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佩强

作品数:1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硬涂层
  • 13篇涂层
  • 6篇装饰用
  • 4篇引发剂
  • 4篇聚氨酯
  • 4篇聚氨酯丙烯酸
  • 4篇光引发
  • 4篇光引发剂
  • 4篇防眩
  • 4篇丙烯
  • 4篇丙烯酸
  • 4篇丙烯酸单体
  • 3篇树脂
  • 3篇紫外光固化
  • 3篇紫外光固化树...
  • 3篇抗污
  • 3篇固化树脂
  • 3篇光固化
  • 3篇光固化树脂
  • 2篇亚光

机构

  • 14篇中国乐凯胶片...

作者

  • 14篇王志坚
  • 14篇于佩强
  • 10篇李丽
  • 10篇王宏伟
  • 10篇鲁若娜
  • 10篇刘玉磊
  • 6篇郑文耀
  • 4篇刘贤豪
  • 2篇宋朝辉
  • 2篇李竞明
  • 1篇许丽丽

传媒

  • 1篇信息记录材料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紫外线透明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紫外线透明硬化膜,它在透明基材上涂覆透明硬涂层,所述透明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酯丙烯酸低聚物20~40份,有机-无机混成齐聚物10~30份,紫外吸收前体0.5~5份,氢质子供体1.0~10份,光引...
郑文耀王志坚于佩强刘玉磊鲁若娜王宏伟李丽宋朝辉
一种抗污性防眩光膜
一种抗污性防眩光膜,该防眩光膜包括透明支持体和防眩硬涂层,所述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含量按重量单位计为:紫外光固化树脂15~85份;光引发剂1~15份;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0.1~10份;防眩粒子0.5~10份;溶剂15~8...
王志坚于佩强
文献传递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紫外线透明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紫外线透明硬化膜,它在透明基材上涂覆透明硬涂层,所述透明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酯丙烯酸低聚物20~40份,有机-无机混成齐聚物10~30份,紫外吸收前体0.5~5份,氢质子供体1.0~10份,光引...
郑文耀王志坚于佩强刘玉磊鲁若娜王宏伟李丽宋朝辉
文献传递
一种模内装饰用浅干涉纹透明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浅干涉纹透明硬化膜,它在支持体上涂覆透明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包括上硬涂层和下硬涂层,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5~10μm,所述上硬涂层的厚度为1~3μm。本发明通过双层硬化结构消除了由于硬涂层和基材折射率不同所产生...
刘玉磊郑文耀李竞明王志坚于佩强王宏伟鲁若娜李丽
一种抗污性防眩光膜
一种抗污性防眩光膜,该防眩光膜包括透明支持体和防眩硬涂层,所述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含量按重量单位计为:紫外光固化树脂15~85份;光引发剂1~15份;有机硅改性聚丙稀酸酯0.1~10份;防眩粒子0.5~10份;溶剂15~8...
王志坚于佩强
文献传递
一种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它在基底薄膜上涂覆透明硬涂层,所述透明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3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15~40份,光引发剂0.5~7份,流平剂0.05~2份,溶剂30~70份。...
王志坚于佩强刘贤豪王宏伟李丽刘玉磊鲁若娜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防眩硬化膜,它在基底薄膜上涂覆防眩硬涂层,制备防眩硬涂层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数为:聚氨酯丙烯酸预聚物10~30份,接枝改性的丙烯酸单体15~40份,防眩粒子5~15份,光引发剂0.5~7份,流平剂0.05~2份...
王志坚刘玉磊于佩强刘贤豪王宏伟鲁若娜李丽
一种减少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彩虹纹的方法
一种减少模内装饰用透明硬化膜彩虹纹的方法,该方法中,所述膜由基膜层以及基膜层上涂敷的硬化层组成,所述硬化层的厚度d<Sub>j</Sub>按如下关系式确定:<Image file="201010267252.2_AB_0...
鲁若娜郑文耀于佩强刘玉磊王宏伟李丽王志坚
国家标准《模内装饰(IMD)用硬化薄膜耐湿热老化性能测定方法》和《模内装饰(IMD)用薄膜油墨粘接性能测定方法》的评介
2012年
介绍了2篇关于模内装饰(IMD)用薄膜材料应用性能测定方法的国家标准,即《模内装饰(IMD)用硬化薄膜耐湿热老化性能测定方法》和《模内装饰(IMD)用薄膜油墨粘接性能测定方法》,对其制定目的、意义、过程和结果评价进行了简要分析。
王志坚于佩强许丽丽
关键词:IMD湿热老化粘结性
一种模内装饰用浅干涉纹透明硬化膜
一种模内装饰用浅干涉纹透明硬化膜,它在支持体上涂覆透明硬涂层,所述硬涂层包括上硬涂层和下硬涂层,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5~10μm,所述上硬涂层的厚度为1~3μm。本发明通过双层硬化结构消除了由于硬涂层和基材折射率不同所产生...
刘玉磊郑文耀李竞明王志坚于佩强王宏伟鲁若娜李丽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