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郁

作品数:15 被引量:102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清
  • 4篇缺血
  • 4篇急性
  • 3篇灶性
  • 3篇灶性脑缺血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外囊
  • 3篇细胞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缺血
  • 3篇局灶
  • 3篇局灶性
  • 3篇局灶性脑缺血
  • 3篇梗死
  • 3篇大鼠局灶性脑...
  • 2篇凋亡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机构

  • 12篇宁波市第六医...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威海市立医院

作者

  • 15篇刘郁
  • 10篇吕荣祥
  • 10篇张静静
  • 9篇王文盛
  • 3篇刘瑞珍
  • 2篇谢宝明
  • 1篇徐伟丽
  • 1篇于荣波
  • 1篇钟万锷

传媒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医药管理杂...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健康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9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Caspase-9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死亡情况,再灌注6h、12h、24h后缺血皮层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aspase-9蛋白表达在各手术组明显升高,并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Caspase-9表达逐渐升高,于再灌注24h到达最高(P<0.01)。结论Caspase-9蛋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于荣波刘瑞珍徐伟丽刘郁谢宝明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CASPASE-9凋亡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通过对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一种简便稳定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和缺血再灌注组(n=12),其中缺血再灌注组结扎颈总动脉(CCA)和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和翼腭动脉不予分离,眼科剪在CCA远端上剪一小口插入线栓,通过调整线栓弧度方向来避免进入翼腭动脉,造成缺血,1 h后外拉栓线形成再灌注。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大鼠大体情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术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TCC染色示脑梗死区,HE染色结果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该方法术式简便,手术时间短,缺血效果可靠,是一种理想的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刘郁刘瑞珍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
miR-143-3p和BCL2在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胞外囊泡中异常表达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 明确帕金森病(PD)患者及健康个体血清胞外囊泡(EVs)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影响PD进展的可能机制。 方法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早发性PD(EOPD)患者(起病年龄≤50岁)20例,晚发性PD(LOPD)患者(起病年龄>50岁)36例,以及门诊体检健康对照个体10例,分别定义为EOPD组、LOPD组和对照组。采集3组受试者血清并提取EVs,采用miRNA表达谱芯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并验证PD患者和健康个体血清EVs间差异表达的miRNAs。采用Cytoscape分析差异表达miRNAs间共同调控的靶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靶基因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检测并分析差异表达miRNAs及靶基因在EOPD及LOPD患者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成员相比,LOPD患者血清EVs中miR-143-3p和miR-1180表达水平上调,miR-451和miR-500a-5p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3-3p在EOPD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O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8,P=0.018)。miRNAs靶基因及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B淋巴细胞瘤-2(BCL2)和AKT1是miR-143-3p的关键靶基因。EOPD患者EVs中BCL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LOPD患者及对照组成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PD患者血清EVs中BCL2和miR-143-3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56,P=0.025)。 结论 miR-143-3p与靶基因BCL2在EOPD患者血清EVs中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其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突触结构可塑性和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刘郁张静静吕荣祥王文盛
关键词:早发性帕金森病
导师责任制培训管理方案对神经内科带教工作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究导师责任制培训管理方案对神经内科带教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9月~2017年8月参与神经内科培训的医师48名,根据时期进行分组,2015年9月~2016年8月的24名医师设为对照组,2016年9月~2017年8月的24名医师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培训及管理方案,观察组则进行管理制度调整,实施导师责任制培训,完成培训后进行考核,比较不同带教管理模式下医师的理论及操作考核评分,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医师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医师的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医师对培训模式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导师责任制培训管理方案,可有效提升神经内科培训管理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张静静徐诚成吕荣详刘郁王文盛
关键词:神经内科导师责任制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被引量:50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UA)、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酶法测定血UA,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结果研究组血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和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6、IL-17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血UA水平升高及炎症反应参与其发病。
张静静吕荣祥刘郁王文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尿酸凝血功能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医院感染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变化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医院感染患者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T淋巴细胞亚群及C-反应蛋白(CRP)-1059 G/C位点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607 C/A位点基因多态性相关性。方法选择宁波市第六医院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9例,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试验组(发生医院感染)39例与对照组(未发生医院感染)1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和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C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PCR法测定CRP-1059 G/C位点和IL-18启动子基因-607 C/A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试验组血清IL-6(10.78±1.65)ng/L、TNF-α(7.45±1.39)ng/ml和PCT(5.83±1.29)ng/ml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D3^+(63.82±3.51)%、CD4^+(36.57±2.15)%和CD4^+/CD8^+(1.28±0.17)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L-18启动子基因-607基因位点rs1946518等位基因A分布56.41%高于对照组38.57%,而等位基因C分布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L-18启动子基因-607基因位点rs1946518基因型AA频率48.72%高于对照组30.71%,而CC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医院感染患者血清IL-6、TNF-α和PCT水平上升,免疫功能下降,与CRP-1059 G/C位点分布无明显相关性,IL-18启动子基因-607基因位点rs1946518等位基因A可能为其感染易感因素。
王文盛吕荣祥张静静刘郁钟万锷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T淋巴细胞亚群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t=22.127,对照组:t=10.992,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25,P<0.05)。两组治疗后内皮素(ET)-1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一氧化氮(NO)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19.071、14.326,对照组:t=8.237、7.947,P<0.05);观察组治疗后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9.573、7.682,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t=16.708、18.751、15.076,对照组:t=8.967、10.105、7.866,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IL-8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0、9.225、7.025,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t=17.129、12.963、12.452,对照组:t=7.027、6.544、5.628,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12.241、6.708、7.385,P<0.05)。结论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对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且可减轻炎症反应。
张静静吕荣祥刘郁王文盛
关键词:吡拉西坦注射液前列地尔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
IL-1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将156例AD患者分为轻度组(95例)和中重度组(61例);另选10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对AD患者血清IL-13、Hcy水平与疾病相关指标[全面衰退量表(GD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L-13、Hcy对AD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叶酸、IL-13水平及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及GDS、CD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患者Hcy水平及GDS、CDR评分显著高于轻度组,IL-13、叶酸水平及MMSE评分显著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3与叶酸、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Hcy水平与叶酸、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GDS、CDR评分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3、Hcy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大,且P<0.05,对诊断AD均具有较大诊断性能。结论AD患者血清IL-13、Hcy水平与其认知障碍评分及痴呆程度有关,可考虑作为早期诊断疾病的血清学指标。
王文盛吕荣祥张静静刘郁
关键词:IL-13同型半胱氨酸阿尔茨海默病
NLRP3炎性小体在Th17过度分化的皮肌炎中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NLRP3炎性小体在皮肌炎中对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意义。方法以96孔板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C2C12,设立两组,每组重复3次。对照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皮肌炎细胞模型DM-C2C12,实验组构建皮肌炎细胞模型后通过质粒转染构建NLRP3过表达的皮肌炎细胞模型DM-C2C12/NLRP3^+。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炎性小体相关基因(ASC、NLRP3、Caspase-1)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18和IL-1β的分泌。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培养基上清刺激小鼠的原代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小鼠原代淋巴细胞中Th17/Treg细胞分化情况,ELISA检测处理后淋巴细胞IL-10、IL-17和TGF-β的分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ASC、Caspase-1和NLRP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细胞培养基中IL-18和IL-1β含量显著上调(P<0.05);实验组细胞上清处理可以显著上调小鼠原代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含量(P<0.05),下调Treg细胞含量(P<0.05),导致Th17/Treg比例显著提高(P<0.05),IL-10和TGF-β表达下调以及IL-17表达提高(P<0.05)。结论NLRP3炎性小体通过下游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可能导致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调控皮肌炎的发生和发展。
王文盛刘郁吕荣祥
关键词:皮肌炎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白细胞介素-1Β
血清胞外囊泡miR-331-5p在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及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患者血清胞外囊泡差异表达的miRNAs及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帕金森病患者18例,分为EOPD组(发病年龄≤50岁)7例及LOPD组(发病年龄>50岁)11例,收集两组患者血清并提取胞外囊泡RNA。选择11个在EOPD及LOPD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qRT-PCR方法检验在两组患者血清胞外囊泡中的相对水平,TargetScan数据库用于miRNA靶基因分析,String数据库用于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预测胞外囊泡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调控的关键靶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结果与LOPD组患者相比,miR-214、miR-30b、miR-141、miR-146b-5p在EOPD患者血清胞外囊泡中表达水平下调(t分别=-7.12、-6.84、-3.61、-3.52,P均<0.05),miR-193a-3p和miR-331-5p在EOPD患者胞外囊泡中表达水平上调(t分别=23.14、25.22,P均<0.05),其中以miR-331-5p上调最为明显。GO分析发现miR-331-5p靶基因中有181个基因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在其构成的PPI网络中,节点数最高的前20个互作蛋白中MAPK1和PTEN又与神经元组成有关。结论EOPD患者血清胞外囊泡miR-331-5p表达水平上调,其可能通过靶向PTEN和MAPK1影响神经元功能,进而调节EOPD的发生发展。
刘郁张静静吕荣祥王文盛
关键词:早发性帕金森病神经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