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建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禅宗
  • 3篇中观学
  • 3篇佛教
  • 2篇哲学
  • 2篇视域
  • 2篇伦理
  • 2篇教理
  • 2篇佛教理论
  • 1篇心理
  • 1篇心理体验
  • 1篇心理症状
  • 1篇学理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云门宗
  • 1篇哲学研究
  • 1篇直觉
  • 1篇止观
  • 1篇中道
  • 1篇三论宗

机构

  • 10篇浙江工商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6篇丁建华
  • 1篇洪修平

传媒

  • 3篇法音
  • 2篇五台山研究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唐都学刊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禅宗思想的生态诠释被引量:3
2013年
禅宗思想的生态诠释,首先必须明确禅宗所关注的是人的解脱,而不是生态环境。禅宗与生态哲学的互动必须在一个基点上才是可能的:所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人所遭遇的"苦",在这个基点上,禅宗追求的解脱与生态哲学关注的自然相联系;探讨作为禅宗思想生态诠释的核心范畴的"无情"及"无情有性""无情说法"命题的意义,显示在"空"的基础上实现的诸法平等;随之而来的是对泛神论的质疑和对杀生行为的问难。禅宗通过"无情"范畴及其命题,以及"无情"意象,所要揭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通过"空"而平等。生态哲学希望达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借鉴禅宗"空"的平等,并搁置其所含有的宗教性,从"认识人的问题与自然的问题的平等"出发,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丁建华
关键词:禅宗生态无情
论禅宗“两般病”思想之意涵
2018年
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为宋代禅门之“显宗”。云门三句常为学术界所关注,云门另一个命题“两般病”却少有人论及。云门“两般病”包括“光不透脱”两般病与法身两般病,光不透脱两般病主要是以“空”为中心而展开的,法身两般病是以“法身”为中心展开的,即对两者的自性执着,以及由此而与世间法打作两截。
丁建华
关键词:云门宗
空有之争视域下净土宗思想呈现--以省庵思齐为例
2021年
在空有之争的视域下,将省庵所代表的净土宗思想放在整个佛教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净土宗一方面通过“空”强调自宗所推崇的净土法门圆具佛教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又在“空”的基础上,通过延展“空”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进一步肯定“空”原本没有肯定的“妙有”。由此,“空”本来所指向的对自性的否定,一变而为对自性(佛性)的肯定,从而实现了从“空”向“有”的转变。在空与有的张力中,净土法门成为了沟通外在与内在、佛教理论与主体自性的最佳途径。
丁建华
关键词:净土宗
略论汉传中观学的三期发展被引量:1
2013年
中观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第一个派别,与唯识并称为佛教的两大基本流派。传入西藏后被藏传佛教尊为正见,在修行次第上将中观看作比唯识更高的层次,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相比较在印度和西藏的情况,中观学在汉传佛教中从未成为主流,直接发扬中观学的三论宗也是流传短暂,究竟中观学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中是如何发展的呢?综观整个中观学在汉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进行翻译,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初步确定诠释框架,罗什﹑僧肇等人都是以"有""无"等范畴展开对"空"的阐述。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汉传中观范畴及体系的完善,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破邪显正"展开其思想体系。第三个时期是复兴时期,由于会昌法难等原因,三论宗很快消亡,直到民国时期,三论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从藏地传入,基于这两个契机,印顺﹑巨赞﹑欧阳竞无﹑法尊﹑熊十力﹑观空等人关于中观学的研究与讨论使中观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丁建华
关键词:吉藏三论宗
有与空:禅宗生态哲学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随着西方生态哲学的深入发展,转而向东方文化寻找值得借鉴的思想资源,禅宗作为一种宗教模式和思想范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罗尔斯顿在其《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么?》中提出:"中国人已在中华大地上休养生息了数千年,而科罗拉多州有人(至少是欧洲人)居住的历史还不到200年。西方人也许应该到东方去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1]生态哲学对佛教的缘起、佛性等理论和放生、戒杀等实践方式越来越推崇,但是,"传统社会并没有面临今天意义上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丁建华
关键词:生态哲学佛性环境伦理学尊重生命禅宗
论天台宗慧思的二谛观
2018年
慧思被尊为天台宗祖师,素以解、行并重著称。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融合大乘义理的止观修行思想之中。慧思的大乘止观思想,与大乘佛教核心范畴二谛紧密相关。慧思基于二谛阐述大乘止观法门,同时,通过大乘止观思想的论述来开显二谛。基于第一义谛"心体平等义"以及世谛"心体缘起用义",通过真心与染性、理体与事相、止行与观行三个方面的阐述,慧思安立了"真心本具染性"、"心外无法"、修止行离世谛、修观行知世谛等命题,由此开显真、俗二谛与止、观二门之互摄圆融。
丁建华
关键词:慧思二谛
论禅与生态学的健康向度被引量:1
2016年
禅与生态学的互动,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首先,两者的互动集中在对人"病苦"的关注,由此基点出发,禅与生态学共同关注作为健康"违缘"的生态问题。其次,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虽然禅定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但这仅仅是禅的附属成果之一,在佛教思想体系中,相对于禅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慧",即"解了诸法缘生、迁流造作",与生态学所强调的"循环"理念一致,揭示出世界的真实状态。最后,禅所代表的佛教哲学,从根本上关注人的解脱,实现对"常识健康"理念的超越,注重提升健康的品质,实现"真实健康",而不是"以石压草"的形式实现片段的疗愈。
丁建华
关键词:生态学健康
论“以无念为宗”的三重展开
2013年
《坛经》中"三无"思想被认为是六祖慧能思想之概括,"以无念为宗"尤重,慧能在《坛经》中多次阐述这一思想的内涵。慧能这一"以无念为宗"的思想,有其承前之思想渊源,既有般若空,又具佛性有,是般若中道之继承;又有与同时代教内之呼应,作为"最上乘"的基本特征,而超越作为"大乘"的教内,同时两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具有对后世禅宗理论之宗旨性意义,后来的大禅师虽以"无为宗旨"等不同表达方式表达禅宗的宗旨,但都只是与"无念"名异而已。
丁建华
伦理视域下的王阳明禅学批判研究
2022年
王阳明虽常为人称“出入佛老”,但他是自觉地站在儒学角度上批判禅宗。王阳明对禅宗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伦理维度,他认为,禅宗执着空寂,抛弃人伦,不分善恶,不顾家国天下,陷于自私自利的一己私求,虽也明心,但禅宗所明之心因缺乏经世致用而并非是真正的“心”。王阳明这一批禅的伦理维度,与佛教内部对禅宗的批判维度基本保持一致。以慈愍慧日与宗喀巴为例,慧日与宗喀巴对禅宗的批判是围绕佛教最核心的伦理概念“业”展开的,因禅宗执空而使得以“业”Karma为基础的善恶果报不能安立,客观上消解了善、恶,进而否定了作为超越因果的佛教思想与实践本身。通过对比佛教内部的批判与王阳明对禅宗的批判可以发现,他们基本采用的伦理维度是一致的,就是对于世间善恶的破坏,而王阳明批禅伦理维度的意趣是指向儒学思想目标的,即通过破斥禅学之“偏”来显儒学之“全”。
丁建华
关键词:伦理维度
论松源崇岳禅师的“无为宗旨”
2013年
关于禅宗的"无为宗旨",松源崇岳禅师从三方面具体展开。三解脱门虽然是佛法,但不离世法,虽然是解脱,却不离生死,虽然是三门,却一时证入;语言虽然是世法,并不离佛法,虽然开口不在舌头上,却又在舌头上;包括三门和语言在内的诸法,本来就是佛法与世法不二,诸法历然更非他物。无为宗旨正是在佛法世法都成一片上的"一切即寻常"。
丁建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