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发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海岸
  • 3篇海岸线
  • 3篇岸线
  • 2篇古海岸线
  • 2篇海湾
  • 2篇贝壳堤
  • 2篇渤海湾西岸
  • 1篇地貌
  • 1篇地貌单元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活动
  • 1篇盐渍
  • 1篇盐渍化
  • 1篇盐渍化特征
  • 1篇砂坝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剖面
  • 1篇年代学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4篇张玉发
  • 3篇李建芬
  • 3篇王宏
  • 2篇李凤林
  • 2篇张金起
  • 1篇范昌福
  • 1篇田立柱
  • 1篇孙云霞
  • 1篇胡云壮
  • 1篇裴艳东
  • 1篇胥勤勉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学报(中...
  • 1篇地质调查与研...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凌河下游晚全新世地层与环境被引量:4
2007年
作为从出山口至入海河口直线距离仅约20 km的短途河流,小凌河下游地区及相邻潮间带表层发育了砾石质冲洪积扇、曲流河道滞留相-点状砂坝-泛滥平原与洼地、贝壳砾石海滩、盐沼、开放潮坪下部与中上部等一系列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及新构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1)将中、晚全新世地层划分为7个年代地层单元,2)发现了夏-西周、元末-明初两道年龄分别约为2 050~650 BC和1 350 AD的古海岸线,3)确立了春秋、中唐-北宋初、"小冰期"结束以来3次小凌河沉积期,最有可能发育的时间进一步限定在约650~400 BC(第1期)、约700~1 000 A(D第2期)和1 850 AD以来(第3期),4)提出了NW向与NE向构造加剧小凌河下游曲流发育的假说。
裴艳东王宏李建芬Manfred FRECHEN张玉发范昌福田立柱
关键词:冲积扇砂坝泛滥平原古海岸线新构造活动
渤海湾西岸的第一道贝壳堤的年代学研究及1千年来的岸线变化被引量:32
2000年
取自堤下部的 1 4 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 ,渤海湾西岸沿现代海岸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 ( 堤 )的初始年龄约在 90 0~ 70 0 cal BP/AD10 5 0~ 12 5 0 ,堤的发育延续至 18、19世纪。以往 1 4 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 (一般取自堤的中部 ) ,不能用于支持文献中关于该堤起始时间的判断 ;但是这批数据连同文献中获自岸外残存贝壳碎屑堆积层的数据 ,暗示隋、唐贝壳堤存在的可能性。近 1千年来该地区贝壳堤的发育反映了海岸线的重大变化。
王宏张金起张玉发李建芬李凤林Mark Van StrydonckVeerle Hendrix
关键词:贝壳堤年代学海岸线变化碳同位素
渤海湾西岸第二道贝壳堤的细分及其年龄序列被引量:24
2000年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的第二道贝壳堤 (II堤 )在上古林可进一步划分为被泻湖 盐沼沉积物所分隔的两道大致平行、互不相连的堤 (II 1、II 2堤 )。以系统的1 4 C年代学研究为基础 ,在II贝壳堤的下部或底部、下伏地层顶部及相邻的泥质沉积物的合适层位获得一批经过校正的1 4 C年龄。II 1堤和II 2堤的起止时间分别约为公元前 10~ 5世纪、公元前 3世纪— 3世纪。
王宏张玉发张金起李建芬李凤林Mark Van StrydonckVeerle Hendrix
关键词:渤海湾西岸古海岸线
不同时期古黄河三角洲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在渤海湾西岸选取8个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分别在土壤返盐和淋溶最强的季节,按0~20、20~40、40~60和60~90 cm采集土壤盐渍化样品,分析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古河道带地势较高,为轻度盐化土壤,以硫酸盐型和氯化物硫酸盐型盐渍化类型为主。河间洼地多为中度盐化土壤,为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渍化类型。潮上带土壤的盐分含量达7~11 g/kg,为盐土,为氯化物型盐渍化类型。土壤的蒸发、淋溶作用跟地貌、沉积等密切相关。同一地貌类型上,距海较远土壤剖面HCO3-含量高,Cl-含量低,全盐含量低,盐化程度低。
胥勤勉袁桂邦孙云霞胡云壮张玉发
关键词:地貌单元土壤剖面盐渍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