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林
- 作品数:22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事物纪原》初本成于宋代考被引量:2
- 2012年
- 《事物纪原》是一部价值较高的类书,其作者旧时多以为"宋高承"。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是书成于明代。然考查与《事物纪原》相关的文献发现,其最初的编纂者当是北宋高承,经后世递修增补而成,而今本的最后完成可能在明代,故而其多有高承初本之后的文字和内容,但绝非"其作者只能是明代人"如此简单。
- 朱仙林曹书杰
- 《全唐文》误收宋人《辞免起复太宰》二表考
- 2015年
- 《全唐文》卷四四八录有唐王涯文十馀篇,其中有《辞免起复太宰表》、《辞免起复太宰第二表》两文。据表文所示,其作者身世与王涯并不相符。且此两表最早见载于南宋两部著作中,而所署表文作者分别是两宋之交的王丰父和南宋的王淮。经考证,此两表既非王涯所作,亦非王淮所作,而极有可能是王丰父代幼年丧父且两度入相的赵鼎作,《全唐文》系误收。
- 朱仙林
- 关键词:《全唐文》
- 《正杨》版本源流考论
- 2014年
- 明代学者中以渊博而著称者,嘉靖、万历间的陈耀文(1524—1605)当居其一。其所著《正杨》、《天中记》等为世人熟知,而《正杨》一书因专门针对杨慎(1488—1559)学术之纰缪而发,故在当时即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如明朱国祯(1558—1632)《涌幢小品》卷一八'正杨'条就说:'杨用修博学,有《丹铅录》诸书,便有《正杨》,又有《正<正杨)》。'①明末清初的周亮工(1612—1672)《因树屋书影》卷八也说:'杨用修先生《丹铅》诸录出,
- 朱仙林
- 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解析被引量:3
- 2011年
- 孙作云较早全面系统的从图腾理论切入到神话研究的努力,体现出他非凡的学术洞察力。他的图腾神话研究,不论是以图腾理论来解说神话,还是用神话传说来构建中国的图腾体系,都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上古社会,孙作云在探讨神话传说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图腾理论,将一切社会现象均解释为图腾社会的遗留物,逐渐走向泛图腾化的边缘,却委实值得商榷。
- 朱仙林
- 关键词:神话
- 丁山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丁山早年师从沈兼士求学的经历,让他对文字音韵学有独特的理解。他的神话研究即主要从文字音韵入手,综合运用疑古辨伪思想、二重证据法、比较神话学、图腾理论,从而在神话传说研究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
- 汪楠朱仙林
- 关键词:中国神话神话研究神话理论
- 孙作云民俗学视域下的神话研究
- 2011年
- 孙作云根据神话研究实际需要最早明确提出三重证据法,且将民俗材料作为第三重证据看待,从而拓展了他的神话研究视野。在神话研究中,他格外偏爱通过对古代遗留物的探讨,挖掘隐藏在神话背后的深层内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引下展开的诸多方面的研究,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反思的地方。
- 朱仙林
- 关键词:民俗学三重证据法神话研究
- 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神话学——以对《山海经》的认知转变为中心被引量:2
- 2013年
- "整理国故运动"提倡用"评判的态度"、"平等的眼光"、"比较的研究"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献,使得像《山海经》等曾被视为"不雅驯"而遭冷落的古籍被纳入新的学术研究视野内,并被早期神话研究者视为探讨古史神话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对早期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展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朱仙林
- 关键词:整理国故运动
- 《天中记》版本源流考略被引量:6
- 2014年
- 《天中记》曾多次刊刻,据记载有五十卷本及六十卷本两种。五十卷本被认为刊刻于隆庆三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六十卷本先后有陈龙光校刻本及屠隆校刻本两种。屠隆校本因在陈耀文去世后的万历三十七年被翻刻,又因四库馆臣将其作为底本校勘后收入《四库全书》,以及道光间林则徐等人据其校刻,光绪间又据道光本翻刻,故为人熟知。但实际情况是,陈龙光校本不仅比屠隆校本早,且文字错讹更少,版本价值更高,更值得重视。
- 朱仙林
- 从罗泌《路史》看中国的“神话历史”被引量:1
- 2011年
- 一、"神话历史化"与"神话历史"随着后现代神话学研究的逐渐深化,国际神话学研究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国内学者对这种变化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因而导致了"一个世纪积累下来的中国神话学研究范式面临大的突破。"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 朱仙林
- 关键词:中国神话学神话历史化《路史》后现代大变革
- 《事物纪原》初本成于宋代考
- 《事物纪原》是一部价值较高的类书,其作者旧时多以为"宋高承"。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是书成于明代。然考查与《事物纪原》相关的文献发现,其最初的编纂者当是北宋高承,经后世递修增补而成,而今本的最后完成可能在明代,故而其多有高承...
- 朱仙林曹书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