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钰
-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双流县春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四川省双流县1965~2008年春季降水、温度资料,分析双流县44年的春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双流县3~5月降水的变化有1.52年、6.96年、18.36年的主要时间尺度;双流县3~5月温度的变化有10.56年时间尺度。②双流县春季降水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此以后降水逐渐由多变少;温度的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此以后温度逐渐由偏低变为偏高;降水的突变早于温度的突变。③根据春季降水量和温度的主要时间尺度,估计近期春季降水量可能偏少;近期春季温度总体趋势可能偏高。
- 罗俊一陈中钰罗琴安赟
- 关键词:春季降水温度小波变换
- L波段与701-400M探空系统观测资料比较评估被引量:8
- 2014年
- 利用四川达州站在701-400 M探空系统向L波段雷达GTS1-2型电子探空仪系统转变时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平均差值为-0.28℃,200 hPa以下平均差值为-0.05℃,200 hPa以上平均差值为-0.52℃,换型带来的温度变化还是明显的;直接差异的80.1%在-1.0~1.0℃间.位势高度平均差值为-7.63 gpm,100 hPa以下高度平均偏低-1.13 gpm,100 hPa以上高度平均偏低-19.57 gpm,换型带来的位势高度变化还是明显的;直接差异的89.0%在-50~10 gpm间.湿度平均差值为-2%,直接差异的87.2%在-20%~~10%间.风向平均差值为1.0°,直接差异的80.1%在-10°~~10°间.风速平均差值为0.3 m/s,直接差异的95.0%在-5~5 m/s间.就平均差值来看,温度、位势高度、湿度是L波段系统所测值低于701-400 M系统所测值,而风向、风速则反之.换型造成各要素差异的峰值还是较大.由于两套系统所使用的设备、探空仪的制造、测量精度、施放、接收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引起测量值出现差异,但对各要素的影响确有所不同.
- 苑跃陈中钰赵晓莉主召华吴昭
- 2006—2013年四川酸雨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4
- 2015年
- 根据四川省气象部门所属6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3年的资料,研究了四川省酸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酸雨观测站多年降水p H均值除成都属较强酸性外,其余5站多年p H均值都属弱酸性。成都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高,达到61.5%;安岳多年酸雨出现频率最低,仅为26.6%。安岳K值(电导率)多年平均值最高,达到82.9μs/cm;峨眉山K值多年平均值最低,仅为21.9μs/cm。四川近8 a降水p H平均值为4.74,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3年为第二阶段,总体看两个阶段年均p H值呈阶梯式上升,到2013年四川省酸雨p H值已上升至5.30,酸性降水出现频率已下降至35.2%,K值降至44.9μs/cm。由于四川春季平均风速较秋季偏高,更利于污染物扩散,故月均p H值变化呈现夏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均K值则为冬季的>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这是因为冬季、春季空气中排放的SO2、NOx和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较多,在降雨较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雨水的酸度,增强了可溶性离子型化合物的离子化,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酸雨酸性强度呈两头小中间大,降水主要呈弱酸性,强酸性降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累计降水量与强酸性降水也无明显联系。
- 赵晓莉闫军陈中钰黄晓龙郭旭孙彧
- 关键词:酸雨PH值电导率
- 用大气热源表征的东亚夏季风指数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1965-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同期的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在讨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大气热源定义了一个东亚夏季风指数,并用该指数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定义的大气热源季风指数能反映夏季风的异常变化,高(低)指数年对应的东亚夏季风偏强(弱);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高度的同期负相关,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 陈中钰巩远发赵蕾
- 关键词:气象学大气热源季风指数长江中下游降水季风槽
- 用大气热源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的研究
- 利用1965~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同期的中国的160站点降水资料,在讨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大气热源定义了一个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表明:定义的大气热源季风指数能反映副热带夏季...
- 陈中钰巩远发赵蕾
- 关键词: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 文献传递
- L波段与59-701探空系统观测资料差异评估被引量:10
- 2014年
- 利用四川在59-701探空系统向L波段雷达GTS1型电子探空仪系统转变时,就4个高空台站开展了两套系统对比观测的资料进行了差异评估。结果表明:太原厂59型探空仪所测的温度、位势高度比上海厂59型探空仪所测偏高。100 hPa高度以下温度、位势高度观测数据没有明显的跳变,但以上高度换型带来的变化较明显;两套系统所测湿度差异较大,近地面差值最小,差值随高度升高而增大;L波段系统所测湿度基本是低于59-701系统所测湿度。两套系统所测平均风向、平均风速差异较小。直接差异各要素差异的峰值均较大。各要素差值的离散情况随高度的变化各异,总体离散程度最大的是位势高度,其次依次是风向、湿度、露点、风速、温度。两套系统所测要素的差值变化趋势虽然普遍没有太大差异,但湿度、风向和风速的差值变化还是表现出与地理位置、季节和施放时间有关。两套系统在观测所使用设备、原理、精度、订正、观测方法、对比时的放球时间等的不同,都会引起测量值出现差异。
- 苑跃陈中钰赵晓莉王凌主召华吴昭白端琴
- 四川部分台站迁移新旧站址观测资料对比评估被引量:11
- 2014年
- 利用四川近年台站迁移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对新旧站址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迁站后观测环境得到改善,热岛效应影响减小,气温降低,相对湿度和风速升高。迁站对气温极值的影响大于平均值,对降水、相对湿度和风向的影响较大,新旧站址的风向一致性较差。由于旧站址遭受破坏的程度,周边障碍物的存在形式、所处方位、距离、下垫面状态及迁移距离、高差等的不同,造成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会不同,从而造成迁站对各站及各要素影响的差异。
- 赵晓莉苑跃陈中钰刘霄王凌吕结
- 用大气热源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的研究
- 利用1965~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同期的中国的160站点降水资料,在讨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的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大气热源定义了一个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表明:定义的大气热源季风指数能反映副热带夏季...
- 陈中钰巩远发赵蕾
- 关键词:大气热源季风指数长江中下游降水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