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 作品数:19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三元协同设计葡萄酒/果酒工艺实践教学体系
- 2022年
- 在葡萄酒/果酒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趋于弱化是目前的短板,这主要缘于产业分散,专业教学偏重理论,且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分散,教师实践研究与指导能力有限。课程组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探索出了“风味—理化—工艺”三元协同的葡萄酒/果酒工艺实践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三元之间的互作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有效提高了葡萄酒/果酒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 陶永胜苏美琼李爱华
- 关键词:感官分析工艺技术
- 高产β-葡萄糖苷酶野生酵母的快速筛选及其糖苷酶酿造适应性研究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建立快速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野生酵母的半定量显色法,并对酵母糖苷酶提取液中β-葡萄糖苷酶的酿造适应性进行分析,为其在酿酒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从宜宾白酒酒窖中分离的133株野生酵母为试验菌种,根据β-葡萄糖苷酶可以将七叶苷水解为七叶苷原并与Fe3+作用显棕黑色的原理,在96孔板上设计含七叶苷培养基,根据培养液的显色深度建立快速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野生酵母的半定量显色法,并研究优选菌株β-葡萄糖苷酶对葡萄酒酿造环境的适应性。【结果】初筛获得19株在七叶苷培养基上显色水平有差异的野生酵母菌株,并最终优选2株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且稳定的酵母菌株H5Y1和Z9Y3;2株酵母经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及26SrDNA D1/D2区域序列鉴定为发酵毕赤酵母(Pichia fermentans),酵母糖苷酶提取液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为39.71和37.80mU/mL,提取液在20℃保温72h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保持在初始酶活性的51.1%以上,在pH 3.0条件下保持12h后,β-葡萄糖苷酶活性保持在初始酶活性的90.0%以上,在100~200g/L葡萄糖质量浓度和5%~15%(体积分数)酒精度的2个不同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保持在初始酶活性的84.0%和90.0%以上。【结论】优选菌株H5Y1和Z9Y3β-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葡萄酒酿造环境适应性。
- 马得草游灵李爱华牟含陶永胜
- 关键词:野生酵母Β-葡萄糖苷酶
- 人工贵腐葡萄酒香气的仪器分析与感官评价被引量:30
- 2016年
- 研究酿酒葡萄经人工侵染灰葡萄孢(Botrytis spp.)后所酿贵腐酒的香气特征,旨在正确评价该技术酿造贵腐葡萄酒工艺的可行性。酿酒原料采用陕西杨凌地区正常采摘的爱格丽葡萄,采用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的优选灰葡萄孢菌株人工侵染葡萄和葡萄汁,以甜白葡萄酒工艺酿造葡萄酒,以传统甜白葡萄酒和风干原料甜白葡萄酒为对照。酿造次年对酒样进行GC-MS分析,同时培训品尝员进行香气特征的感官量化分析。人工贵腐葡萄酒中高级醇含量较低,而酯类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乙酸酯类最为突出。人工贵腐葡萄所酿酒和风干原料葡萄酒中含有更多的品种香气成分,尤其是萜烯醇类和去甲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因此对葡萄进行灰霉菌侵染和风干过熟处理均能促进香气前体物质的水解。本试验中,羟苯甲酯仅在人工贵腐葡萄酒中存在,是其典型成分,而人工贵腐葡萄所酿酒中特有的香气成分还有γ-癸内酯、苯乙酸和2-壬酮。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贵腐葡萄所酿酒具有明显的焦糖、甜杏、芒果、烘烤的香气特征,风味特征最为复杂,而人工贵腐葡萄汁所酿酒香气特征及其强度相对较弱。所以,经灰葡萄孢侵染葡萄所酿贵腐葡萄酒具有典型香气成分,风味复杂纯正,该技术具有应用的可行性。
- 陶永胜刘吉彬兰圆圆陈超奇李爱华
- 关键词:感官分析GC-MS
- 没食子酸稳定‘户太八号’桃红葡萄酒香气与色泽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针对‘户太八号’桃红葡萄酒贮藏期色泽和香气损失的问题,研究酿造过程中没食子酸处理对色泽与香气的提升效果,以优化桃红葡萄酒的护色增香工艺。[方法]以‘户太八号’葡萄为试材,酿酒过程中分别在发酵前(Pr)、中(M)、后(Po)3个时期添加200和300 mg·L^(-1)的没食子酸,发酵结束后贮藏6个月,然后利用HS-SPME-GC-MS对酒样香气物质进行分析,通过CIELab颜色空间参数(L^(*)、a^(*)、b^(*)、C^(*)ab、Hab、ΔE^(*)ab)和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色泽指标的测定,再结合感官品评分析不同处理对供试酒样香气特征的影响。[结果]在发酵后添加没食子酸处理的发酵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增加约16%,但两种添加浓度处理造成的差异不显著。发酵前添加没食子酸处理对供试酒样香气的保留起到积极作用,相比于对照组增加约65%-73%,而发酵中添加没食子酸对葡萄酒香气物质的稳定作用较小。感官品评结果显示,对于整体香气的影响,发酵后添加没食子酸有最优的葡萄酒香气改善效果,发酵前处理的添加效果优于发酵中处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揭示萜烯、脂肪酸、高级醇、乙酸酯和脂肪酸乙酯(回归系数>0.1)是‘户太八号’桃红葡萄酒花香和柑橘香气(R2c>0.80且R2v>0.70)的重要贡献成分,其中脂肪酸乙酯和乙酸酯这两类果香酯类物质对其贡献更突出。色泽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前添加没食子酸处理具有显著的护色作用,且200 mg·L^(-1)处理(Pr1)效果优于300mg·L^(-1)(Pr2),Pr1处理组酒样L^(*)值比对照降低0.58%,a^(*)值提高45.38%。另外,颜色表征结果显示,发酵前添加没食子酸处理增强了‘户太八号’桃红葡萄酒的紫红色调,且200 mg·L^(-1)处理效果优于300 mg·L^(-1)。[结论]发酵前添加没食子酸处理对‘户太八号’桃红葡萄酒色泽稳定具有显著作用,且添加量为200 mg·L^(-1)的效果更好,而发酵后没
- 冯帆姜醒睿王凌云张永刚李爱华陶永胜
- 关键词:葡萄酒没食子酸色泽香气酿酒工艺
- 干红葡萄酒涩感质量的多维表征及其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综合考虑涩感的时间依赖性、口腔感觉的亚品质属性以及品评员即时面部表情,设计干红葡萄酒涩感分析方法,为涩感质量的多维表征提供方法学支撑。【方法】干红葡萄酒的涩感时间依赖性采用时间强度法表征涩感的最大强度(Imax)、感知速率(Vi)、消解速率(Vd)、整体响应强度(AUC)和感知持续时间(Ttot);涩感的干燥、粗糙和褶皱等亚品质通过选择合适项分析法(CATA)和动态主导型感官属性法(TDS)表达;饮用愉悦度试验基于面部表情分析技术表征。以甘肃、宁夏和新疆产区27款‘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样品为试材,表征涩感的强度、亚品质特征以及感知愉悦度差异。【结果】3个产区酒样的涩感差异主要体现在涩感Imax、Vd以及AUC上,相比甘肃和新疆,宁夏酒样的涩感Imax、AUC和Vd最大。干燥、麻木、粗糙、褶皱、生青和颗粒6种亚品质的选择频率超过50%,是供试酒样涩感的主要属性。涩感多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3个产区的干红葡萄酒涩感亚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粗糙、褶皱和干燥感上。干红葡萄酒涩感过高的Vi、Vd,过高的粗糙和麻木感会降低品评员的积极情绪,而颗粒感通常会导致高兴和惊讶的表情出现。供试酒样涩感多元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得出,本研究设计的涩感多维表征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酒样涩感区分能力。宁夏酒样有较高的Imax、AUC、Vi和Vd,粗糙、褶皱、干燥和麻木感更明显;新疆酒样的颗粒感较强,Imax、AUC、生青和麻木感较弱,饮用的舒适度较好;甘肃酒样拥有最强的生青感和最弱的粗糙优势率。【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干红葡萄酒多维表征方法能够具象、细致地表征产品涩感的多样性,较为科学地评价涩感的差异,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谭方岱何英霞刘葭玥李爱华陶永胜
- 关键词:葡萄酒
- 赤霞珠葡萄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成熟指标间的关联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研究红色酿酒葡萄浆果在成熟期β-葡萄糖苷酶与香气糖苷、成熟指标之间的数学关联,为合理确定采收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宁夏青铜峡地区赤霞珠葡萄为研究对象,采集转色期后不同成熟度的葡萄浆果,以对硝基苯酚比色法测定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用糖基葡萄糖量化果实中香气糖苷总量,果实糖、酸含量采用滴定法检测,多酚、单宁和花色苷含量采用光谱法分析。结果表明,赤霞珠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香气糖苷总量随成熟度先增加后降低,与酚成熟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β-葡萄糖苷酶活与香气糖苷总量、糖酸成熟指标和酚成熟指标有很好的数学相关性,线性回归拟合方程为:Y(β-葡萄糖苷酶活)=0.283X1(香气糖苷总量)+0.355X2(总酚)+0.443X3(单体花色苷)+0.161X4(总花色苷)-0.123X5(总单宁)+0.038X6(还原糖)+0.139X7(总酸)-0.033X8(糖酸比)-9.398。
- 李爱华孙玮璇刘玥姗陶永胜
- 关键词:赤霞珠Β-葡萄糖苷酶
- 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质量相关理化指标的判别功能解析被引量:18
- 2021年
- 为解析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的质量相关理化指标的溯源判别功能,以新疆、宁夏和内蒙古乌海产区共27款干红葡萄酒为材料,基于分光光度法分析检测与色泽、味感和香气质量相关的花色苷、单宁、酒石酸酯等指标,且进行香气特征的感官量化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IELab色空间和花色苷等色泽指标中前两个主成分占总体方差71.08%,判别干红葡萄酒年份的效果明显,但对不同葡萄品种和产地的判别效果不佳。单宁、多酚等味感相关理化指标的前两个主成分占总体方差的65.93%,对干红葡萄酒产地和年份的判别效果较好,但不能有效判别品种。酒石酸酯、总酸和香气特征等指标中前两个主成分占总体方差的83.10%,表现出较好的产地和品种的判别效果,而对年份的判别效果一般。色泽、味感和香气相关的总计20个理化指标数据在主成分分析中表现出更好的产地、品种和年份的判别效果,前两个主成分占总体方差的67.32%。聚类分析能将葡萄酒产地准确地分为3类,准确率超过90%。基于分光光度法开发的色泽-风味理化指标的大数据具有判别我国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产地、品种和年份的潜在应用前景。
- 赵宇沙青孔彩琳李运奎李爱华李爱华靳国杰
- 关键词:干红葡萄酒花色苷
- 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混合酒精发酵中酵母生长与糖苷酶活动力学被引量:4
- 2018年
- 为了探索混合发酵中酵母生长动力学及糖苷酶活变化,评价优选的胶红酵母在葡萄酒增香酿造中的应用潜力,优化接种方案。以胶红酵母与酿酒酵母顺序接种发酵‘爱格丽’干白葡萄酒为处理,在发酵过程中,血球计数法测总酵母数量;p-NPG法测β-葡萄糖苷酶、鼠李糖苷酶、半乳糖苷酶及木糖苷酶活性;稀释平板法测2种酵母的生长变化,每24h取样,单一酿酒酵母发酵为对照。酵母生长动力学显示,顺序接种方案有助于减慢发酵速率,酿酒酵母接种时间越晚,胶红酵母的生长量随之升高且生存时间增长。4种糖苷酶主要在发酵早期表现较高的活性,混合接种发酵显著提升鼠李糖苷酶、半乳糖苷酶和木糖苷酶活性的累积量。可见顺序接种有助于降低发酵速率,增长胶红酵母生长时间,提升糖苷酶的活性,且顺序接种48h方案最具增香酿造的潜力。
- 李爱华王星晨彭文婷李朔陶永胜
- 关键词:糖苷酶
- 酵母胞外酶处理对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分析两株优选非酿酒酵母胞外酶处理对酒精发酵过程中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影响,旨在揭示其增香酿造的应用潜力。提取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两株酵母胞外酶,以模拟葡萄汁为发酵基质,添加目标香气成分对应糖苷底物,按照β-D-葡萄糖苷酶活5U/L的标准添加酵母胞外酶、AR2000酶和果胶酶制剂,酿酒酵母启动酒精发酵,每隔24h取样进行目标香气物质的GC-MS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株酵母胞外酶均表现出较高的风味酶活性,葡萄汁有孢汉逊胞外酶中α-L-阿拉伯糖苷酶、α-L-鼠李糖苷酶和β-D-半乳糖苷酶活性较高,发酵毕赤胞外酶中β-D-葡萄糖苷酶、酯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发酵过程中辛酸与辛酸乙酯的最大生成区间是发酵的第4~8天,而后趋于下降,而苯乙醇和乙酸苯乙酯的最大生成区间是发酵的第6~14天,之后趋于平稳。相比于商业糖苷酶和果胶酶,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胞外酶促进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生成的效果更好,其中促进辛酸乙酯的生成量接近对应糖苷水解最大生成量的3倍;葡萄汁有孢汉逊和发酵毕赤酵母胞外酶促进苯乙醇的生成量远大于糖苷最大生成量,发酵结束时促进乙酸苯乙酯的生成量接近空白对照生成量的2倍。葡萄汁发酵过程中,优选酵母胞外酶处理主要是从促进酵母酯代谢的角度促进辛酸乙酯和乙酸苯乙酯的生成,且促进生成量远高于对应糖苷的水解生成量,因此有利于葡萄酒相关酯类的生成。
- 李爱华汪兴杰刘浩陶永胜
- 关键词:葡萄酒辛酸乙酯
- 产PDG杜仲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优化培养
-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单科、单属、单种,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杜仲作为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在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也需要得到应有的保护。本论文从内生真菌的角度出发,希望在既不破坏...
- 李爱华
- 关键词:内生菌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LACKETT-BURMAN设计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