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率成像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有65例AMI患者入选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开放试验(其中35例患者为细胞移植组,30例为常规治疗组)。应用SRI、SI和多普勒速度成像(TVI)测定细胞移植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及30名健康人的左室壁各节段的SI、SRI及TVI的参数变化。结果①65例AMI患者的589个缺血节段的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SR)、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PESR)、收缩期峰值应变(PSS)、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显著降低,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PASR)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RI和SI检出缺血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TVI[(90%、91%、92%)比(71%、69%、71%),P<0.01]。②细胞移植组随访期305个经治疗缺血心肌节段中,244个节段的PSSR、PESR、PSS、Vs及Ve较术前显著增高或恢复正常,常规治疗组随访期284个经治疗缺血节段中,169个节段的PSSR、PESR、PSS、Vs及Ve较术前显著增高或恢复正常,但两组治疗后改善的缺血心肌节段数比例及SRI、TVI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RI和SI能够无创定量评价冠心病缺血心肌节段的运动异常,为临床客观评价冠脉内自体干细胞移植术疗效提供了一种早期无创、敏感、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 张翔 张彤 李文 刘超 孙银崧 杨俊 赵仁彬 黄春涛 周乐今关键词:应变率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42例3个月随访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但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2005-2008年相关文献显示,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鲜见。观察外周血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12/2007-09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3)岁。入选标准:年龄〈65岁;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左室扩大;射血分数≤45%;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根据是否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5例及对照组27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连用5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 the wire球囊导管注入左前降支,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在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左室形态及心功能指标、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内移植术后心脏收缩末容积明显减小,舒张末容积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明显减低(P〈0.01),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后上述指标略有改善,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术后心脏收缩末容积、舒张末容积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减低(P均〈0.01)。干细胞移植组未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等心脏事件,对照组1例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脏事件,两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经冠� 张彤 刘超 杨俊 张翔 李文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 扩张型心肌病 干细胞移植 肝硬化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997年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7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生长素(GH)、雌二醇(E2)和睾酮(T)等6种性激素。结果患者性激素代谢均发生了明显的紊乱;性激素代谢紊乱男性更为突出。其中血清T、E_2浓度的降低、E_2/T比值升高。PRL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辅助指标。 周曾芬 段继珍 李文 杨凤英 汤宝德 马永福 文家蓉 周崇斌关键词:肝硬变 血清 性激素 放射免疫测定 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大鼠组织蛋白酶B,C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骨科手术后易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但目前临床上对此尚缺乏有效预测诊断手段,组织蛋白酶可能是血栓形成的有效生物标记物。目的:观察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前后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二者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候选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血管钳夹股静脉+双后肢固定制动的方式建立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模型,根据观察时间点和血栓形成情况分为血栓形成前组、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和血栓不形成组,提取各组血液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血栓形成高峰期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明显,血栓形成前组和血栓不形成组大鼠血细胞中组织蛋白酶B,C表达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为无明显差异。提示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C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候选分子标志物。 姚黎清 宁亚 赵学凌 章玉冰 李宏昆 李文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组织蛋白酶 分子标志物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冠脉内移植治疗心梗后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例疗效、安全性及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心梗后合并心功能不全冠心病53例,均行PCI治疗,根据是否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3例及对照组30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连用5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 the wire球囊导管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经冠心病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两组在移植前及移植后6个月内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指标、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比较两组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6个月时干细胞移植组冠脉内移植术前、术后比较心脏收缩末容积(ESV)明显减小,舒张末容积(EDV)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壁节段运动指数明显减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上述指标PCI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6月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PBSC动员时出现乏力、恶心共2例次.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身PBSC治疗心梗后合并心功能不全病例是安全的,可在近期有效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张彤 赵仁彬 张翔 杨俊 刘超 李文关键词:心梗 心功能不全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左室功能 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骨科髓内钉打拨器改装自制的可定量击打装置,模拟与骨科临床相似的创伤过程,造成大鼠双下肢近端不同程度的损伤,创建一种具有骨科临床特点的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 赵学凌 李文 黄河 王兵 赵宏斌 何飞 王建伟 吴雪梅 张春强 贾代良 赵智 唐锡章 周兆文 李世和文献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心功能改变 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评价房间隔缺损 (ASD)患者在经导管 Amplatzer伞封堵治疗术后的疗效及随访中左、右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 6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示 ASD直径平均为 2 0 .4 9mm± 6 .2 7mm (7.5 mm~ 34mm )。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经胸和 /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 ASD。在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下行 Amplatzer闭合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 2 4~ 4 8小时、 1个月、 3个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 ,测量左、右室及右房大小、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压、左室每搏量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偏心率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ASD Amplatzer伞封堵术后 ,左室内径增大 ,左室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右室、右房及肺动脉内径缩小 ,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92 .3%恢复正常 ,左室偏心率变小 ,心脏重构在随访中持续逆转 ,心脏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结论 :ASD封堵治疗既减轻了右心负荷 ,也改善了左室收缩功能 ,并且逆转了心脏重构 ,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 。 乌若丹 周乐今 张彤 徐小南 张翔 李文关键词:彩色多普勒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心功能 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兔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骨科髓内钉打拨器改装自制的可定量击打装置,模拟与骨科临床相似的创伤过程,造成兔单侧下肢近端不同程度的损伤,创建出一种具有骨科临床特点的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 赵学凌 李文 黄河 王兵 赵宏斌 何飞 王建伟 吴雪梅 张春强 贾代良 赵智 唐锡章 周兆文 李世和文献传递 超声心动图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血运重建虽能挽救缺血顿抑心肌及冬眠心肌,却无法促使已梗死的心肌细胞再生,己证实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坏死心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目的:拟通过超声心动图进一步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5—03/2007—04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的病例分析。对象:心肌梗死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53例,年龄〈75岁,心肌梗死病史4~12周,左室射血分数〈50%,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干预: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支架置入+标准药物治疗;干细胞移植组23例,给予支架置入+标准药物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内将分离的干细胞悬液经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远端,每次注射5~10mL,球囊封堵3min,间隔3min。主要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仪观察两组左室容量、室壁运动情况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常规治疗组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P〈0.01)。术后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t=2.435-2.964,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结果证实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6个月后,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容量及室壁运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阻止或延续了左室重构。 张翔 张彤 李文 杨俊 刘超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心功能不全 超声心动图 过表达心肌细胞转录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抗心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过表达心肌细胞转录因子(GATA-4)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BMSC^ATA-4-exosome )可能是修复心肌损伤的关键分子,文章探讨过表达GATA-4小鼠BMSC分泌外泌体(BMSC^ATA-4exosome)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网络。方法在过表达GATA-4小鼠BMSC培养体系内加入miR-330-3p模拟剂(miR-330-3p-mimic)提取分泌的exosome与心肌细胞在低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24h作为实验组(过表达miR-330-3p组),将过表达GATA-4组、空载体组、BMSC组作为混杂因素对照,同时将在低氧无血清条件下单独培养24h的心肌细胞及在正常条件下单独培养24h的心肌细胞作为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采用RT-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内miR-330-3p的表达量。并根据microRNA靶基因预测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iR-330-3p对应靶基因Ap2m1及Cnot4转录蛋白表达。结果超过90%小鼠的BMSC表达CD29(表达率为99.71%)、CD44(表达率为97.28%)和SCA-1(表达率为99.4%),仅0.1%的细胞表达CD11b。过表达miR-330-3p组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7.90±0.34)%]较阴性对照组[(2.30±0.09)%]高,但较阳性对照组[(51.48±0.40)%]、BMSC组[(18.32±3.03)%]、空载体组[(16.99±2.93)%]、过表达GATA-4组[(10.22±0.35)%]明显降低(P<0.05)。过表达miR-330-3p组心肌细胞内的miR-330-3p的表达[(396.10±1.02)%]较阴性对照组[(1.37±0.33)%]、阳性对照组[(0.26±0.32)%]、BMSC组[(1.40±0.42)%]、空载体组[(1.41±0.27)%]、过表达GATA-4组[(3.80±0.62)%]明显增高(P<0.05)。过表达miR-330-3p组心肌细胞内Ap2m1、 Cont4的表达较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BMSC组、空载体组、过表达GATA-4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过表达GATA-4的BMSCs分泌的外泌体通过miR-330-3p抑制Ap2m1蛋白表达抗心肌细胞凋亡。 贺继刚 谢巧丽 王梓豪 严丹 李文关键词:外泌体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