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华
- 作品数:25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伊立替康联合亚甲蓝示踪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亚甲蓝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的效率及其机制。方法:90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非示踪组(31例)、亚甲蓝示踪组(30例)和伊立替康联合亚甲蓝示踪组(29例,简称联合示踪组),其中亚甲蓝示踪组术中用亚甲蓝2 mL分4点于瘤周浆膜下注射,联合示踪组用40 mg伊立替康与2 mL亚甲蓝耦合后分4点注射。3组均用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进行刮吸法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分别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清除淋巴结数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非示踪组、亚甲蓝示踪组和联合示踪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8±67)、(192±31)和(205±36)min(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48±116)、(164±88)和(173±98)mL(P<0.05),输血者平均输血量分别为(457±159)(、489±176)和(467±148)mL(P>0.05);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数分别为(22±9)、(22±10)和(30±9)枚(P<0.05),平均每例阳性淋巴结数分别为(7±3)、(6±3)和(9±3)枚(P<0.05);3组分别有29、28和28例得到平均3年的随访,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1.0%(9/29)、32.1%(9/28)和21.4%(6/28)(P>0.05),3年存活率分别为62.1%(18/29)、57.1%(16/28)和78.6%(22/28)(P>0.05)。结论:瘤周浆膜下注射伊立替康与亚甲蓝耦合液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清除效率,且安全简便。其机制可能是耦合液显著延长淋巴结染色和褪色时间,始终存在色觉导向刺激,激发术者进行准确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
- 陈晓鹏王东王冠男胡明华张卫东张国政张帆
-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清扫术伊立替康
- 三维可视技术指导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癌19例体会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癌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并确诊的19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3~79岁,平均(54.3±14.2)岁。其中胰腺导管腺癌15例,胰腺黏液腺癌2例,乳头状癌2例。对患者进行定位二维CT成像,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二维CT图像,进行术前评估、三维可视化可切除性评估临床分型及其可切除性,并将其与手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胰头癌。经三维可视化重建后,19例患者中,可切除性评估为Ⅰ型者4例、Ⅱ型7例、Ⅲ型1例、Ⅳ型3例、Ⅴ型4例,8例评估后行胰腺肿瘤切除;血管解剖变异2例,清晰显示可疑的淋巴结11例,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术中所见相符。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指导胰腺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明确肿瘤大小、解剖学变异、肿大淋巴结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方小三王小明韩婷胡明华王冠男韩猛
- 关键词:胰腺肿瘤腹腔镜检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技术探讨被引量:6
- 2017年
- 由于胰腺手术解剖难度大,切除器官多,消化道重建复杂,术后并发症多等原因,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手术.
- 王小明胡明华王冠男方小三孙卫东韩猛沈正超王徐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腹腔镜胰腺手术消化道重建术后并发症
- 梗阻性黄疸及其并发SIRS患者的血自由基反应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的自由基反应在梗阻性黄疸 (以下简称阻黄或 OJ)及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 0例阻黄患者按胆红素水平、梗阻的良恶性以及有无并发 SIRS分别分组 ,另取 3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检测外周静脉血 -氧化氮 (NO)、维生素 C(Vit C) ,维生素 E(Vit E)、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 阻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NO含量明显增加 ,而 Vit C、Vit E,GSH的含量及 SOD的活性明显减少 (P<0 .0 1) ;有 SIRS的阻黄组与无 SIRS的阻黄组良性梗阻比较得出相同的结果 (P<0 .0 0 1) ,且胆红素浓度对各检测值有明显的影响 ,而良性梗阻与恶性梗阻各检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体内的自由基释放清除机制和氧化 -抗氧化机制紊乱可能在阻黄及并发 SIRS的发病中起重要。自由基的检测可能对阻黄并发
- 胡明华房淑彬李涛
-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自由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25例临床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诊断方法。结果 肠恶性淋巴瘤以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 ,分别占80 %及 72 %;消化道钡餐诊断率 9%,内镜结合活检确诊率 4 3%。结论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易和肠道其他疾病混淆 ,内镜结合活检对其确诊率最高 ,多块深部取材可提高检出率 。
- 陈斌程明荣胡明华陈剑平王亚兵
- 关键词: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误诊X线表现CT
- 急性左半结肠癌伴梗阻一期结肠切除12例报告
- 2002年
- 胡明华芮景宋家胜李仁志许力
- 关键词:肠梗阻合并症外科治疗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转开腹的原因,以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自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开展74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7例中转。对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中转原因。结果中转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51-66岁;5例为胰头癌,1例为胰头慢性炎症,1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癌。病灶最大径为2—6em,平均(3.8±1.4)cm。中转原因:4例为难以控制的出血,其中第一空肠静脉损伤2例,中转后缝扎止血;门静脉主干损伤1例,中转后行侧壁修补;胃结肠干出血导致根部的肠系膜上静脉损伤1例,中转后修补。另3例为病灶与肠系膜上静脉致密粘连,难以分离,中转后发现2例为肿瘤侵犯血管,联合血管切除重建;1例为炎症反应所致,经过仔细游离,将病灶与血管分开,完整切除肿瘤。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胰漏1例,胃瘫1例,胆漏合并胃瘫1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所有中转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及病灶侵犯门静脉系统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
- 王小明王冠男方小三孙卫东胡明华韩猛沈正超王徐
- 关键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出血开腹手术
- 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解剖标志和手术径路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的解剖标志和手术解剖路径。方法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28例,其中经胸乳入路22例,腋窝入路6例,于腔镜下使用超声刀游离胸前区、颈前肌群,超声刀处理血管及腺体,完整瘤体摘除或腺叶切除。术中在基本视野条件下,于设定的6个分区内,找到可被确认的恒定或相对恒定解剖标志作为术中选择手术解剖径路的依据:腺叶中上区恒定解剖标志为甲状软骨上缘,相对恒定标志为舌骨峡部上缘;腺叶中下区恒定标志为气管侧壁和颈鞘,相对恒定标志为下动脉和最下动静脉分属支;中线中上区恒定标志为甲状软骨上缘,相对恒定标志为舌骨峡部上缘;中线中下区恒定标志为气管前壁,相对恒定标志为峡部下缘和最下动静脉;腺叶背外侧区恒定标志为颈鞘,相对恒定标志为血管属支进出腺体被膜处;腺叶背内侧区恒定标志为气管侧壁,相对恒定标志为环勺关节。结果 28例手术成功,其中1例因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甲状腺癌中转开放手术。本组手术时间平均80.0(50~125)min;术中平均出血46.7(10~120)ml,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结论通过镜下视野的分区观察,可以在各步操作过程中找到一些相应的区域性邻近解剖标志。仔细辨认并将其组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小腔室内操作时的方位控制,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避免误伤,有利于手术安全顺利地实施。
- 胡明华孙卫东王小明陈晓鹏江厚象杨来志盛勇芮景
-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腹腔镜检查手术径路
- 胰腺癌合并腹膜结核1例报告
- 2013年
- 临床上胰腺癌同时合并腹膜结核的非常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63岁,因“眼黄、尿黄1个月”于2013-01—24人院。外院查生化示:总胆红素133.7μmol/L,丙氨酸转氨酶518U/L,草氨酸转氨酶381 U/L。腹部B超未见异常。
- 胡明华王小明王冠男方小三黄正米
- 关键词:胰腺癌腹膜结核
- 三步断肝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三步断肝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采用三步断肝法为32例患者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薄层CT扫描,利用医学影像浏览器模拟半肝切除,观测半肝断面上血管分布的情况。根据血管分布规律,采用三步断肝法行半肝切除,并对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肝中静脉长度为(59.1±12.9)mm,至左、右半肝的分支数目分别为(3.07±0.78)、(3.11±0.64)支。肝中静脉出现第一分支处至肝脏膈面的距离为(28.1±3.7)mm,肝中静脉于第一肝门处至肝脏脏面的距离(14.4±4.3)mm。(2)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左半肝切除28例,右半肝切除4例。手术时间:左半肝切除为(165±42)min,右半肝切除为(305±50)min。术中出血量:左半肝切除为(242±65)ml,右半肝切除为(695±122)ml。术后未出现出血、肝衰等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胆漏,均通畅引流自愈。术后平均住院(7.96±1.8)d。结论半肝断面上的血管分布呈现区域化的特点,基于这一规律的三步断肝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 王小明孙卫东胡明华王冠男蒋亚琦方小三韩猛
- 关键词:腹腔镜半肝切除肝中静脉薄层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