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作品数:16 被引量:4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LLIF与T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比较LLIF与TLIF对腰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6年10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进行LLIF与TLIF的患者126例(149个节段),其中LLIF组59例(67个节段),TLIF组68例(81个节段)。比较两组手术椎间隙高度、局部Cobb角和腰椎整体前凸(L1~S1)角度。[结果]手术椎间隙高度,LLIF组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2.63±1.81)mm(P<0.05),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0.94±2.22)mm(P<0.05)。而TLIF组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2.77±1.71)mm(P<0.05),末次随访时仅较术前增加(0.90±1.7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IF组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而TLIF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显著大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腰椎(L1~S1)整体Cobb角自术前、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时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LIF组有23例患者29个间隙行辅助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PS),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局部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全部辅助PS固定的TLIF组类似。[结论]LLIF能更好维持椎间隙高度,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加压固定更有利于重建腰椎局部前凸。 易红蕾 许俊杰 陈虎 陈虎 夏虹 艾福志 王建华 章凯 吴增晖关键词: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腰椎前凸 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联合体外热电场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内灌注化疗联合体外热电场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3例原发性或复发性浅表性膀胱移形上皮细胞癌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随机分配到疗法1组及疗法2组,疗法1组为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联合体外热场热疗(42例),疗法2组为单独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41例)。本研究的有效性评估终点是无复发生存率及复发概率的估计评价(应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最小随访时间为24个月。安全评价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副作用和并症发。结果在随机分配的83例患者中,76例坚持完成研究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其中疗法1组39例6例复发(15.4%),疗法2组37例,14例复发(37.8%)。两种治疗法经Log-rank检验显示其无复发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7),疗法2组的复发率高于疗法1组(P=0.03)。结论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联合体外热电场热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患者耐受性良好,安全可行。 赵振华 胡卫列 郑东升 赵国平 陈仕杰 陈虎 李岱 赖建生关键词:羟基喜树碱 膀胱灌注化疗 热疗 复发 单侧肾上腺切除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对侧肾上腺储备功能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患者单侧肾上腺切除前后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变化,评估分析单侧肾上腺切除后对侧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早晨空腹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素(ACT H )水平、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进行了有效的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无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手术前后基础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然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基础ACT H水平明显提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1 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皮质醇峰值水平明显下降。术后皮质醇峰值水平约为术前82.7%(76.0%~91.4%)。结论不伴有皮质醇增多症或亚临床型皮质醇增多症的P H A患者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血皮质醇水平可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但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储备功能不低于术前80%,足以使患者术后不会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赵振华 胡卫列 郑东升 赵国平 陈仕杰 陈虎 李岱 赖建生关键词:肾上腺皮质功能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不同体位腹膜后大血管及腰大肌的MRI影像解剖学差异 2023年 目的比较仰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时,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在腰椎各椎间隙水平的位移变化和腰大肌厚度及位移变化,确定经侧路进行腰椎融合术的安全工作区。方法15名志愿者在3种体位接受腰椎磁共振检查,记录L_(1/2)~L_(4/5)椎间隙水平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位置、腰大肌的厚度及位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相同节段不同体位下腔静脉分布相似。而在L_(1/2)~L_(3/4)水平,相较于仰卧位,腹主动脉在侧卧位和俯卧位部分向前方移动至椎体前缘。相同节段不同体位腰大肌厚度存在差异(L_(2/3)A区,L_(3/4)A区、Ⅳ区和P区,L_(4/5)Ⅱ区和Ⅳ区)(P<0.05)。不同节段腰大肌前移距离存在差异,在L_(1/2)水平,俯卧位(-7.53±3.30)mm及侧卧位(-7.25±3.96)mm的前移距离大于仰卧位(-10.90±3.31)mm,P=0.012;在L_(2/3)水平,侧卧位的前移距离(-0.12±5.59)mm明显大于仰卧位(-5.03±2.49)mm和俯卧位(-3.38±3.99)mm,P=0.009;在L_(3/4)和L_(4/5)水平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右侧卧位在L_(1/2)、L_(2/3)选择Ⅰ、Ⅱ区穿刺是安全可行的;L_(3/4)、L_(4/5)水平可以选择Ⅱ区穿刺。 易红蕾 陈虎 陈虎 朱昌荣 练沛荣 朱昌荣关键词:血管 腰大肌 体位 椎动脉枕下段走行变异分型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被引量:1 2023年 颅颈交界区损伤占颈椎外伤的10%~30%[1],寰枕融合、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可使颈髓和延髓受压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丧失[2],上述疾病通常需要行颅颈交界区或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3],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存在较多变异[4,5],影响手术的显露及内固定的置入[6,7],一旦造成椎动脉损伤,后果非常严重[8,9]。据报道,C_(1~2)后路固定手术椎动脉损伤发生率为1.35%,其中54%的椎动脉损伤发生在C_(1)侧块螺钉或C_(2)椎弓根螺钉置入过程中,23.1%的椎动脉损伤病例发生了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小脑或脑干梗死[10]。熟悉椎动脉枕下段的解剖变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当前学术界对椎动脉枕下段变异的分型方法繁多,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对于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置钉的影响。 练沛荣 陈虎 易红蕾 冯治滨 涂强 夏虹关键词:颅颈交界区 椎动脉 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再手术策略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我院收治的13例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采取颈椎前路Zero-P钢板固定术治疗8例单节段邻椎病,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5例2个节段邻椎病,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指数进行疗效评价,分析X线、CT或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1.6个月(6~24个月)。两种术式术后患者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颈椎前路Zero-P钢板术后内固定物位置良好,随访未见钢板螺钉松动,骨融合平均时间为7.6个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邻椎病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单节段邻椎病且不伴严重后纵韧带骨化,可选择前路减压融合Zero-P固定术;邻椎病变节段≥2处,可选择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涂强 孙昊 陈虎 朱昌荣 陈育岳 黄显华 刘永刚 马向阳 王建华 章凯 夏虹关键词:颈椎融合术 前路 后路 再手术 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68例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治疗的单侧肾上腺增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患者术后血压、症状进行随访。统计分析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68例单侧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行患侧肾上腺切除,术后血压正常。在6个月后的随访中(随访时间47.2±5.9个月),有25例(36.8%)患者血压再次升高或再次需要口服药物控制血压。在影响手术疗效变量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后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程、肾上腺增生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以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侧别、高血压病程、肾上腺增生类型、术前血钾、术后收缩压水平、皮质醇节律、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尿儿茶酚胺代谢物水平等作为自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影响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因素有年龄>50岁,高血压病程>5年,肾上腺增生类型为皮髓质增生。结论单侧肾上腺切除对于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影响高血压复发的主要因素有高龄(年龄>50岁)、长病程(>5年)、皮髓质增生类型,可为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手术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赵振华 胡卫列 郑东升 赵国平 陈仕杰 陈虎 李岱 赖建生关键词:肾上腺增生 肾上腺切除术 继发性高血压 复发 氧化铜--抗菌多肽--细胞膜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抗脓毒症性能研究 目的:针对脓毒症治疗中清除致病菌和抑制炎症过度反应的临床需求,构建同时具备良好抗菌及抗炎特性的氧化铜/抗菌多肽/细胞膜(CuO-Tcp25-CM)纳米材料,并分别评价其生物相容性、体外抗菌性能、体外抗炎性能以及对小鼠脓毒... 陈虎关键词:纳米材料 氧化铜 抗菌多肽 细胞膜 文献传递 精囊镜在中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精囊镜在中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精囊镜诊治9例中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手术治疗(前列腺囊肿2例、苗勒管囊肿1例、射精管囊肿1例、精道梗阻并血精4例),1例未婚未育患者保守治疗。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量表(IPSS)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4.00±3.38)分比(12.38±5.18)分,(0.75±0.71)分比(2.75±0.71)分,P〈0.01],最大尿流率较术前明显增加[(16.88±2.03)ml/s比(14.25±1.49)ml/s,P〈0.05]。无创尿动力分析结果:术前梗阻4例,可疑梗阻3例,无梗阻2例;术后可疑梗阻2例,无梗阻6例。结论精囊镜检查是诊治因前列腺囊肿引起中青年男性下尿路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效果明显。 陈虎 赖建生 赵国平 郑东升 李岱 辛玉宏 赵振华关键词:精囊镜 下尿路症状 前列腺囊肿 前列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ionTM Plus二步法检测Pca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在25例前列腺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为80%,VEGFR-3表达阳性率为76%。Ⅰ组:Gleason评分≥6分的19例,Ⅱ组:Gleason评分大于4分但小于6分的6例,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7%、33.3%,P<0.01,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VEGFR-3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9.5%、33.3%,P<0.05,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VEGF-C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Gleason评分相关(R=0.436,P<0.05)。VEGFR-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Gleason评分显著相关(R=0.608,P<0.01)。VEGF-C、VEGFR-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年龄、PSA、前列腺体积无关,P>0.05。结论在Gleason评分大于4分的Pca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与Gleason分级密切相关,VEGF-C、VEGFR-3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陈虎 赵国平 肖宁新 夏强 赖建生 郑东升 赵振华 辛玉宏关键词:前列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GLEASON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