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琪

作品数:12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心血管
  • 5篇起搏
  • 3篇心尖
  • 3篇心尖部
  • 3篇心血管病
  • 3篇心血管病学
  • 3篇血管病
  • 3篇血管病学
  • 3篇右室
  • 3篇右室流出道
  • 3篇右室心尖部
  • 3篇室间隔
  • 3篇起搏器
  • 3篇流出道
  • 3篇尖部
  • 2篇心脏
  • 2篇血压
  • 2篇腋静脉
  • 2篇肾脏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张琪
  • 6篇何奔
  • 6篇毛家亮
  • 5篇章隆泉
  • 4篇倪兆慧
  • 4篇刘辉
  • 4篇康瑜
  • 4篇周笙珩
  • 3篇张彦周
  • 3篇陈润芬
  • 3篇黄定九
  • 3篇郝静
  • 2篇姜萌
  • 1篇张清
  • 1篇徐瑾
  • 1篇金艳

传媒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肾病研究...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3年《美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被引量:2
2014年
多数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比如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吸烟等。虽然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相对完善,但有效控制高血压仍极为有限。因此2013年美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明确定义、进行病因分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出推荐,对高血压患者及临床医生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琪倪兆慧
关键词:高血压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急性脑梗死成功溶栓一例被引量:3
2017年
患者男性,59岁,2015年9月因“胸闷伴心悸2个月”,诊断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等继发性房颤后,予达吡加群酯110 mg、2次/d口服抗凝1个月后,2015年11月2日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入院后停用达吡加群酯,予低分子肝素(0.4 ml、1次/12 h皮下注射)桥接,消融术前12h停用.
徐瑾张清张琪何奔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经导管消融溶栓术后心脏瓣膜病
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新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病率很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尤为常见,约有80%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心脏疾病.其中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等[1].透析患者生存率堪忧,美国透析患者每年死亡率为23.6%,约有45%的患者死于心脏疾病,每年心肌梗死和或心绞痛的发病率约为10%,血液透析患者更易存在多支病变.年轻患者的心血管发病率己明显升高,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约为同龄正常人群的100倍[2].除此,临床症状隐匿导致约50%的无症状透析患者存在至少单支冠状动脉狭窄>50%[3].因此,减少心血管事件可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高死亡风险.
张琪倪兆慧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狭窄心脏疾病
冠心病患者,冠脉壁上有“活火山”
2008年
火山爆发的能量是巨大的,也是毁灭性的,人类几乎没有控制它的力量。人体的很多疾病也是像火山爆发般地击倒人体,毁灭生命。幸运的是,医学的成熟使得人体的“火山”可以被稳住……
张琪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冠脉
RAAS阻滞剂在老年慢性肾脏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全球老龄人(年龄≥65岁)所占的人口比例正逐步上升。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更易被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所困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分活跃可导致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及CKD的发生。因此,针对RAAS的治疗具有可行性。但老年患者在使用RAAS阻滞剂[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肾素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类药物时更易出现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高钾血症、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使用时,需要特别平衡使用该类药物的利弊。尽管目前对老年人使用RAAS阻滞剂药物有限的研究大多获得了肯定的结论,但是,仍需要更多、更长周期的研究结果来探寻老年CKD患者使用RAAS阻滞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是否确实能减缓CKD的进展。
张琪倪兆慧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肾脏病
经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11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腋静脉组(n=66)与锁骨下静脉组(n=52),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起搏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4%(63/66)和96.2%(5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66)和5.8%(3/5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锁骨下静脉组发生气胸3例,腋静脉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起搏器导线安全可行。
郝静毛家亮张琪姜萌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腋静脉锁骨下静脉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vs1.3±0.5次,7.9±5.2minvs5.4±4.4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Vvs0.5±0.25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Ωvs668±168.03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
678例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讨论双腔起搏器安置术中导线入路的选择对手术过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以来安置双腔起搏器患者,比较选择不同静脉入路所需曝光百分比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共入选678例。腋静脉入路需曝光者最多,其次为双径路者,锁骨下静脉及颈外静脉入路最少。头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成功率较高,均在80%以上。但不同入路并发症相似。结论除传统的头静脉外,包括腋静脉在内的不同导线入路均是可选择的途径,术前及术中明确靶血管解剖结构是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
张琪姜萌金艳周笙珩章隆泉毛家亮何奔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腔起搏器腋静脉头静脉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通过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ECG),探讨RVOT室间隔起搏在影响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73.8±11.1)岁。起搏器植入适应证为各类缓慢性心律失常,符合起搏器置入的I类或IIa类适应证。随机分为室间隔组(40例,行RVOT室间隔起搏)和心尖部组(30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记录观察术后ECG 12标准导联的ORS波群方向及宽度,计算ORS波电轴(QRSa),ORS波宽度(ORSd)为II、V1导联的QRSd平均值。结果室间隔组的ORSa为(88±50)°,属于正常范围,QRSd为(0.113±0.022)s,较心尖部组的(0.131±0.032)s明显狭窄(P<0.01)。心尖部组中9例有室内传导阻滞表现,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两组的矫正Q-T间期(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室间隔组中,21例(52%)6个肢导联ORS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形态一致或相似,心尖部组中仅有7例(23%)。结论保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同步性是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心功能的基础。RVOT室间隔起搏的QRSa接近窦性心律,QRSd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起搏,提示RVOT室间隔起搏能引起较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传导方向以及引发的心肌收缩同步性与正常心室激动时相近,且心室内除极的同步性也较强,减少室内传导阻滞,有效缩短左右室激动时间,从而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起到预防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郝静毛家亮张琪章隆泉刘辉康瑜周笙珩何奔张彦周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室间隔右室心尖部起搏心电图右室流出道波群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39-92岁,平均为(72±13)岁。随机分为两组,50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导线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分别(1.7±1.3)次、(7.9±5.2) min,被动电极组分别为(1.3±0.5)次、(5.4±4.4)min,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达到理想起搏阈值(0.3-10.0 V),平均为(0.596±0.271)V,但比被动电极组高0.143 v;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比被动电极组小243Ω(P<0.05),两组感知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后1个月,各项参数均在正常范围,与起搏器植入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主动电极组中1例在术后1个月时起搏阈值升高至5 V,两组的起搏阈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应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部起搏,不增加手术时间和难度、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推广。
毛家亮郝静张琪章隆泉刘辉周笙珩何奔张彦周康瑜黄定九陈润芬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室间隔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