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军

作品数:47 被引量:295H指数:10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4篇肠道
  • 22篇菌群
  • 20篇肠道菌群
  • 19篇肠道菌
  • 10篇小鼠
  • 7篇代谢
  • 6篇细胞
  • 5篇疾病
  • 4篇微生态
  • 4篇肥胖
  • 3篇炎症
  • 3篇厌氧菌
  • 3篇益生元
  • 3篇球菌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功能
  • 2篇代谢性
  • 2篇代谢性疾病
  • 2篇代谢综合
  • 2篇代谢综合征

机构

  • 46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广州白云山和...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量子高科(广...
  • 1篇沈阳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46篇李华军
  • 19篇文姝
  • 16篇唐立
  • 11篇刘银辉
  • 10篇袁杰力
  • 8篇袁杰利
  • 8篇李明
  • 5篇张彩华
  • 5篇郭艳杰
  • 4篇李骢
  • 4篇王林美
  • 4篇刘敏
  • 3篇姚小华
  • 3篇李卫华
  • 3篇高菲
  • 3篇徐星澈
  • 3篇陈奇超
  • 3篇袁晓鹏
  • 3篇张国斌
  • 3篇丁锐

传媒

  • 23篇中国微生态学...
  • 4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藤三七类黄酮组分对小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及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究类黄酮组分对小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NFD)、模型组(HFD)、类黄酮组(HFD+fla),每组6只。采用高脂饲料和高果糖建立代谢综合征模型,处理8周。类黄酮组用100mg/(kg·d)藤三七类黄酮灌胃。记录动物进食量和饮水量,测空腹血糖和体重。第8周处死动物,解剖获取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小鼠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取小鼠粪便,应用PCR-DGGE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果模型组小鼠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类黄酮组TC显著低于模型组(P=0.007)。模型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类黄酮组LDL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但有降低趋势。肝脏脏器系数与脂肪系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91,P=0.185),但类黄酮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模型组小鼠血清TG较对照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38,P=0.005)。模型组小鼠HDL较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1,P=0.052);肝脏病理学结果显示,类黄酮组肝细胞水肿得到了明显改善。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拟杆菌属细菌低于对照组;类黄酮组相比于模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拟杆菌属细菌有所恢复,嗜胆菌属细菌增加。结论藤三七类黄酮组分能促进肠道主要益生菌的生长,可以显著降低BALB/c小鼠TC水平,并有降低血清LDL-C的趋势。类黄酮明显改善小鼠肝细胞水肿,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
刘敏陈奇超胡瑞良刘雅茜黄国心赵家秀李华军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
在医学教育中继续加强微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微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微生态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欧美国家、日本,微生态学技术及微生态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医学方面,近年来国内用于治疗预防、保健的微生态制剂也有了迅猛的发展。首先应用在肠道病的生态防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及呼吸道已相继应用微生态学理论和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李华军唐立文姝袁杰利刘银辉
关键词:医学教育
益生元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益生元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效果,为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胃癌的药物奠定基础,并为益生元的有效应用打开新思路。方法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在不同时间对BGC-823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4种益生元对BGC-823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抑制效果基本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但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的作用在48h和72h差别不大。在这4种益生元中,大豆低聚糖的抑制效果最强,低聚木糖次之,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的抑制效果较弱。作用48h、72h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大豆低聚糖的浓度是100mg/ml左右;作用72h时达到对BGC-823细胞半数抑制率的低聚木糖浓度在100~125mg/ml;而125mg/ml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处理胃癌BGC-823细胞72h,均未达到50%的抑制率。结论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和低聚甘露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樊江杰高颖唐立王林美李华军袁杰力凌宗欣李晓芳刘洋文姝
关键词:益生元BGC-823细胞大豆低聚糖
粪肠球菌R0026与枯草芽孢杆菌R017复合活菌制剂对C57BL/6小鼠肥胖相关高脂血症预防及其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从而减少肥胖症和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枯草芽孢杆菌R0179联合粪肠球菌R0026复合活菌制剂(Bacillus subtilisR0179 and Enterococcus fae...
黄金莉李华军
关键词:肥胖肠道菌群高脂血症
微生物信息传递的研究进展
2012年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微生物邻居学习,它们为了共同利益可以通过群体感应(QS)调控机制团结合作。这种调控机制表达一些对微生物群体有益的物质。美国微生物协会(ASM)第四届细菌信号大会于2011年11月6日至9日在美国迈阿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75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华军康白
关键词:微生物信号转导
依托医学虚拟实验平台实现整合课程的创新与提升被引量:9
2019年
随着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虚拟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育家关注,同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整合模式以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获取新知识、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特点,也已经受到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广泛认可,该课程体系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进一步突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李骢张彩华王丽李华军穆靖洲王阳朱亮
关键词:整合课程实验教学
生物信息学在乳酸菌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李华军韩冰文姝唐立
关键词:生物信息乳酸菌
SPF和正常鼠下呼吸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SPF和正常鼠下呼吸道菌群多样性区别,为研究洁净环境下呼吸道菌群对免疫耐受形成的影响提供简便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飞行质谱和DGGE的方法检测正常和SPF BALB/c小鼠及Wistar大鼠呼吸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菌群多样性的区别。结果 SPF BALB/c小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普通小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消化道。SPF Wistar大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小于普通大鼠.结论 SPF环境造成鼠下呼吸道菌群丰度减小。
于文凯刘越坚唐立袁晓鹏徐星澈谭丽莎李坤戴凤翠刘银辉李明李华军郭燕杰袁杰利文姝
关键词:多样性
肠道菌群昼夜节律与宿主生物节律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为了适应地球昼夜更替对机体的影响,哺乳动物进化出了一套内在的适应性计时机制,由此形成了生物钟系统(circadian clock)。昼夜节律作为该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可与机体的代谢过程同步变化[1]。肠道菌群作为与机体共生的生物群落,在肠道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性波动以及与宿主生物节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着重阐述肠道菌群昼夜节律与宿主生物节律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宿主代谢的影响。
张勇跃李华军
关键词:肠道菌群昼夜节律生物节律代谢
大豆低聚糖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豆低聚糖对胃癌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索乳酸杆菌发酵滤液对胃癌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光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凋亡诱导效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大豆低聚糖可以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形态学观察处理后的BGC-823细胞,可见细胞变形,细胞皱缩,体积变小,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流式细胞仪分析50 mg/ml和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和72 h BGC-823细胞的凋亡比例,分别为6.76%和7.93%。5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G1期阻滞,100 mg/ml大豆低聚糖作用48 h,引起BGC-823细胞出现S期阻滞。结论大豆低聚糖可诱导部分BGC-823细胞凋亡。大豆低聚糖对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在低浓度时可能通过G1期阻滞实现,在高浓度时可能通过S期阻滞实现。
文姝方芬樊江杰刘跃坚王林美李华军袁杰利凌宗欣李晓芳刘洋唐立
关键词:大豆低聚糖胃癌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