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强

作品数:55 被引量:546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重庆市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8篇玉米
  • 19篇性状
  • 12篇自交
  • 12篇自交系
  • 11篇基因
  • 10篇玉米自交系
  • 7篇株型
  • 6篇玉米基因
  • 6篇配合力
  • 6篇株型性状
  • 5篇诱变
  • 5篇玉米新品种
  • 5篇育种
  • 4篇玉米基因型
  • 4篇玉米穗
  • 4篇穗部
  • 4篇穗部性状
  • 4篇穗粒
  • 4篇穗粒性状
  • 4篇磷效率

机构

  • 44篇西南大学
  • 7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苏州工业园区...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浙江省东阳玉...

作者

  • 51篇王国强
  • 49篇蔡一林
  • 44篇王久光
  • 16篇刘志斋
  • 14篇刘朝显
  • 12篇孙海燕
  • 11篇徐德林
  • 11篇孙海艳
  • 8篇覃鸿妮
  • 6篇吕学高
  • 5篇陈俊意
  • 4篇陈天青
  • 3篇徐军
  • 3篇代国丽
  • 3篇况守峰
  • 3篇袁文娟
  • 2篇孙海艳
  • 2篇丁晓雨
  • 2篇王旭
  • 2篇杨春蓉

传媒

  • 8篇玉米科学
  • 7篇西南大学学报...
  • 4篇作物杂志
  • 4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核农学报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极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位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合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代旭峰王国强刘志斋王久光马宇蔡一林
关键词:行距玉米光合作用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被引量:18
2009年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包括98个位点的连锁图谱,结合F2穗部性状的鉴定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秃尖长等8个穗部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穗长检测到3个QTL;穗粗、穗行数分别检测到2个QTL;行粒数检测到3个QTL;轴粗检测到2个QTL;200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穗粒质量检测到6个QTL;秃尖长没有检测到QTL.检出的21个QTL中,有10个QTL的解释变异率超过了2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研究还发现,穗部性状QTL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且成簇分布.该试验中检测到的21个QTL中,有10个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位于3个染色体区域.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亲本间分布不均匀.
代国丽蔡一林徐德林吕学高王国强王久光孙海艳
关键词:玉米SSR穗部性状QTL定位
玉米的施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玉米施肥的方法,具体是开窝深度10~15厘米,在距离窝中心5~10厘米处施缓释肥,然后播种玉米种子,采用此方法将现有的多次施肥改为一次性施肥,节省劳动力,并通过施用缓释肥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通过适...
蔡一林王国强王久光刘朝显
文献传递
玉米抗旱基因ZmDSR的克隆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玉米抗旱基因ZmDSR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所述的应用为玉米抗旱基因ZmDSR提高玉米品种耐干旱胁迫能力的应用。所述的玉米抗旱基因ZmDSR编码的蛋白质具有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所述的玉米抗...
刘朝显蔡一林余婷婷王久光王国强周练
文献传递
玉米基因型磷效率及其相关生理性状的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以9个玉米基因型为材料,在低磷和高磷两个供磷水平下,研究玉米基因型磷效率及其相关的9个生理性状的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基因型的抗氰呼吸速率、根系分泌相对酸性磷酸酶和相对总氨基酸、叶片相对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丙二醛含量、活性氧清除酶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相对过氧化氢酶对磷效率的偏回归系数均显著,建立根据抗氰呼吸速率、根系分泌相对酸性磷酸酶和相对总氨基酸、叶片相对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丙二醛含量、活性氧清除酶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相对过氧化氢酶影响磷效率(Y)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0·1780581257+0·10129842149 X1-0·3195810288 X2+0·06065530534 X4+0·04805907659 X5+0·07238583467 X6+0·10995461097 X7+0·08493395529 X9,(P<0·01;R2=0·99989);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性状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58%,确定3个反映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的主成分及其主成分表达式,分析表明玉米基因型磷效率高低是由抗氰呼吸速率、根系分泌物、叶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片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共同协调作用的,与最优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的结论一致。
陈俊意蔡一林张文龙王国强代国丽覃鸿妮徐军况守峰
关键词:玉米基因型磷效率生理性状主成分分析
EMS处理对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从经EMS诱变并已多代自交的玉米诱变群体中选取6个材料(1个对照),以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广泛应用的3个自交系为测验种,系统测定了各材料在植株性状、穗粒性状和单株产量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EMS处理使5个突变系在各个性状的配合力上均表现出与对照有明显差异;突变系2和突变系4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多个性状上都集中了较多的负效应,尤其是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降低。配合力分析表明,化学诱变处理在改造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的配合力上难度较大。
刘志斋蔡一林王久光孙海燕王国强杨春蓉徐德林
关键词:玉米EMS配合力
玉米化学诱变育种研究
用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各种化学诱变剂处理玉米的不同部位,并对处理后代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 (1)用EMS(甲基磺酸乙酯)、NaN(叠氮化钠)+苯甲酰胺复合处理、PYM(平阳霉素)三种诱变剂处理09...
刘志斋蔡一林王久光安学丽张景萍王国强孙海燕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玉米自交系诱变效应的研究被引量:48
2003年
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处理玉米自交系082的种子,研究了该诱变剂对玉米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甲基磺酸乙酯对玉米自交系种子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诱变剂,在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和生物学效应,M2代质量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异,但株高、穗位高、茎周长和穗上叶片长等数量性状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其中株高的负突变增加明显。
安学丽蔡一林王久光王国强孙海燕
关键词: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效应化学诱变剂质量性状数量性状
西大998玉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1年
西大998是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HY04"作母本,"08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经过2005~2009年观察鉴定、品种比较试验、重庆市玉米平丘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示范种植,西大998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适宜在重庆市平坝、浅丘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王国强王久光孙海艳刘志斋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基于混合分离分析策略发掘控制玉米分蘖性状位点
2014年
分蘖性状不仅与玉米的进化密切相关,对玉米育种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具有共同系谱来源的8个分蘖自交系与3个不分蘖自交系,提取 DNA 并分别等量混合,形成分蘖与不分蘖基因池;采用混合分离分析策略(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利用覆盖玉米全基因组的1013个 SSR 标记对2个基因池进行多态性筛选,共获得了16个与玉米分蘖相关联的位点。这16个位点分布在玉米7条染色体上,其中包括2,4,5,6,7,8和9号染色体。参照IBM22008高密度整合遗传连锁图谱,这16个位点分别位于11个 Bin 区段中,基因功能注释显示这些片段中基因的数量在7~37个之间。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控制玉米分蘖基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久光王瑷丁晓雨刘朝显刘志斋王国强蔡一林
关键词:玉米分蘖基因发掘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