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庆阳

作品数:23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5篇细胞培养
  • 4篇血管
  • 3篇皮瓣
  • 3篇平滑肌
  • 3篇平滑肌细胞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肌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血管组织工程
  • 2篇腋臭
  • 2篇再造术
  • 2篇软组织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梯度离心
  • 2篇内眦
  • 2篇内眦赘皮
  • 2篇皮肤

机构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中日友好医院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北京理工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药品生物...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红十字...
  • 1篇唐山市开滦林...

作者

  • 23篇刘庆阳
  • 11篇杨松林
  • 8篇谷涌泉
  • 8篇郑江红
  • 7篇宋业光
  • 6篇汪忠镐
  • 5篇王连才
  • 5篇丁志
  • 5篇张建
  • 4篇陈亮
  • 4篇陈兵
  • 3篇付小卒
  • 3篇卢光
  • 3篇姜明
  • 3篇吴英锋
  • 3篇金一平
  • 3篇孙海晨
  • 2篇路会
  • 2篇高云
  • 2篇史毅

传媒

  • 6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组织工程与重...

年份

  • 4篇2008
  • 4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edpor外耳再造术皮肤覆盖方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支架外皮肤覆盖方案,探索一种手术效果稳定可靠的合成材料支架外耳再造方法。方法:4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应用Medpor支架行全外耳再造术,支架外软组织覆盖材料分别为单纯乳突区扩张皮肤1例、颞顶筋膜瓣加植皮25例、乳突区扩张皮瓣加颞顶筋膜瓣22例,观察比较应用不同覆盖材料耳再造后支架外露发生率、再造外耳外形轮廓、表面皮肤颜色质地。结果:临床应用48例,随访1至6年,应用单纯乳突区扩张皮瓣覆盖者1年内耳支架完全外露;应用颞顶筋膜瓣加植皮者再造耳廓外形及轮廓优良,但大部分病例再造耳廓皮瓣不同程度色素异常;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及颞顶筋膜瓣联合覆盖者再造外耳形态及轮廓均优良,且表面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和对侧外耳皮肤一致,美容效果最佳。结论:应用乳突区扩张后皮瓣及颞顶筋膜瓣双层组织瓣的软组织覆盖方案可以满足Medpor再造外耳的外形、轮廓及皮色的需求,是一项安全稳定的手术方案,综合效果优于颞顶筋膜瓣加植皮方案,而单纯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的方案不适用于Medpor外耳再造术。因此推荐在选用Medpor耳支架行全外耳再造治疗Ⅲ度先天性小耳畸形时,优先选用颞顶筋膜瓣联合乳突区扩张皮瓣的软组织覆盖方案。
杨松林刘庆阳金一平丁志高云郑江红
关键词:软组织MEDPOR支架外耳再造
血管束和游离软骨膜同时植入后预构生成血管化及其软骨的能力和时机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将血管束和游离软骨膜同时植入随意型皮瓣,进而形成轴型软骨皮肤复合组织瓣的可能性与发展规律,探讨获得轴型软骨皮肤瓣的新途径及其安全启动时机。方法:实验于2005-05/11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2只,在项背部设计6cm×2cm的任意皮瓣,将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右耳游离的软骨膜片同时植入皮瓣下,在不同时间形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观察血管化进程;另在不同时间取出预构软骨皮瓣中的软骨膜,观察其形成软骨情况。②实验动物随机分为8组:血管化术后1,3,4,6周组,软骨膜形成软骨术后3,4,6,8周组,每组4只。③观察血管化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制成以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软骨皮瓣后行荧光显影,5d后拍照记录皮瓣成活率并于每组4个标本中任选2标本进行墨汁灌注,分别用于组织学检查和透明标本制作;观察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的4组动物均于相应时间取出软骨膜及其新生出的软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32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化情况:术后1,3,4,6周组预构软骨皮瓣荧光显影率及成活率分别为16.2%/15.2%,65.9%/41.9%,100%/88%,100%/91.1%;墨汁灌注组织切片示新生血管随预构时间递增,术后4,6周组血管束周围及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及墨汁颗粒,软骨膜血管内也见墨汁颗粒分布;透明标本也显示相似的结果。②软骨膜形成软骨情况:术后3,4,6,8周组软骨膜组织切片检查示软骨膜增殖分化能力随预构时间延长而完善,术后6,8周组均有形态典型的软骨母细胞出现,有的已向软骨细胞分化,并有软骨囊形成,阿尔辛蓝染色见大量软骨基质形成,与术后4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可通过植入血管束和软骨膜将随意型皮瓣改造为轴型软骨皮瓣,为今后临床上获得可带血管蒂转移的
丁志郑江红刘庆阳杨松林
关键词:骨膜外科皮瓣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英文)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分离法。目的: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分离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的细胞学实验,于2007-10/2008-03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6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与原代培养,1.073kg/L的Percoll分离液。方法:实验采用Percol分离液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结合贴壁分离筛选法来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贴壁培养及反复换液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取第3,5,7,9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采用CD44及CD34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鉴定培养的干细胞。CD44染色呈阳性,CD34染色呈阴性,说明所提取、纯化的细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增殖传代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均匀分布生长,形态比原代培养的细胞更均匀,细胞生长旺盛、增殖迅速,胞核明显,核仁清晰,核浆比例大,细胞形态均匀,平行排列呈螺旋状或漩涡状,传代至第5代时无明显变化。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均表达CD44,不表达CD34。结论:在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刘庆阳史毅王惠东邓辰亮
关键词:细胞培养
血管组织工程的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血管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的闭塞性病变为人类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血管搭桥手术,需要各种直径的血管移植物作为修补材料。临床已经应用的血管移植物包括自体血管、异体血管和合成材料管道。然而目前无论那种血管移植物都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临床需要一种新的血管替代物,这种管道应具有高度的组织相容性、可生长性及外科易操作性,且应无排异反应、
刘庆阳谷涌泉吴英锋王连才姜明张建汪忠镐陈兵杨松林宋业光
关键词:血管组织工程血管移植物血管搭桥手术闭塞性病变血管替代物病死原因
聚醚酯共聚物表面性质对血管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组成的聚醚酯嵌段共聚物[poly(ethyleneglycol-terephthalate)/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EGT/PBT]的表面性质对血管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合成1000-T20(A组)、1000PEGT70/PBT30(B组)和600PEGT70/PBT30(C组)3种聚醚酯共聚物,流涎法制成薄膜。测定各组平衡吸水率和接触角。分离培养犬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颈外静脉内皮细胞,经鉴定后按1×104/个膜(面积为95mm2)分别接种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于A、B和C组;再将相同密度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接种在24孔板内为TCPS组(D组)。于2、4、6和9d检测平滑肌细胞,1、3和5d检测内皮细胞在各组的增殖。结果各组平衡吸水率C组A组>B组,显示B组比A、C组更亲水。细胞培养显示在更为亲水的B组表面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不良,而中等亲水的A、C组上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结论与更亲水的1000PEGT70/PBT30相比,降低PEGT分子量和质量分数的600PEGT70/PBT30和结构改性后新的三嵌段聚醚酯1000-T20具有更好的血管细胞相容性。
陈亮奚廷斐杨志明王玮刘庆阳吴英峰谷涌泉王连才冯增国
关键词:表面性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硅胶假体隆乳术矫正乳腺萎缩伴轻度下垂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一次性完成隆乳并同时矫正乳房轻度下垂。方法:经腋窝切口将乳房假体置入胸大肌后间隙。结果:28例乳腺萎缩伴乳房轻度下垂患者术后乳房及乳头形态位置良好,乳头感觉及勃起正常。结论:经腋窝切口隆乳术能同时矫正下垂乳房,创伤小,瘢痕隐蔽,效果稳定可靠。
路会刘庆阳杨松林
关键词:隆乳术乳房下垂腋窝切口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犬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合理剂量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合理剂量,及其对平滑肌细胞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上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原代培养的狗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取其第3代作为实验用细胞。①按给予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剂量,分为50,25,10,5,3,1μg/L组,正常对照组(普通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共8组。分别于作用后24h,48h,4d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测定光吸收值,计算相对增殖率犤相对增殖率=(实验组吸光值-空白对照)/(正常对照组吸光值-空白对照)×100%犦,比较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之间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②用含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在生物可降解载体上培养平滑肌细胞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作用后24h,48h,72h进行四甲基偶氮唑盐检测,测定光吸收值,比较两组间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①不同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之间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各组相对增殖率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在低浓度时(<10μg/L)增殖率于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液在生物可降解载体上培养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情况:应用含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液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的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明显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合理剂量为3μg/L,应用3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的增殖,在构建组织工程化动脉时可以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调控。
刘庆阳谷涌泉陈亮张建王连才汪忠镐陈兵刘志刚宋业光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培养
胰岛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2006年
目的: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岛成体干细胞的研究近况,探讨胰岛成体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01相关胰岛成体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islet,stemcells”,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5-01/2005-01相关胰岛成体干细胞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胰岛,干细胞”,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胰岛成体干细胞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胰岛。②干细胞。排除标准:①胚胎干细胞。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关于胰岛成体干细胞的文献,纳入2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9篇文献对胰岛成体干细胞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资料综合:随着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许多组织内找到了具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干细胞的研究为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胰岛成体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特异的分子标志的确定和诱导分化使获得大量的胰岛细胞成为可能,进而将胰岛成体干细胞应用于临床,为完全根治糖尿病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结论:随着胰岛成体干细胞研究的日益深入,胰岛干细胞的应用将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刘庆阳宋业光郑江红杨松林
关键词:干细胞胰岛糖尿病细胞培养
皮肤扩张术在面部皮肤病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皮肤病损的临床经验。方法:Ⅰ期手术选用50~400ml容量的扩张器埋植于面部病损邻近皮肤正常区域的皮下层,注水扩张1~4个月;Ⅱ期切除面部病损,运用扩张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结果:23例中,21例面部病损切除后利用扩张皮肤形成局部皮瓣一次完成修复,修复后的皮肤质地和色泽与受区接近,外形满意。一次修复缺损创面最大者约8cm×11cm。1例于Ⅰ期手术后53天扩张器外露,提前取出扩张器形成局部皮瓣加植皮修复,效果良好;1例为较大面积的面部扁平瘢痕,第一次扩张后仍残留1/4瘢痕,经二次扩张遂完全切除瘢痕并修复。结论:运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部病损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辅助植皮或应用连续扩张法完成修复。
郑江红吴宏丁志刘庆阳金一平杨松林
关键词:扩张术皮瓣面部软组织缺损
改良内田法矫正内眦赘皮
2005年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治方法。方法:2001年至今采用改良内田法,即赘皮皮肤的V-W推进改形,加上新内眦点与鼻根外侧的筋膜或骨膜固定、松解皮下粘连、修整错构的眼轮匝肌等,全面治疗内眦赘皮48例。37例与重睑术同期进行。对照组5例,采用内田法治疗。结果:采用改良内田法矫治明显的内眦赘皮48例,术后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有3例出现内眦部切口增生发红,3 ̄4个月后逐渐软化消退。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 ̄1年,与对照组内田法相比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改良内田法手术切口设计简单明了,术后内眦形态良好,不易复发,瘢痕不显,是矫正内眦赘皮较理想的方法。
付小卒刘庆阳李莉吴强
关键词:内眦赘皮重睑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