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雨

作品数:31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2篇儒家
  • 11篇早期儒家
  • 8篇孔子
  • 4篇《诗》
  • 3篇哲学
  • 3篇生命
  • 3篇生命焦虑
  • 2篇道德
  • 2篇邓小平
  • 2篇学派
  • 2篇儒家经典
  • 2篇主义
  • 2篇左传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大...
  • 2篇教育
  • 2篇教育课
  • 2篇教育课堂
  • 2篇课堂
  • 2篇魂魄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2篇浙江金融职业...
  • 10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29篇王国雨
  • 2篇曲士英
  • 1篇谢青松
  • 1篇李智伟

传媒

  • 2篇人文杂志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邓小平理论研...
  • 1篇船山学刊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四川职业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儒家《诗》论及其哲学意义研究
“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是早期儒学的重要特征,早期儒家颇重从经典文本(“六经”)中诠释出自身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就《诗》而言,早期儒家引《诗》、论《诗》材料可以看作儒家哲学议题的表述者、承载者与引发者,...
王国雨
关键词:《诗》儒家思想哲学体系
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重读《邓小平年谱(1975—1997)》
2006年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做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决心解决仍然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有新思路,同时我们也要很好地学习领会邓小平在“三农”问题上的论述。那么,邓小平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体现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回顾和思考,进而讨论这些重要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王国雨
关键词:农业发展思想邓小平年谱十六届五中全会
孔子筮占观及其发微被引量:1
2007年
孔子一生对《周易》的态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是其筮占观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重德轻筮”。在《周易》由筮占之书转换为人文化成之书的过程中,孔子为关键人物。原因在于孔子“老而好《易》”,他一改春秋时期人们利用《周易》的筮占之用关注个人吉凶祸福的价值取向,学《易》只在于“求其德义”,以期“无大过”而已。孔子“常自筮”为不争的事实,但与其学说基本精神不相违背。
王国雨
关键词:孔子
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2024年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在强调人与自然宇宙深刻贯通的“天人合一”观念下,中国自然宇宙观首先认为,自生自化的生生之理是宇宙万物的内在律则,万物遵循自由原则、化生创生原则而非外在必然原则。其次,万物是虚实相涵的关系性存在,而非纯物质性的固定实体。其三,由于万物是具有摄受性与相互感通性的存在,所以物质与时空不相离,形成了独特的位序时空观与以当下为中心的“中和”观念。最后,强调天人合德和“万物一体之仁”,人与自然万物感通有情,价值内在于宇宙万物,从而建构出中国哲学独有的“道德存有”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王国雨
关键词:自然宇宙观
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2019年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王国雨Li Zhiwei
关键词:心性论早期儒家
文化经典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探索被引量:1
2010年
文化经典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与加强文化经典教育有利于防止高职教育过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和形式的改革,对增强文化经典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要真正使文化经典教育进入高职教育课堂,还需要院校管理者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完善其他支撑条件。
曲士英王国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
“魂魄”“鬼神”与早期儒家祭礼诠释的内在向度被引量:2
2020年
早期儒家基于功能视角对祭祀之道德和社会功能的强调,回答了祭祀"为何必要"的问题,同时,也继承周人祭祀的理性精神,并以魂魄观念和魂气说理解鬼神,回答了祭祀"何以可能"的问题。不同于墨子"明鬼"和民间鬼神信仰强调鬼神的实体与威灵,早期儒家对殷周祖灵观念做了进一步理性化、人文化、非实体化和去威灵化的转化,墨子对其"以鬼为不神"的批评,恰好揭示了儒家祖灵观念的特征。秉持"死而不绝"的生命观和魂魄观,早期儒家认为,祭祖礼仪中鬼神的实质是祖先之魂魄,死后被尊为鬼神,只要必诚必敬地斋戒以祭,基于"气"之感应原理,子子孙孙便可与列祖列宗感通于祭场这一神圣空间中。在祭祀态度与目的上,孔子及其儒家由强调祈福转向强调报本,由强调所信转向强调能信,强调"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主体本身的努力。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世界中,虽然"事人"优先于"事鬼",但"鬼神得其飨"始终是儒家社会治理蓝图和信仰世界的主题之一。无鬼神的儒家是不完整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敬鬼神"与"远鬼神"的平衡。
王国雨
关键词:魂魄鬼神祭祀早期儒家
从养疾到招魂:论儒家临终礼仪中的理念被引量:2
2021年
临终礼仪是攸关生死的生命礼仪,也是古代丧礼仪程的前置环节。早期儒家基于上古临终关照实践而书写的临终礼仪,集中记载于《仪礼·既夕礼·记》和《礼记·丧大记》之中。临终礼仪从迁居正寝开始,有斋戒、去乐、更衣、祈祷、探问、属纩、招魂等仪节,体现着对临终者身体照护、心理关怀和终极关切的临终关怀理念,蕴含着古人慎终、正终和善终的价值观念。早期儒家的临终礼仪书写与儒者自身的临终生命事件可以对观,从中可以看出,早期儒家既遵循临终礼制规范而强调正终,又有超越生命礼俗的价值祈向和临终抉择。现代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临终难题",应从对传统临终礼仪及其临终关怀理念的重新审视中,获得推动当下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事业的重要启示。
王国雨
关键词:早期儒家临终关怀
论“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的本质及其启示
2009年
"六个为什么"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大问题。"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的本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提供若干启示,即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分迫切,在新时期坚持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党的优良作风十分重要,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紧迫性和重大现实意义等。
王国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孔子的生命焦虑初论——以“遭遇隐者”为例证
2008年
孔子终生致力于复兴东周,其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周游列国而"遭遇隐者"时尤为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王国雨
关键词:生命焦虑孔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