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明田

作品数:110 被引量:1,273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1篇农业科学
  • 1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气候
  • 17篇干旱
  • 11篇水稻
  • 11篇气象
  • 10篇气候变化
  • 10篇猕猴桃
  • 9篇生育
  • 9篇生育期
  • 9篇适宜性
  • 9篇四川盆地
  • 9篇盆地
  • 9篇青藏
  • 9篇青藏高原
  • 8篇时空变化特征
  • 6篇最大熵
  • 6篇最大熵模型
  • 6篇猕猴桃溃疡病
  • 6篇小麦
  • 6篇溃疡病
  • 6篇季节性干旱

机构

  • 78篇四川省气象局
  • 49篇四川省农业气...
  • 37篇中国气象局成...
  • 28篇四川农业大学
  • 8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达州市气象局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四川省气候中...
  • 6篇绵阳市气象局
  • 6篇宜宾市农业局
  • 6篇甘孜州气象局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自贡市气象局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湖南省气象科...
  • 3篇四川省水利科...
  • 3篇遂宁市气象局

作者

  • 110篇王明田
  • 20篇郭翔
  • 17篇张玉芳
  • 13篇李庆
  • 8篇马均
  • 8篇张利平
  • 7篇游超
  • 7篇陈东东
  • 6篇刘琰琰
  • 6篇蔡元刚
  • 6篇文刚
  • 5篇张菡
  • 5篇杨再强
  • 5篇李金建
  • 4篇李茂松
  • 4篇孙永健
  • 4篇李旭毅
  • 4篇孙园园
  • 4篇赵艺
  • 4篇罗伟

传媒

  • 18篇中国农业气象
  • 15篇应用生态学报
  • 13篇应用与环境生...
  • 7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气象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2篇2025
  • 9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10篇2021
  • 10篇2020
  • 19篇2019
  • 1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渠江中上游羊肚菌低温冷害风险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利用达州、巴中及周边21个站点1991-2020年气象资料,选取最低气温和积寒作为区划指标,分析渠江中上游海拔600m以下地区2-3月羊肚菌子实体期间冷害指标的时空分布,建立冷害指标的地理空间分布模型,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原理,运用ArcGIS10.1进行冷害风险等级区划。结果表明:(1)羊肚菌冷害风险指标为日最低气温≤2℃,冷害风险预警基础指标为日平均气温<6.0℃。(2)羊肚菌冷害频率为10年7遇以上,主要发生在2月上旬-3月上旬,发生频次和强度逐旬减小,其中2月上中旬约占70%;冷害过程持续日数以1~3d为主,占总过程数的82%~89%,最长过程日数6~8d,最大积寒3.64℃·d。(3)羊肚菌冷害风险等级自南向北、自低海拔向高海拔增大,以中低风险区为主。中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渠江中上游中南部海拔520m以下的浅丘河谷平坝区,面积约占2/3;次高和高风险区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中北部海拔520-600m的低山河谷区,面积约占1/3。(4)将羊肚菌原基分化期调控至2月下旬以后,冷害频次降至约3年2遇,冷害强度明显降低,其危害明显减小。(5)利用黑色遮阳网搭建的栽培设施会降低环境最低温度约0.3℃,加重冷害过程对羊肚菌的损害。渠江中上游低海拔地区羊肚菌顺季栽培时应控制在海拔520m以下地区,并根据天气状况,将原基分化期调控至2月下旬以后,注意防范冷害过程中局地小气候和黑色镂空大棚的不利影响,以避免或减轻冷害风险及危害。
张利平张利平彭雲王庆莉赖自力王明田
关键词:羊肚菌低温冷害气候风险
高温高湿胁迫及恢复对番茄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7
2019年
为了研究高温高湿复合胁迫对番茄的影响,以番茄品种“金冠五号”(Jinguan 5)为试材,于2018年6-9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室进行温度、相对湿度与处理天数三因素正交试验,温度设置4个水平(昼温/夜温),即32℃/22 ℃、35℃/25℃、38℃/28 ℃、41℃/31℃,空气相对湿度设置3个水平为50%±5%、70%±5%、90%±5%,4个持续时间(3、6、9、12 d),以28℃/18℃、50%~55%环境下处理的番茄幼苗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番茄叶片光合参数和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日最高32~41℃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番茄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性能指数(PIabs)、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用于还原PSI受体侧末端电子受体的量子产额(φRo)、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0/CSm)和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量(RC/CSm)均有所降低,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发生变化,J、I、P相降低,且AK小于0.在高温环境下,70%湿度处理的LSP、AQE、Pmax、Fv/Fm、PIabs PItotal、φEo、φRo、ETo/CSm、RC/CSm等指标显著高于50%和90%湿度处理.不同天数处理和恢复期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高温胁迫破坏了番茄幼苗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超过日最高35℃的环境中,适当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至70%,可稳定光合反应中心,缓解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
赵和丽杨再强王明田韦婷婷王琳孙擎张旭然
关键词:高温高湿番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
基于极限学习机模型的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报被引量:8
2018年
为有效提高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预报精度,在西北地区选择6个代表性气象站点,以P-M模型计算的ET_0作为标准值,利用1993-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10种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ET_0预报模型,用k-折交叉验证估计模型泛化误差,并将其与Hargreaves-Samani、Chen、EI-Sebail和Bristow等4种在西北地区计算精度较高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LM_1(输入T_(max)、T_(min)、RH、n和u_2)、ELM_2(输入T_(max)、T_(min)、n和u_2)、ELM_4(输入T_(max)、T_(min)、RH和u_2)及ELM_7(输入T_(max)、T_(min)和u^2)模型均具有较高模拟精度,其MAE分别为0.199、0.209、0.250、0.273 mm/d,RMSE分别为0.270、0.285、0.341、0.422 mm/d,NSE分别为0.983、0.981、0.973、0.987,R^2分别为0.984、0.982、0.975、0.960,整体评价指标(global performance indicator,GPI)排名分别为1、2、3、4;模型可移植性分析表明,ELM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除了ELM_7在喀什站、敦煌站的模拟精度相对较低之外,其余ELM模型在西北地区各站点模拟结果的MAE均在0.40 mm/d以下、RMSE均在0.49以下、NSE均在0.95以上、R^2均在0.96以上;在相同输入的情况下ELM模型模拟精度均高于HargreavesSamani、Chen、EI-Sebail和Bristow。因此,在气象资料缺乏情景下ELM模型可作为西北地区ET_0计算的推荐模型。
魏俊崔宁博陈雨霖张青雯冯禹冯禹王明田
关键词:蒸散量极限学习机可移植性
四川盆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16年
将四川盆地按地理地貌类型及水稻种植区划分为5个区域即盆南、盆中、盆西、盆周和盆东,基于区内102个县(市)气象台站1980-201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水稻生育期资料,利用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四川盆地水稻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分蘖期干旱频率在盆中及盆南部分区域高达90%以上;分蘖-拔节期及拔节-孕穗期干旱频率也相对较高,大部地区集中在50%~90%;水稻孕穗-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的干旱发生频率与其它生育期相比较低,孕穗-抽穗期干旱发生频率除盆西部分区域、盆中及盆东北局部在70%~84%以外,其余大部在50%左右;抽穗-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大部分在50%~70%。
刘琰琰张玉芳王明田陈超潘学标周雪慧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稻
甘孜州青稞生育期气象干旱及其危险性被引量:1
2024年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更不均匀,不少地区干旱强度增强、频率升高.为深入研究甘孜州青稞生育期受干旱影响情况,根据12个青稞主产县(市)1981-2022年气象要素,计算青稞全生育期的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对甘孜州青稞生育期的气象干旱特征和危险性等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甘孜州青稞研究区播种到分蘖期、分蘖到抽穗期,干旱持续日数和覆盖范围均呈微弱减少趋势;抽穗到成熟期、全生育期,除全生育期干旱持续日数微弱减少外,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覆盖范围均呈上升趋势.(2)播种到分蘖阶段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为61%,全生育期干旱频率最高,为83%.全生育干旱强度1981-1990年代最强、2001-2010年代次之.全生育期干旱强度呈现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型,甘孜州西南部干旱强度高值中心是强度变化最敏感区域.(3)甘孜州青稞分蘖到抽穗期的危险性中高等级的面积较大,各生育期干旱危险性中高等级分布在西南部,与干旱频率中心、强度中心分布一致,干旱危险性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研究表明甘孜青稞种植区干旱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西南部是干旱发生最频繁和干旱强度最大的地区,东北部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干旱区可建设灌溉设施抗旱减灾,适当调整种植规划,降低干旱灾害影响.
王庆莉李璐敖泽建多杰措项朝军王明田李素贞唐山川
关键词:青稞危险性
西昌克瑞森葡萄开花坐果期高温热害指标及大棚内日最高气温预报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4年
西昌是“中国晚熟葡萄之乡”,其葡萄种植几乎全在塑料大棚内,克瑞森是西昌葡萄的主栽品种.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瑞森葡萄开花坐果期高温热害日益严重,对当地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有效防控高温热害,提高葡萄气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实用价值,在2年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统计得出大棚内外气温变化特征,构建克瑞森葡萄高温热害指标及大棚内日最高气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大棚增温受太阳辐射影响,白天增温显著,晴天和多云天气极易出现高温,9-10时升温最快,13-15时温度最高;夜间大棚失热出现逆温,棚内气温略低于棚外.天气晴热程度、地形小气候、大棚结构和周边环境对棚内气温影响较大;(2)棚内高温过程有害积热(HHA)(T_(0)=37.0℃)与克瑞森葡萄坐果率(FSR)呈显著线性下降关系,FSR≤46%可导致葡萄产量减少,发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高温热害的HHA阈值分别为34.3℃、72.1℃、124.4℃,对应的理论产量损失率依次为<10%、10%-29%、≥30%;(3)基于西昌国家气象站常见气象要素构建的3个大棚内日最高气温预报模型,精度较高,代表性好,数据易获取,适用于西昌安宁河谷地区连片有天窗大棚、邛海湖周平坝连片有天窗和无天窗大棚.本研究表明HHA(T_(0)=37.0℃)增加将造成克瑞森葡萄坐果率显著下降,天气晴热加剧和大棚建造不合理可能导致葡萄严重减产;结果可为有效防控西昌克瑞森葡萄开花坐果期高温热害、合理安排葡萄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王建嫱王明田王姝刘大章张飒房鹏
关键词:高温热害塑料大棚气温特征
水稻干旱监测评估模型研究及在川中丘陵区的应用
2016年
干旱是影响四川省水稻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川中丘陵区为四川省常年干旱发生较重区域。为分析评价川中丘陵区水稻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结合水稻干旱评估模型,利用四川省川中丘陵区水稻种植33个市县气象台站53年逐日气象资料及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33年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新的水稻干旱评估指标计算川中丘陵区水稻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选取不同区域典型站点分析需水关键期水稻干旱评估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水稻全生育期干旱频率在60.5%~94.3%,孕穗期发生中旱以上频率高达50.3%,重旱一般出现在水稻的分蘖-拔节期达25%;水稻从孕穗-抽穗期(7月下旬)川中丘陵区的北部及南部大部地方干旱发生频率〈60%,川中丘陵区的中部部分区域干旱频率〉70%;孕穗-抽穗期各代表站的水稻干旱评估指数(I)值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到00年代初期干旱较重,近几年干旱有变轻的趋势。
刘琰琰张玉芳王明田周雪惠
关键词:农业气象川中丘陵区水稻
温度胁迫对‘椰香芒’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椰香芒(Dashehari)’授粉及坐果的主要因素.为揭示温度对‘椰香芒’花期萌发的影响机制,采用二次方程和修正双线性模型估算14-36℃下‘椰香芒’花粉萌发率(PG)、花粉管长度(PTL)最大值及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的基本温度(θ_(min)、θ_(opt)和θ_(max)),同时利用累计应激反应指数(CSRI),研究温度对‘椰香芒’花粉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时,‘椰香芒’花粉能够进行萌发,且花粉萌发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8℃处理3 h,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达到峰值,分别为32.2%和53.2μm;在相同温度胁迫下,累计时间逐渐增加时,花粉失活温度区间也在逐渐增加,且花粉萌发逐渐降低.结合二次方程和修正双线性模型得出‘椰香芒’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1.9-30.3℃,同时根据CSRI值指出,‘椰香芒’对低温比高温更敏感.本研究表明温度对‘椰香芒’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其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确定芒果品种花期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的基本温度为适宜性区划和气象监测预测提供了重要指标.
刘馨语梁清志祁小利王明田
关键词:芒果花粉萌发温度胁迫
近57年甘孜州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演变被引量:15
2019年
基于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7年实测资料,采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中的方法计算甘孜州及其所属县(市)月、季、年湿润指数,分析气候干湿时空演变特征,为防旱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甘孜州近57a年平均湿润指数在0.67~1.33,以1965年最高,1973年最低;季平均湿润指数在0.07~1.86,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月平均湿润指数在0.05~2.17,以9月最高,12月最低;湿润指数大小在年际间、季节间和月份间差异很大。(2)州内各县(市)平均湿润指数在0.23~1.73,地区间差异大,其中东南部和北部相对湿润,西南部相对干燥。(3)甘孜州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13.4mm·10a^-1,湿润指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003·10a^-1,气候呈微弱的“暖干化”趋势,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潜在蒸散显著增加。(4)甘孜州2/3的县(市)平均湿润指数小于1,季节性干旱特征显著,生态环境脆弱,生产中应遵循开发利用与建设保护并举原则,强化防旱减灾、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王庆莉韩玉江郭斌王明田冉王群陈娟
关键词:湿润指数
成都市秋桂开花早晚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成都市2004-2017年桂花物候观测与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开展成都市秋桂花前四周气象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开花期与花前第1周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花前1周日最低气温高,降雨充沛则利于加快秋桂开花进程。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温光主成分、降雨主成分,温光主成分与秋桂开花期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对秋桂开花起主导作用。③运用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建立了花期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花前第4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影响秋桂开花的重要影响周期,同时是秋桂花芽分化完成的重要时期,花芽分化完成的早晚可影响秋桂开花的早晚。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象因子对秋桂开花的影响规律,为成都市秋桂花期气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陈乐陈林王明田
关键词:开花期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