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结直肠粘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
-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结直肠粘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指征、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85年1月—2007年2月我院行结肠镜及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 SMT33例,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
- 李传凤张蕾吕愈敏
- 关键词:粘膜下肿瘤内镜治疗
- 文献传递
- 缺血性结肠炎54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结论:应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张蕾
-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
- 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病人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15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烷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瑞芬太尼血浆目标浓度逐渐升高,每次浓度改变间隔时间30 min,目标浓度分别为3、6、9 ng/ml。于麻醉诱导前(空白对照血浆)和瑞芬太尼目标浓度改变后30 min时从桡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全血中瑞芬太尼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rformance error,PE)的中位数(median performance error,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performance error,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8.78%,16.11%和14.55%。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呈正相关(r=0.891,P=0.000),线性方程为Y∧=1.1046X+0.1837。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临床应用浓度范围内能满足临床麻醉的要求。
- 杨璐张利萍张现化魏滨张蕾杨拔贤
- 关键词: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附33例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指征、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及病理学确诊并行结肠镜下治疗的结直肠SMT33例,肿物大小0.2~2.2cm,根部大小0.2~1.2cm。肿物深部注射足量的肾上腺素盐水后,对非举起征阴性者,对准肿物进行吸引并圈套,之后高频电切除。7例较小SMT行钳取。结果结肠镜治疗未出现穿孔、大出血及透壁灼伤并发症。完全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及基底未见肿瘤组织或追加外科手术者病理未见肿瘤组织)29例,包括类癌18例,平滑肌瘤6例,错构瘤2例,脂肪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其中26例随访时间中位数44.5月(3个月~12年7个月),无肿瘤复发,另3例平滑肌瘤失访。残存切除(内镜治疗后SMT断端或基底仍有肿瘤组织残留或追加外科手术者术后病理显示有肿瘤组织)4例,均为类癌。其中2例追加外科手术(1例随访2年3个月无复发,1例失访),另外2例不愿行外科手术,结肠镜随访5个月及2年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根部最大径≤1.2cm,非举起征阴性的SMT可行结肠镜下治疗,结肠镜切除SMT创伤小、安全、疗效好。切除后需行全瘤病理学检查,如为残存切除,应追加外科手术。
- 李传凤张蕾吕愈敏
- 关键词:黏膜下肿瘤结肠镜治疗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总结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感染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结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多发于女性,腹泻型多见。
- 张蕾
- 关键词:胃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
- 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目标菌群的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正常人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例IBS患者及25例正常志愿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属数量,并对各组的目标菌群数量进行比较。结果IBS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其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张蕾顾芳白鹏吕愈敏
-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
- 克罗恩病的诊疗现状及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评价克罗恩病的诊疗现状,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中48例克罗恩病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和内镜、病理及治疗情况。结果:1987年至1995年共诊断克罗思病4例,1995年后诊断44例。克罗恩病高峰发病年龄为17~40岁,占75.0%(36/48);30岁以下发病者占43.8%(21/48)。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伴肠道外表现16例(33.3%),伴有肛周疾病3例(6.3%),肠瘘2例(4.2%)。内镜诊断符合率85.7%(36/42),表现为节段性病变,溃疡形成、肠管狭窄和卵石征。X线诊断符合率为84.2%(32/38),主要表现为龛影、肠管狭窄及卵石征。病理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总检出率为43.2%(19/44)。90%(27/30)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有1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近10年来克罗恩病诊断例数明显增加。内镜+病理+X线造影检查是诊断克罗恩病的主要手段。小肠镜、胶囊内镜及多次病王毋枪杏晡访右鼬千楗高诊断蜜.
- 杨雪松张蕾石雪迎张云莉吕愈敏
- 关键词:CROHN病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