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晓晴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幼儿
  • 2篇性别刻板印象
  • 2篇学前儿童
  • 2篇幼儿文学
  • 2篇幼儿阅读
  • 2篇中国童话
  • 2篇童话
  • 2篇文学
  • 2篇流动学前儿童
  • 2篇刻板
  • 2篇儿童
  • 1篇性别角色
  • 1篇学理
  • 1篇学前教育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理论
  • 1篇生物因素
  • 1篇教育
  • 1篇角色

机构

  • 5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于晓晴
  • 2篇于开莲

传媒

  • 2篇幼儿教育(教...
  • 1篇第二届全国学...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童话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考虑到幼儿文学对儿童性别的建构作用,本研究对我国现有童话作品中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并就此方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作品进行了比较。本研究从现有著名中国童话作品中随机抽取1980年前、后各20篇,共40篇。数据统计结果...
于晓晴于开莲
关键词:童话幼儿文学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被引量:3
2011年
分析诸多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发现,性剐角色虽然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但其发展基础仍来源于生物因素。由此,本文选取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社会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进行概述和分析,分别从进化原理、遗传基因、激素影响和性生理特征等方面分析性别角色发展的机制,客观、辩证地评价各理论流派的理论学说,以期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规律。
于晓晴
关键词:性别角色生物因素学前教育
中国童话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本研究从业已出版的中国童话作品中随机抽取出版于1980年前、1980年及之后的各20篇为研究对象。统计结果显示.出版于1980年前的童话作品中,男性出现的频次显著高于女性,而出版于1980年及之后的童话作品则不存在这种显著差异,,对两性职业角色的比较发现,男性从事的职业远比女性丰富,且女性从事的工作大多局限在家庭。文本个案分析也证实了童话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不过现在已经有少量童话作品对传统的两性职业角色分工提出了挑战。
于晓晴于开莲
关键词:幼儿文学童话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北京市某社区流动学前儿童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核心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流畅的阅读者。而成为流畅阅读者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策略预备技能。鉴于阅读策略在自主阅读能...
于晓晴
关键词:流动学前儿童
幼儿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早期阅读教育的核心目标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促进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使幼儿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流畅的阅读者。而成为流畅阅读者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策略预备技能。鉴于阅读策略在自主阅读能...
于晓晴
关键词:流动学前儿童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