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萍 作品数:10 被引量:51 H指数:3 供职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庆市科委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新鲜羊膜致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性研究 被引量:2 2006年 研究新鲜人羊膜的变应原性及其致敏后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可能性。建立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实验模型。分新鲜羊膜组、新鲜蛋清组(阳性对照)和PBS液组(阴性对照),每组10只豚鼠。观察豚鼠在致敏期和激发后的反应,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组胺含量,血液流变分析系统检测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变率黏度、全血低切变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致敏期间各组豚鼠的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激发后羊膜组豚鼠与阴性组表现一致,无异常反应;羊膜组外周血组胺含量及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与阴性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与阳性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规范化无菌处理后的新鲜羊膜,一般不具有变应原性,不会引起I型超敏反应。 赵敏 张琪 曹唯希 滕永真 张晓萍 胡柯 鲁静 秦应祥关键词:人羊膜 变应原 空肠弯曲菌毒素在免疫诱发实验大鼠周围神经病中的作用研究 2005年 谢龙山 蔡方成 张晓萍关键词:周围神经病 实验大鼠 格林-巴利综合征 SYNDROME GBS CJ 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兔肝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反应体系 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用阴离子交换HPLC分析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反应体系。方法:用Shim-Pak WAX-1柱,30 mmol/L 的pH 4.0磷酸钾为流动相,洗脱速度0.5 ml/min,254 nm 检测,峰面积定量。结果:上述离子交换HPLC体系可分离并定量测定cAMP和AMP。在硫酸铵分级粗制兔肝PDE反应混合物中,cAMP 和AMP同杂质完全基线分离;随反应进行,cAMP逐步下降,AMP上升到平台后再下降。用米氏酶的积分速度方程作图分析cAMP下降的进程曲线,发现硫酸铵分级粗制的兔肝PDE的米氏常数为负数。结论:此离子交换HPLC方法可以分析无杂酶干扰时PDE对cAMP的水解。 廖飞 张晓萍 周岐新 杨俊清 曾昭淳 陈文缘 汤先觉惊厥持续状态中大鼠脑内神经元死亡的年龄特征 被引量:31 2002年 目的 探讨惊厥持续状态中大鼠脑内神经元死亡的年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方法分别于持续惊厥 (成年鼠 15~ 2 0min、幼鼠 2 1~ 75min)发作后 4、12、2 4、4 8、72h和 7d处死动物。光、电镜观察神经元病变 ;TUNEAL法和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定量研究细胞凋亡的发生率。结果 (1)惊厥后 4h内即有明显神经元死亡。成年鼠坏死细胞数于惊厥后 2 4~ 4 8h达高峰 [(180± 38)个 ],是幼鼠 [(90 0± 5 9)个 ]的 2倍。 (2 )幼鼠除发作早期TUNEAL阳性细胞增多外 ,2 4h后即与发作前无差异。成年鼠则于 2 4~ 72h达高峰 ,较发作前高 5~ 6倍 ,较幼鼠高 3~ 4倍。 (3)FCM检测凋亡细胞发生率 :成年鼠 2 4~ 72h达高峰 [(2 8± 3 3) % ],为幼鼠 [(4 0± 3 8) % ]的 4~ 7倍。结论 (1)长时程惊厥发作通过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两种形式引起海马区选择性神经元死亡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2 )神经元死亡的严重程度、主要死亡形式均有明显年龄差异。成年鼠惊厥后早期以细胞坏死为主 ,但从12h起 ,凋亡过程逐渐占优势。幼龄鼠死亡神经元数始终明显低于成年鼠 ;惊厥后早期凋亡过程已明显回落。表明幼龄鼠脑内存在神经元保护机制 ,遏制了神经元的坏死 。 蒋莉 蔡方成 李欣 张晓萍关键词:惊厥持续状态 年龄特征 癫痫持续状态 脑死亡 脱噬作用 拉莫三嗪治疗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通过大鼠脑冲击伤模型,观察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变化规律以及拉莫三嗪对急性脑水肿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干湿重法,微透析技术及氨基酸分析测定脑损伤后不同区域,不同时相脑组织的水含量及谷氨酸的浓度。结果(1)脑损伤组脑组织的水含量,细胞外液谷氨酸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脑损伤组损伤区域的脑水肿和细胞外液谷氨酸呈自身扩播性;(3)拉莫三嗪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以及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脑损伤非治疗组。 程远 陈复仁 吴泳 张晓萍关键词:颅脑损伤 脑水肿 拉莫三嗪 药物疗法 空肠弯曲菌毒素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空肠弯曲菌毒素致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 (1)将PEN 19 CJ毒素 (CJT)免疫后的Wistar大鼠血清 ,以及体外激活的该鼠PBMC上清液 ,分别注入健康大鼠神经外膜下及静脉内。 (2 )取大鼠坐骨神经进行单纤维分离 ,甲苯胺蓝光镜和电镜超微组织病理学检测。 (3)用SABC及FITC 免疫荧光法对与CJT共同作用后的正常大鼠和人坐骨神经 ,以及CJT致病变神经组织标本进行免疫酶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 ,并以核酸杂交技术检测其TNF αmRNA表达。结果 (1)CJT经外膜下及静脉注射均可诱发坐骨神经明显轴索变性及髓鞘脱失病理学改变。外膜下注射组原纤维病变率为 76 8% (2 76 3/ 36 0 0 ) ,对照组仅为 9 6 % (2 30 / 2 4 0 0 ) (P <0 0 1)。静脉注射后病变原纤维发生率于第 3天达高峰 ,为 19 5 % (390 / 2 0 0 0 ) ,持续至第 14天时病变仍为 15 5 % (310 / 20 0 0 ) ,而对照组始终无病变发生 (P <0 0 1)。CJT免疫血清及其PBMC上清液外膜下注射原纤维病变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 )CJT与正常大鼠和人坐骨神经共同孵育后 ,以及CJT致周围神经病变组织免疫化学检测显示不同程度的CJT结合阳性反应。 (3)CJT静脉注射后 ,在周围神经已出现明显病变时 ,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组织学异常。结论 (1) 谢龙山 蔡方成 高玉兴 张晓萍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细菌毒素类 肝癌细胞线粒体蛋白的MALDI-TOF质谱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索胶上蛋白原位酶切、肽质量指纹图(PMF)分析以及数据库检索方法的优化条件,建立适合于亚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质谱鉴定策略。方法:从考马斯亮蓝染色的2-DE胶上取下牛血清白蛋白(BSA)标准蛋白进行胶内原位酶切,与基质(CHCA)混匀后进行MALDI-TOF MS分析;对来源于人肝细胞癌细胞株QGY-7703线粒体的差异表达的候选蛋白点L9,按照通过BSA标准蛋白优化的条件进行MALDI-TOF质谱鉴定;其肽质量指纹图(PMF)经MS-Fit检索。结果:经数据库检索,BSA的肽质量指纹图(PMF)匹配肽质量数为10/11,序列覆盖率为19%,说明实验条件完全可信。候选蛋白点L9的PMF数据经数据库检索后,排名前两位的蛋白均为OXCT(3-oxoacid CoA transferase 1 precursor),其匹配肽段为9/13,序列覆盖率为24%;且OXCT的理论分子量(56kda),理论等电点(7.1),与胶上L9蛋白的位置相符。故候选蛋白点L9确认为OXCT(3-oxoacid CoA transferase 1 precursor)。结论:本文所确定的鉴定策略适用于线粒体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蒋代凤 邱宗荫 李兴 黄开顺 滕永真 张晓萍galE变异株及亲代株空肠弯曲菌诱导动物外周神经损伤的对比研究 2005年 目的探索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jejuni,CJ)致外周神经损伤的关键结构,为CJ感染相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分子模拟理论提供动物实验证据。方法将32只豚鼠随机分为亲代株组(10只)、变异株组(10只)、对照组(6只)、PBS组(6只),分别用亲代株及弗氏佐剂、galE变异株及弗氏佐剂、PBS及弗氏佐剂、单纯PBS进行全身免疫;动态检测血清细胞壁脂寡糖(LOS)IgG及神经节苷脂GM1IgG抗体水平;检查坐骨神经病理改变,包括单纤维分离、半薄切片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①免疫后变异株组及亲代株组LOSIgG抗体水平均明显增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免疫后14、28d,亲代株组GM1IgG抗体滴度(0.661±0.290,0.984±0.025)明显高于变异株组(0.193±0.078,0.180±0.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变异株组坐骨神经单纤维病变率4.9%(98/2000),明显低于亲代株组(16%,32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主要为轴索变性;④亲代株组半薄切片显示以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变异株组仅见极少数异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电镜检查证实光镜所见。结论与亲代株相比,galE变异株缺失神经节苷脂GM1样表位,不能诱导动物产生GM1抗体及周围神经损伤,支持CJ感染后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生的分子模拟理论。 束晓梅 蔡方成 张晓萍关键词:外周神经损伤 空肠弯曲菌 变异株 神经病理改变 轴索变性 GM1抗体 柱前衍生-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清中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人血清中饱和及多不饱和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及测定方法。[方法]3-溴甲基-6,7-二甲氧基-1-甲基-2(1H)喹喔啉酮(Br-DMEQ)作荧光标记试剂,74%乙腈-水溶液作流动相,岛津shim-pack CLC-C8(150mm×6.0mmΦ)为色谱柱,HPLC柱前衍生化分离测定脂肪酸。[结果]得到该衍生化试剂与脂肪酸的衍生化反应条件及脂肪酸生成的酯衍生物的荧光光谱,衍生物荧光强度衰减情况、最佳色谱分离条件及C12:0-C22:6的11种脂肪酸的分离图谱。2.0ng/ml~8.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1%~105%;本方法最低检测限0.2pg/ml,首次在国内报道了以该法测定人血清中C18:3,C20:4,C20:5,C22:6脂肪酸的结果。[结论]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准确可靠,是一种可用于常规检测脂肪酸的荧光-HPLC法。 李谦 张晓萍 邱宗荫关键词: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