇王其翔
  • 1篇蔡德陵
  • 1篇黄建生

传媒

  • 3篇渔业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不同氮源条件下UV-B辐射增强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尤其是紫外线B(ultraviolet,UV-B)辐射增强,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增强的UV-B辐射...
王玉堃
关键词:UV-B辐射增强生理生化特征海洋微藻种群生长
文献传递
耳石微细结构和微化学示踪技术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耳石为硬骨鱼类内耳中经生物矿化沉积形成的碳酸钙结晶,不会被鱼体再吸收,其微细结构可以用来判读鱼类的年龄以及生活史阶段,耳石中沉积的化学信息能完整的记录鱼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环境信息。本实验利用记录于耳石内高分辨率信息,...
王玉堃
关键词:耳石微细结构
文献传递
黄、渤海小黄鱼耳石元素指纹分析及其在种群补充群体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元素分析方法,测定了黄、渤海125尾小黄鱼的耳石元素指纹图谱,共检测到Mg、Al、Mn、Cu、Zn、Sr、Ba、Ca等8种指纹元素。不同采样站位小黄鱼耳石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站位的小黄鱼群体,判别成功率为65%~96%,整体判别成功率为86%。基于耳石元素指纹图谱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黄、渤海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划分为渤海种群、黄海中部种群和南黄海种群,其中黄海中部种群站位交叉明显。
王玉堃黄建生戴芳群唐学玺孙耀金显仕
关键词:耳石小黄鱼种群结构
用南黄海沉积岩心中氮同位素重建海水营养盐利用率的历史变化
2019年
基于2006年黄东海航次获得的表层沉积物和2009年航次南黄海3个柱状沉积物岩心,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总氮(TN)、C/N比值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的分布特征及南黄海柱状沉积物中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海、东海表层沉积物TN含量、C/N比值和δ^(15)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3%~0.33%、1.4~50.3和4.0‰~16.0‰。其中,TN与C/N比值存在较显著的负相关性,而TN与δ^(15)N以及C/N比值与δ^(15)N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这反映出黄海和东海陆架边缘海中氮循环的复杂性。对南黄海柱状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柱状岩心中的TN、C/N比值和δ^(15)N随年代的波动均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趋势。3个岩心中TN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00 a来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3个岩心中C/N比值也呈较为类似的变化趋势。柱状沉积物中δ^(15)N的平均变化周期约为24 a左右。由此,重建200 a来南黄海海水中营养盐利用率的历史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蔡德陵杨庶杨庶杨茜王玉堃
关键词:沉积岩心南黄海C/N
渤海当年生小黄鱼矢耳石微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20年
以渤海海域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矢耳石的微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小黄鱼矢耳石中心核呈圆形,平均直径为(24.35±0.72)μm,核内耳石原基为深黑色的圆形结构,平均直径为(12.07±0.58)μm,第1日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14.11±1.08)μm。初次摄食标记轮出现在第4条日轮处,标记轮暗带颜色加深、清晰可辨,该标记轮距中心核的距离为(20.67±2.28)μm。小黄鱼矢耳石前20条日轮,轮纹由圆环状逐渐变为椭圆,沿最长轴方向的轮纹宽度变化范围为6.51~14.37μm,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宽;20~40条日轮间轮纹宽度呈显著升高,40~85日龄轮纹宽度变化相对平稳,第56~60条轮纹处出现轮纹,平均宽度最大值为41.59μm。在小黄鱼矢耳石日轮沉积过程中,伴随着亚日轮结构的形成,亚日轮清晰度差,轮纹宽度较窄且波动较大,在显微镜下对视野轻微调焦时会暂时性“消失”。本研究对小黄鱼的矢耳石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野生小黄鱼及其他鱼种的日轮判断提供参考。
张廷廷王玉堃袁威金显仕陈超陈超
关键词:小黄鱼耳石日轮微结构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被引量:8
2021年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5~4.34,平均值为3.47。其中,4种为完全浮游生物食性,8种为底栖生物食性,完全底栖生物食性为12种,混合食性为12种。中(TL=3.5~4)、低(TL<3.5)营养级的种类占大多数(91.67%),而高营养级(TL>4)种类较少,仅为3种,且全部为混合食性。营养级的研究结果与1986、1992和2004年的研究对比发现,个别种类发生了改变。如蓝点马鲛(Sconberonorus niphonius)营养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性的研究结果与2004、2009和2011年的研究对比发现,有些种类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有些种类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白怀宇王玉堃张廷廷黄凌风黄凌风
关键词:营养级
蒽和UV-B辐射增强对海湾扇贝早期发育的影响
2013年
为了探讨蒽和UV-B辐射对底栖生物早期发育的影响,在实验生态学的条件下,选择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单一和联合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的蒽浓度和UV-B辐射剂量下,随着蒽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海湾扇贝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的存活率逐渐降低;随着UV-B辐射剂量和辐射天数的增加,海湾扇贝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存活率下降;在蒽和UV-B辐射共同作用对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处理时,其两个发育阶段的存活率较两者单独作用的存活率均低很多;担轮幼虫较D型幼虫对蒽和UV-B辐射更敏感。
谭海丽王玉堃唐学玺周斌王其翔王悠
关键词:UV-B辐射海湾扇贝存活率
青岛薛家岛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7
2013年
于2008和2009年对青岛薛家岛砂质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度的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384.69±424.97)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286.70±225.13)μg·10cm^-2共鉴定出11个类群,丰度方面,线虫占绝对优势,占年平均丰度的86.59%;涡虫居次,占4.89%。生物量方面,线虫也占绝对优势,占37.30%;多毛类居次,占18.90%。在垂直分布上,表层0~4cm的数量最多,占39.65%,其它各层分布依次递减。小型底柄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未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环境的显著相关性。
韦晓慧慕芳红杨世超王玉堃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
基于耳石δ13C和δ18O的黄、渤海秋季小黄鱼补充群体的种群划分被引量:3
2019年
关于小黄鱼的种群划分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和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而这些方法在细节的表述方面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中92尾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左矢耳石样品中δ^13C和δ^18O的值,并对每尾小黄鱼耳石δ^13C和δ^18O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黄、渤海秋季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可划分为4个种群,即渤海黄海北部种群、黄海中部种群、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其中,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其他3个种群没有站位交叉现象。对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得出渤海黄海北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75.9%,黄海中部种群的判别成功率为80.0%,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81.0%,黄海南部沿岸种群判别成功率为95.5%,总体判别成功率为82.6%。首次将黄海南部种群细分为了黄海南部离岸种群和黄海南部沿岸种群,且2种群之间很少有站位的交叉现象。
袁威王玉堃张廷廷金显仕金显仕
关键词:耳石Δ^13CΔ^18O小黄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