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谦
- 作品数:19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早期和后期生物力学性能。方法①将2只成年猕猴尸体作为I组,4只成年猕猴分为Ⅱ、Ⅲ两组,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分为A、B、C三组,经皮穿刺。A组:8个椎体,灌注复合rhBMP-2的可注射CPC;B组:6个椎体,灌注注射型PMMA;C组:6个椎体,手术空白对照组,穿刺后灌注生理盐水。②I组于术后立即进行测试,Ⅱ、Ⅲ组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6个月处死,解剖出单个椎体制成标本,在轴向压缩载荷下测定单个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析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及变化。结果C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于术后、术后2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的抗压强度比C组椎体增加了29.1%(P〈0.05),术后2个月变为25.5%(P〈0.05),术后6个月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压强度随时间逐渐下降(P均〈0.05),刚度始终无明显增高(P〉0.05)。B组椎体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增加了55.2%和22.8%(P均〈0.05),2个月后变为52.7%和25.9%(P均〈0.05),6个月后仍增强48.6%和28.7%(P均〈0.05)。结论复合rhBMP-2的CPC材料强化椎体的力学性能良好并能始终维持适中的力学强度,可避免PMMA过高强度带来的远期邻近椎体骨折和椎间盘退行性变加速的危险。
- 徐谦白波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 关键词:磷酸钙类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生物力学椎体成形术
- 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比较单纯的、添加锌锶等元素及复合rhBMP-2的新型可注射可降解磷酸钙骨水泥(CPC)植入机体后的降解及成骨作用,检验材料及其改进剂型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为9、9和6只,制备双侧胫骨结节骨缺损模型;于骨缺损处分别置入:A组为单纯新型可注射可降解CPC材料,B组为含锌锶等微量元素的该CPC材料,C组为该CPC材料与rhBMP-2的复合物。观察其全身及植入局部反应,术后4、8、16周取材CT扫描、肉眼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植入后的局部反应情况并对比观察该三种材料的降解及骨生长情况。组织切片摄像后,每组每时间点各取5幅相片用软件进行图文处理,求得术后骨组织切片中骨组织含量百分比。结果CT扫描、肉眼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单纯的和含锌锶等微量元素的CPC材料可引导新骨形成,但新骨形成少且慢,与材料降解不同步;复合rhBMP-2的CPC材料组新生骨形成多而早,基本与材料降解同步。术后骨组织含量百分比测定,A组为(41.7±16.6)%,B组为(31.2±12.2)%,C组为(71.7±21.0)%,复合BMP的CPC材料组术后骨组织切片中骨组织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结论复合rhBMP-2的可注射可降解CPC材料可较早地诱导新生骨生成,与单纯的及含锌锶等微量元素的可注射可降解CPC材料相比,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 白波吴显培徐谦
-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降解成骨作用
-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 2008年
-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常见外伤,常伴有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手术复位后是否切除椎板行椎管探查减压存在争议。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手术治疗3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05例仅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姜世平何健飞徐谦李俊岐唐敏
-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脊柱后路内固定马尾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术
- 交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致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原因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后导致骨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年3月-2004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6例交锁髓内钉固定四肢骨干骨折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愈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延迟愈合8例,增生型骨不愈合6例,萎缩型骨不愈合2例。5例骨延迟愈合和4例增生型骨不愈合改静力交锁为动力交锁,3例骨延迟愈合和2例增生型骨不愈合改静力扩髓交锁髓内钉固定,所有增生型骨不愈合均加行局部植骨,2例萎缩型骨不愈合更换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16例患者均达骨愈合,治愈率100%。2例萎缩型骨不愈合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分别为13和18个月,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医源性因素是交锁髓内钉导致骨干骨折骨延迟愈合或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骨不愈合原因和特点,谨慎选择再次手术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徐谦白波卢伟杰卢永辉
-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骨干骨折并发症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
- 双开门侧块固定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双开门侧块固定植骨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优点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2005年2月,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入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4-C6双侧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C3-C7椎板长条骨块植骨。术前JOA评分,0~4分1例,5~8分8例,9~12分4例,平均8.8分。随访1.5~6年,平均3.2年。按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和失稳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定患者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1例(84.6%)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优3例,良6例,优良率达到69.2%;无效2例(15.4%)。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颈肩轴向痛、C5神经根麻痹、后凸畸形以及开门后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双开门侧块固定植骨技术不仅能使脊髓获得充分减压,还能增强颈椎的稳定和促进融合,大大减少了后路椎板成形术后颈椎失稳所带来的并发症。
- 徐谦姜世平吴景明陈艺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板成形术植骨融合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延迟感染的二期翻修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感染中延迟感染比例较高,治疗困难。该文着重探讨这类感染病例二期翻修的方法。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20例THA后延迟感染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2岁(48-72岁)。细菌培养3例阳性,17例阴性;起病距初始手术平均7.1个月(3-20个月);一期手术前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增高。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假体取出和二期翻修的方法。间隔期内每周监测血沉和CRP,二次翻修术前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结果一期术后6周内所有病人血沉和CRP均降至正常。16例病人间隔期为8-9周,4例为15-19 周。翻修术后细菌培养均为阴性。平均随访28.6个月,无一例感染复发。Harris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 52.3分(P<0.01)。结论一期手术彻底清创、血沉和CRP监测及合适的二期翻修时机是成功控制 THA后延迟感染的关键,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徐谦余楠生吴景明白波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再手术
- 含药髓内钉缓释系统对兔胫骨骨折后骨髓炎的预防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含药髓内钉缓释系统用于开放污染性骨折一期固定对预防术后感染及促进骨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在自行研制的兔胫骨用不锈钢质交锁C形套管中,分别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加有庆大霉素的PMMA、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人工骨粒和庆大霉素PMMA的混合物,制备成空白、庆大霉素和复合材料三种套管。采用兔胫骨污染性骨折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葡菌后即刻,分别置入复合材料套管(复合材料组)、庆大霉素套管(庆大霉素组)和空白套管(空白组)。术后3个月无菌取材,进行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比较上述三组骨感染预防和促进成骨作用。结果术后3个月,复合材料组的细菌计数及改良的Norden分值较庆大霉素组及空白组明显减少(P均<0.01);复合材料组和庆大霉素组在其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的骨髓炎程度也明显好于空白组。术后3个月,复合材料组和庆大霉素组改良的X线Norden骨髓炎分值均极低,明显小于空白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无骨髓炎表现,复合材料组的髓腔再通情况明显好于庆大霉素组。结论含BMP-2异体骨粒和庆大霉素PMMA混合物的交锁髓内钉缓释系统除有非常强的抗感染能力外,还有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能应用于开放污染性骨折的一期固定,并能有效预防骨髓炎的发生。
- 徐谦姜世平何健飞李俊岐唐敏
- 关键词:骨折骨髓炎交锁髓内钉骨形态发生蛋白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负压引流应用的对比研究
-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2种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01年10月-2005年7月抽取40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对照组 (每组2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高负压引流组采用自制
- 徐谦白波姜世平何健飞
- 聚醇酸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应用聚醇酸(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自2001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PGA可吸收缝合线捆扎治疗28例儿童尺桡骨骨折,所有患儿均为手法复位失败后再入院给予切开复位PGA可吸收线捆扎+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功能恢复采用Berton评价标准,28例均为优。无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GA可吸收线捆扎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等特点,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康复。此方法能降低骨不连和再骨折发生率,不需二次手术取出,是治疗儿童尺桡骨骨折的较好方法。
- 姜世平徐谦唐敏李俊岐陈薇
- 关键词:尺桡骨骨折儿童
- 复合rhBMP-2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应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复合rhBMP-2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替代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应用于猕猴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将4只成年猕猴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只。每组猕猴T10~L7的20个椎体经皮穿刺,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复合材料组(A组,8个椎体)、可注射型PMMA组(B组,6个椎体)和手术空白对照组(C组,6个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1、2,4、6个月行放射学检查。Ⅰ组于术后2个月、Ⅱ组于术后6个月处死,取出单个椎体,每个椎体取含材料骨样本2份,1份用于光镜检查,另1份用于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材料强化椎体的早期和后期效果和变化。结果A组2个月时材料部分降解,未见界面缝隙、纤维增生、炎性浸润或硬化骨痂现象,大量类骨质形成并长人材料,可见新生血管;6个月后大部分材料吸收完全,大部分软骨钙化形成成熟骨组织,有完整的骨小梁及哈佛系统。B组2个月时未见材料降解,中度炎性浸润,纤维组织膜包裹,界面缝隙明显,未见新骨生长;6个月时,炎性浸润消失,纤维界膜变薄,界面缝隙变窄,仍无材料降解和新骨生长。C组2个月后椎体骨隧道被新生骨质填充,骨小梁排列紊乱,边界硬化骨痂形成;6个月后,骨小梁排列整齐,边界骨痂消失,不能辨认,骨重建完成。结论复合rhBMP-2的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植入椎体后能够获得良好的诱导生长活性,材料降解和新骨替代同步,周期接近于正常椎体的骨愈合,可望替代PMMA获得椎体成形后早期和远期更好的组织学效果。
- 白波徐谦陈艺叶建东吴景明陈东峰
- 关键词:磷酸钙类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椎体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