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凤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粉虱
  • 4篇引物
  • 4篇COI
  • 3篇甘蓝
  • 2篇试剂
  • 2篇试剂盒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切花
  • 2篇种特异性
  • 2篇系统发育
  • 2篇分子检测
  • 2篇分子鉴定
  • 2篇DNA条形码
  • 1篇烟粉虱
  • 1篇植物
  • 1篇入侵
  • 1篇入侵生物
  • 1篇切花生产
  • 1篇物种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北京市植物保...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李小凤
  • 6篇万方浩
  • 6篇张桂芬
  • 3篇郭建洋
  • 3篇陈苗苗
  • 2篇田虎
  • 1篇王瑞
  • 1篇冼晓青
  • 1篇马德英
  • 1篇曹凤勤
  • 1篇杨婷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2篇生物安全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我国常见粉虱种类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
粉虱(半翅目:粉虱科)种类繁多,可以给农作物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我国粉虱类害虫入侵事件频频发生,烟粉虱MED隐种极具入侵性已经广泛传入到我国各地,双钩巢粉虱与螺旋粉虱又相继侵入我国,并对我国农林业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李小凤
关键词:粉虱烟粉虱DNA条形码系统发育树分子鉴定
文献传递
甘蓝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对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甘蓝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对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所述引物对包括引物APZYJF:5'-CAGCTTTATAATGTATTGGTCACA-3′;和引物APZYJR:5′-CTCAAATTTTATAC...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洋郭建英李小凤陈苗苗
文献传递
双钩巢粉虱的种特异性SS-COⅠ检测技术被引量:10
2013年
【背景】双钩巢粉虱是近年在我国南方新发现的一种入侵害虫,其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进一步扩散蔓延趋势明显。【方法】针对粉虱类害虫体型微小、形态相似、难以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以双钩巢粉虱为靶标,以我国常见的其他8种/隐种粉虱为参照,采用基于mtDNACOI基因的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利用COI通用型引物LCO.1490/HCO.2198获得双钩巢粉虱及其他常见粉虱的COI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性SS—COI引物1对(PPZYFl/PPZYRl),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33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双钩巢粉虱的COI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隐种粉虱,包括烟粉虱的不同隐种(MEAMl隐种、MED隐种、AsiaⅡ3隐种和AsiaII1隐种)以及温室粉虱、柑橘粉虱、黑刺粉虱、螺旋粉虱等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的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对1—4龄若虫和单粒卵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能,其最低检测阈值为1/40960头雌性成虫。【结论与意义】本检测技术对口岸检疫以及观赏植物、果树及其种苗调运中的害虫检测、监测意义重大。
张桂芬郭建洋王瑞杨婷李小凤郭建英曹凤勤张金良万方浩
关键词:分子检测
利用种特异性COI引物(SS-COI)鉴别扶桑绵粉蚧被引量:21
2013年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针对扶桑绵粉蚧与其他粉蚧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且适生区广泛的问题,以扶桑绵粉蚧为靶标,以我国常见的其他7种粉蚧为参照,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I)基因序列的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 COI,SS-COI)PCR方法,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技术。通过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通用型引物1对,获得扶桑绵粉蚧及其他7种粉蚧包括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i Kuwana、南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lilacius Cockerell、木槿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hirsutus(Green)、甘蔗红粉蚧Saccharicoccus sacchari(Cockerell)、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番石榴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和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的CO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及数据库中已知粉蚧的COI基因序列设计SS-COI引物1对(PSZTF1/PSZTR1),其扩增片段大小为546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扶桑绵粉蚧的COI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7种粉蚧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对不同虫态的扶桑绵粉蚧以及来自我国不同省市的14个地理种群和口岸截获的来自巴基斯坦的扶桑绵粉蚧亦具有同样的扩增效能。这些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完全可用于扶桑绵粉蚧的准确识别及其检测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扩张蔓延意义重大。
田虎李小凤万方浩张桂芬张金良
关键词:扶桑绵粉蚧粉蚧分子检测
甘蓝粉虱入侵中国大陆被引量:11
2014年
甘蓝粉虱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中国大陆于2012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首次发现,寄主植物为抱茎苦买菜;翌年8月份又在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发现,寄主植物为开花生菜和抱茎苦买菜。文章描述了甘蓝粉虱的危害方式、寄主植物、分布范围、识别特征、天敌种类以及传播扩散方式,并分析了在我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密切关注的区域。
张桂芬冼晓青张金良李小凤马德英万方浩
关键词:入侵生物寄主植物
甘蓝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对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甘蓝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对及快速PCR检测方法和试剂盒。所述引物对包括引物APZYJF:5'‑CAGCTTTATAATGTATTGGTCACA‑3′;和引物APZYJR:5′‑CTCAAATTTTATAC...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洋郭建英李小凤陈苗苗
文献传递
基于COI基因5'端与3'端序列田间常见粉虱的分子鉴定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粉虱种类繁多,个体微小,其种类识别与鉴定常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本研究旨在明确线粒体COI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gene)5'端和3'端序列对常见种类粉虱识别鉴定的可行性。【方法】以我国田间常见的16种粉虱为对象,以COI基因5'端(641 bp)和3'端(738 bp)序列为靶标进行比对分析,以MEGA 5.10软件的K2-P模型计算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J法)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当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9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93.1倍;而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当以3'端为靶标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402.4倍;但桑粉虱Pealius mori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Asia II 1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重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可以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以3'端为靶标时,除桑粉虱与传统分类学不一致外,其余种类均可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结果表明,5'端序列更适用于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研究。
李小凤田虎张金良张桂芬陈苗苗万方浩
关键词:粉虱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物种鉴定DNA条形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