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强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木麻黄
  • 2篇遗传力
  • 2篇山地木麻黄
  • 2篇种源
  • 2篇种源选择
  • 2篇柚木
  • 2篇无性系
  • 1篇氮量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累积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合成
  • 1篇叶片养分
  • 1篇叶片养分含量
  • 1篇指数施肥
  • 1篇施氮
  • 1篇施氮方式
  • 1篇施氮量
  • 1篇施肥

机构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联邦科学与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7篇韩强
  • 4篇仲崇禄
  • 4篇姜清彬
  • 4篇陈羽
  • 4篇陈珍
  • 4篇张勇
  • 3篇黄桂华
  • 3篇周再知
  • 1篇胡盼
  • 1篇梁坤南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植物研究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林业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南木麻黄无性系生长过程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为了研究海南地区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过程,并确定其数量成熟龄和合理轮伐期。[方法]本研究利用海南岛3个试验点4个相同无性系10 a的生长数据分析了木麻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均呈"先快后慢"的生长模式,造林后1~6 a为快速生长期,6 a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材积生长则呈"慢—快—慢"的S型生长模式,造林后1~3 a为慢速生长期,4~7 a为快速生长期,8 a后进入缓速生长期。根据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点,各无性系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处于6~9a。利用3个试验点4个无性系获得的材积生长平均值,拟合了木麻黄无性系材积生长曲线的Richards模型,并得出材积快速增长的起始期t_1=4.9 a,终止期t_2=8.4 a,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期t_m=6.9 a,最大材积增长速率25.8m^3·hm^(-2)。[结论]综合上述结果,建议海南地区将木麻黄无性系的轮伐期定为6~9 a。
张勇仲崇禄陈羽陈珍姜清彬韩强方发之
关键词:木麻黄无性系数量成熟龄轮伐期
山地木麻黄种源在海南临高的遗传变异及选择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韩强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Khongsak Pinyopusarerk
关键词:山地木麻黄种源选择遗传力
海南临高山地木麻黄的材性遗传变异与种源选择
2017年
通过山地木麻黄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及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了解其材性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选择和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临高种源试验地18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对造林后7年时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4个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地木麻黄的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在18个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纤维长宽比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纤维宽度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18个种源间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及纤维长宽比的变幅范围分别为0.48~0.70 g/cm3、0.68~0.87 mm、15.98~20.02 m和39.15~50.07,平均值分别为0.62 g/cm3、0.80 mm、17.39μm和46.41。除了纤维宽度的种源遗传力比较小,接近于0外,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42.10%、18.10%和10.90%。当入选率为20%时,山地木麻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选择增益分别为4.87%,1.26%,8.33×10-9和0.64%。相关分析表明,木材密度、纤维长及纤维长宽比3个材性性状间都呈现显著遗传和表型相关。利用指数选择法对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3个材性性状进行综合选择,筛选出4个材性优良的山地木麻黄种源,分别为17877、19490、19489、18849。
韩强仲崇禄张勇陈羽陈珍姜清彬Khongsak Pinyopusarerk
关键词:山地木麻黄材性遗传力种源选择
木麻黄EST序列中SSR的分布特征及有效SSR标记的筛选被引量:1
2016年
从NCBI的EST数据库中获得的木麻黄EST序列共有34 752条,进行拼接后得到全长7 278.578 kb的非冗余序列(Unigene)12 062条,并从中检索得到分布于353条Unigene的367个SSR位点,SSR检出率为2.93%,平均分布距离为19.83 kb,包括39种重复基序类型。其中,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为主要类型,在总SSRs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7.77%和34.60%;而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G/CT所占比例最高,为93.87%;在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AG/CTT所占比例最高,为44.09%。对检索出的EST-SSR位点设计得到97对引物,其中32对为可有效扩增引物。Blastx分析发现77.3%的含SSR位点的EST序列与非冗余蛋白序列数据库中功能序列具有同源性,而功能已知的序列中葡萄来源的序列占有最大比例(10.4%)。GO功能分类发现,含有SSR位点的EST序列中有47.3%至少具有1个GO注释,归入细胞组分的序列最多,而其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项所占比例较大。
胡盼仲崇禄张勇姜清彬陈羽陈珍韩强Khongsak PinyopusarerkDidier Bogusz
关键词:木麻黄ESTSSR
配比施肥对柚木早期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不同肥料配比对柚木幼树生长及叶片养分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确定适宜的柚木施肥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柚木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配比施肥处理(0.25 kg/株氮磷钾复合肥+0.25 kg/株钙镁磷肥(T1)、0.25 kg/株钙镁磷肥+2.50 kg/株有机肥(T2)、0.25 kg/株氮磷钾复合肥+0.25 kg/株氧化镁+10.00 g/株硼肥(T3)、0.25 kg/株氮磷钾复合肥(T4)、0.25 kg/株氮磷钾复合肥+1.50 kg/株钙镁磷肥(T5)),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分析不同施肥处理柚木幼树生长量及叶片养分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运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的施肥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与CK相比,不同配比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柚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增量,其中均以T5处理柚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增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44.81%,82.02%和108.72%。②与CK相比,不同配比施肥处理柚木叶片全N、全K、交换性C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叶片全P、交换性Mg含量显著提升,叶片N/P值显著降低。③与CK相比,不同配比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柚木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其中T5处理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④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显示,5种配比施肥处理的肥料效应由大到小排序为T5>T3>T2>T1>T4。【结论】5种配比施肥处理均可促进柚木叶片对钙、镁、磷营养元素的吸收与累积,加快叶绿素的合成,促进柚木幼树生长量的增加,其中0.25 kg/株氮磷钾复合肥+1.5 kg/株钙镁磷肥为最佳肥料组合。
赵威威周再知张青青黄桂华韩强王先棒
关键词:柚木配比施肥养分累积叶绿素合成
柚木不同无性系截干萌芽和生长规律研究
2022年
针对柚木造林后受台风影响易出现干型不佳、生长缓慢等问题,以12年生柚木不同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截干后的萌芽与生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截干后萌芽数、萌条基径和高度差异显著,8月、10月和次年1月份间生长也有较大差异;地径与萌条基径和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萌芽数与萌条基径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萌条基径与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无性系VI-23截干后生长最快,10个月生萌条胸径和高度分别可达2.52 cm和3 m。
陆媚陈仪飞夏晓潮黄桂华王先棒梁坤南韩强周再知
关键词:柚木截干复壮萌芽更新
施氮方式对牛樟苗期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研究施肥方式及施氮量对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为培育优质牛樟苗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供试材料为1年生牛樟组培苗。设置两个常规施氮处理:集中施氮200 mg/株、常规平均施氮200 mg/株;4个指数施肥处理:200、400、600和800 mg/株;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每次施肥间隔10天,试验共施肥10次。试验结束后,测定牛樟苗高、地径,根、茎和叶生物量,根系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叶、茎和根的氮含量,分析不同施氮方式下牛樟苗木生长状况、根系生长参数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施肥显著提升了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施肥相比,指数施肥可提高幼苗株高、地径和茎、叶生物量,增加根系长度、体积、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提升植株氮积累量和叶、茎、根部含氮量。指数施肥方式下,随施氮量的提升,各指标都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量为400 mg/株时最优。【结论】施氮对牛樟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指数施氮方式优于常规施氮方式。指数施肥方式推荐是氮总量为400 mg/株,按照3.54、5.30、7.95、11.9、17.9、26.8、40.2、60.3、90.4、136.0 mg分为10次施用,可获得生物学性状较好、氮素积累量较高的优质牛樟苗木。
王先棒周再知韩强潘栋康王丹薇黄桂华
关键词:指数施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