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冬波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胚胎
  • 3篇小鼠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鼠模型
  • 2篇小鼠模型
  • 2篇间充质
  • 2篇AGM区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造血发育
  • 1篇人脐
  • 1篇人脐带
  • 1篇人脐带间充质...
  • 1篇鼠胚
  • 1篇鼠胚胎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30...
  • 2篇解放军第30...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青藤谷禧...

作者

  • 6篇陈冬波
  • 5篇刘兵
  • 3篇贺文艳
  • 2篇李专
  • 2篇葛翠翠
  • 2篇吕双红
  • 2篇邱泽武
  • 2篇高娇
  • 2篇王慧娜
  • 1篇杜丽欣
  • 1篇吴东颖
  • 1篇周振山
  • 1篇王喆
  • 1篇邵云
  • 1篇孙慧茹
  • 1篇祝春青
  • 1篇申戈
  • 1篇张伟京
  • 1篇宋亚昆
  • 1篇李韧

传媒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组织培养用于小鼠胚胎AGM区造血发育的研究
2011年
本研究通过建立组织培养方法探讨小鼠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区造血发育规律。选取小鼠胚胎AGM区作为实验对象,体外组织培养2天后,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髓系祖细胞的数量,应用体内移植考察CFU-S11和造血干细胞的发育。结果表明:组织培养后的AGM区细胞仍然具有形成髓系集落的能力;每个胚胎期10.5天(E10.5)AGM区在致死剂量照射的成年小鼠脾脏中可形成10.8±3.5个CFU-S11。更重要的是,经组织培养的E10.5-E11.5 AGM区能高比例(85.7%)、高嵌合〔(51.12±21.17)%〕、长期(>4个月)重建受致死剂量照射的成年小鼠的造血系统,在受鼠的外周血、骨髓、脾脏、胸腺中均能检测到供体来源的淋系或髓系祖细胞嵌合。结论:应用本研究建立的组织培养体系可对正常或基因突变胚胎AGM区中的多种造血起始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祖细胞)进行发育动力学研究。
陈冬波高娇李专贺文艳刘兵
关键词:AGM区造血干细胞CFU-S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2种方式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对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并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TNBS制备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2种方式移植人UCMSC进行治疗,4周后处死,观察动物的死亡率、体重改变及结肠炎症变化,并进行大体和病理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和腹腔注射移植UCMSC组动物死亡率下降,体重恢复较早,结肠病变大体评分和病理评分均显著改善;2种方式移植组之间的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尾静脉和腹腔移植人UCMSC对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均有治疗作用。
葛翠翠王慧娜杜丽欣陈冬波宋亚昆吴东颖刘兵邱泽武吕双红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结肠炎炎症性肠病
腹腔注射百草枯构建小鼠肺纤维化模型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百草枯一次性腹腔注射致小鼠肺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及半数致死剂量(LD50),进而制备肺纤维化病理改变稳定的百草枯中毒小鼠肺纤维化模型。方法:60只正常雌性C57BL/6J小鼠被随机分为6组,10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及百草枯给药30、40、50、60和80 mg/kg组,所有小鼠于造模后28 d处死,取其左肺用于病理观察(HE染色),并计算LD50及各组肺纤维化Ashcroft评级。结果:至观察期28 d,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百草枯溶液的LD50为55.1923 mg/kg;各染毒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改变,且注射剂量越高,肺纤维化病变越严重,但早期死亡率亦越高。结论:一次性腹腔注射百草枯可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40和50 mg/kg为较合适的造模剂量。
祝春青陈冬波王喆王慧娜葛翠翠刘兵邱泽武吕双红
关键词:百草枯腹腔注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
应用OP9/OP9-DL1阐明小鼠8.5天胚胎的淋系潜能
2010年
胚胎时期淋巴细胞的发生位点一直存在争议。为明确能自主产生淋系的解剖部位,本研究选取小鼠8.5天胚胎的卵黄囊(胚外)和脏壁层(胚内体系)作为实验对象,此时血液循环尚未建立。用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脏壁层和卵黄囊的造血集落,用OP9共培养检测脏壁层和卵黄囊的B淋巴细胞,用三步法检测脏壁层和卵黄囊的T细胞生成。结果表明:在标准的集落形成实验中,两者均能产生典型的造血集落,但其类型有差异。通过OP9共培养发现:脏壁层可产生B淋巴细胞,它们表达B220、CD19和IgM。采用三步法在OP9-DL1上诱导脏壁层至第16天,可产生CD44-/CD25+幼稚T细胞前体以及CD4+/CD8-单阳性T细胞。然而,上述共培养体系均不能诱导卵黄囊产生B和T淋巴细胞。结论:与卵黄囊相比,脏壁层具有较强的体外淋系分化潜能。今后,应用新的模式动物有望获得更可靠的体内证据,以解答淋系起源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李专贺文艳李韧陈冬波张毓刘兵
关键词:卵黄囊B细胞T细胞
CD43表达与造血干细胞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第一个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产生于胚内的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s-mesonephros region,AGM区),稍后出现在胎...
陈冬波
关键词:AGM区造血干细胞CD43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肺及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单纯照射组、OP9细胞治疗组、胚肺MSC治疗组、胚胎背主动脉区来源MSC治疗组(DA组),分别将OP9细胞、胚肺和DA区MSC移植入受体小鼠,4、9、13、17、2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外观、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小鼠外观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DA组、胚肺MSC组、OP9组、单纯照射组,正常组明显好于各组(均为P<0.01),单纯照射组明显差于DA组、胚肺MSC组(均为P<0.01);DA组、胚肺MSC组及OP9组的两两配对t检验均为P>0.05。肺病理镜检肺损伤评分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OP9组、DA组、单纯照射组。肺病理图像分析肺泡情况由好到差顺序为正常组、胚肺MSC组、DA组、OP9组、单纯照射组。外观评分与病理镜检的相关性检验P=0.040,与图像分析的相关性检验P=0.039。结论:不同来源的MSC均有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其作用强度相似。
申戈陈冬波贺文艳孙慧茹邵云高娇周振山刘兵张伟京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骨髓胚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