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Γ刀
  • 3篇Γ刀治疗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 2篇手术
  • 2篇松果体
  • 2篇松果体区肿瘤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小儿
  • 2篇疗法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母细胞
  • 2篇母细胞瘤
  • 2篇脑动静脉
  • 2篇脑动静脉畸形
  • 2篇脑损伤

机构

  • 8篇同济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李美华
  • 7篇赵洪洋
  • 6篇朱贤立
  • 2篇赵甲山
  • 2篇张方成
  • 2篇林敏华
  • 2篇林洪
  • 2篇林宁
  • 1篇汪占春
  • 1篇刘帮华
  • 1篇汪毛
  • 1篇项济生
  • 1篇杨成章
  • 1篇赵沃华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功能性和立体...

年份

  • 1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松果体区肿瘤的γ刀治疗
1997年
目的:对22例经γ刀治疗的松果体区肿瘤病人的治疗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应用γ刀治疗22例不同大小及病理类型的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前后用MRI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复查MRI证实肿瘤消失6例,肿瘤明显缩小或信号减弱10例,肿瘤大小、信号无变化2例,肿瘤继续生长2例。另2例死于肿瘤蛛网膜下腔及椎管种植转移。共18例(81.8%)忠者肿瘤生长控制,且症状缓解。结论:γ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与以往的分割放射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相比,更为安全、有效。绝大部分肿瘤可取得满意的肿瘤生长控制。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脑积水的处理及是否接受预防性外放射治疗是决定松果体区肿瘤γ刀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李美华赵洪洋林洪张方成林宁林敏华朱贤立
关键词:Γ刀脑肿瘤临床症状
小儿颅脑损伤后脑肿胀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探讨小儿颅脑损伤后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1 例颅脑损伤后脑肿胀患儿的临床过程和各项病理生理指标的状况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儿的预后与脑受压程度、CT 值、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密切相关。脑受压移位明显、CT 值降低、颅内压升高和脑灌注压下降者预后较差。
李美华朱贤立赵洪洋赵甲山
关键词:脑损伤脑肿胀脑缺血CT
经鼻旁—改良翼点入路切除嗅神经母细胞瘤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通过对本组手术方法和入路的探讨,旨在提高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4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均先由耳鼻喉科经鼻旁切口入路切除鼻腔及副鼻窦内肿瘤,接着由神经外科医生经改良翼点入路行开颅肿瘤切除及颅底重建。结果 本组4例无手术死亡,其中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副鼻窦内残存)。随访3年,3例存活,1例术后死于急性脑梗塞。结论 神经外科、耳鼻喉科联合经鼻旁—改良冀点入路切除嗅神经母细胞瘤是首选治疗手段,术后辅以放疗有预防复发作用。
赵洪洋刘帮华项济生汪占春杨成章李美华赵沃华
关键词:嗅神经母细胞瘤显微手术伽玛刀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探讨被引量:25
1998年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探讨赵洪洋李美华回顾性总结我科47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探讨各种死亡原因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并对颅脑损伤的临床评价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我院自1994年1月~1996年7月共收治颅脑损伤536例,死亡47例,死亡率为8.8%...
赵洪洋李美华
关键词:颅脑损伤病理生理
显微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小儿髓母细胞瘤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辅以放疗、化疗对小儿髓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髓母细胞瘤患儿分为二组, 手术全切除组和手术未全切除组。前者术后只接受全神经轴放射治疗, 后者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 观察二组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差异。结果 手术全切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29 .3 % ,1、2 、5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 、94.1 % 、82.4% ; 手术未全切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85.7% ,1 、2、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1.4 % 、42.9% 、28 .6% 。两组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P<0 .01)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能否行肿瘤全切除是影响小儿髓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术后放射治疗有利于防止肿瘤复发, 化疗对于未能行手术全切除的小儿髓母细胞瘤的治疗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赵甲山李美华朱贤立
关键词:预后髓母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放射疗法
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初探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67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AVM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74.6%,出血率为3.0%。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李美华赵洪洋朱贤立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Γ刀治疗放射疗法
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新进展
1999年
松果体区肿瘤的发病率在欧美文献报道中占所有脑肿瘤的0.4%~1.0%,占儿童脑肿瘤的30%~11%。在日本和台湾松果区肿瘤的发病率更高,分别占所有脑肿瘤的2.5%~8%和儿童脑肿瘤的12.5%左右。在我国,松果体区肿瘤的发病率在罗氏等的报告中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6%。随着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松果体区肿瘤所占的比重仍在不断增加。由于松果体区肿瘤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显微神经外科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发展,曾被普遍认为是松果体区肿瘤治疗的理想手段——分割放射治疗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综述近年来松果体区肿瘤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李美华赵洪洋朱贤立
关键词:松果体区肿瘤脑肿瘤发病率病理研究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1999年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VM)γ刀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我中心治疗的106例脑AVM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75.4%的患者脑AVM完全闭塞,15.1%的患者病灶明显缩小,病灶大小无变化者为7.5%,2例(1.9%)术后AVM破裂出血,无一例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其疗效与脑AVM的体积密切相关。
林宁李美华赵洪洋林洪林敏华张方成汪毛朱贤立
关键词:AVM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破裂出血术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