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轶明
- 作品数:12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大连地区能见度影响因子及个例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为探讨大连市大气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揭示低能见度天气成因,利用2010—2012年大连地区大气能见度与地面气象要素(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气压)日均值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一步结合PM_(10)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两次低能见度事件中的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10—2012年大连地区年均能见度分别约为13.5 km、13.2 km和13.9 km,高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10月—次年2月,低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每年6—8月,大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每年7月较多,1月较少,2010—2012年大连地区低能见度事件分别出现169、157 d和163 d;2010—2012年PM_(10)质量浓度分别为57.8μg·m^(-3)、67.4μg·m^(-3)和65.9μg·m^(-3),PM_(10)质量浓度高值多出现在每年的4—5月和9—12月,PM_(10)质量浓度低值多出现在1—2月;大气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和气温的相关性较好,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能见度与PM_(10)质量浓度的相关性逐渐减小,当相对湿度大于90%时,能见度与PM_(10)质量浓度相关系数减小至-0.23;两次低能见度事件过程中,2011年10月31日一次辐射平流雾过程中的水汽输送来自西南风气流,2012年4月28日一次浮尘事件过程中的沙尘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源。该研究可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参考。
- 李潇潇周婷婷赵胡笳朱轶明刘晓初张黎红桑明刚孙虹雨
-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
- 辽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0
- 2014年
- 利用500 hPa、850 hPa等常规天气图资料和多普勒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径向速度、风廓线等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省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种雷达产品特征,探讨多种雷达产品对客观反映暴雨天气特征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此次暴雨降水地点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从雷达组合反射率图分析,地面大洼-辽中-法库-线有一个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降雨带存在,降雨带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对流性云团产生暴雨,凤城-宽甸-线的降雨中心是由东南部发展的对流云团产生的;回波顶高近似均匀分布,空中液态含水量较小则表明这次过程的层状云降水特征明显;径向速度图表明7月30日20时降水产生时,径向速度出现相对大值区,其内有水汽辐合、质量辐合或较强的上升运动,强回波区域有弱的辐合气流;风廓线图可以看出在主要降雨时段,低层急流特征明显,最大风速可达27.3 m/s。
- 朱轶明班显秀刘小东赵明李洋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
-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层状云降水
- 沈阳两次降水过程能见度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4年
- 利用2011年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沈阳大气成分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了能见度与降水强度,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月29—31日降水过程特点为个别时间内降水量较大,8月27—29日降水过程特点为持续几个小时有较大降水量;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初期降水对颗粒物的湿清除效果较好,后期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能见度有所降低;7月29日00时至31日23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在降水过程中出现5μg·m-3左右的低值是因为降水和较大风速的双重作用,而8月27日00时至29日23时的降水过程中,风速较稳定,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改变量相对较小;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平均风速与PM10、PM2.5、PM1.0的变化趋势均呈反相关,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上升;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能见度与PM2.5/PM10、PM1.0/PM10的质量浓度比值变化趋势均呈明显的反相关。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
- 赵胡笳马雁军赵明朱轶明李潇潇
- 关键词:能见度降水颗粒物
- 沈阳一次雾霾天气颗粒物浓度及光学特征变化被引量:16
- 2015年
- 利用2011年10月17~22日连续在线观测沈阳地区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ρ(PM2.5)、ρ(PM1.0)、以及通过太阳光度计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数据,结合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资料,分析了2011年秋季沈阳一次雾霾天气过程中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溶胶光学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温度偏高、小风天气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累积是造成沈阳能见度下降、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雾霾期间细粒子所占比例较高,ρ(PM10)、ρ(PM2.5)、ρ(PM1.0)平均值分别为138.8、103.3、94.9μg/m3,比雾霾过程前均增加约2倍左右,PM2.5/PM10和PM1.0/PM10分别为74.7%和68.6%;当RH<80%时,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R2>0.90),RH>80%时,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间的相关性减弱;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增加,雾霾前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2和0.94,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2和1.25;雾霾天气过程中,细模态粒子的峰值浓度约是雾霾前细粒子浓度的2倍,说明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以细粒子为主,进而影响气溶胶光学特征发生变化.
- 赵胡笳马雁军王扬锋朱轶明
- 关键词:能见度气溶胶光学特性雾霾
- 盖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相关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利用2011—2012年盖州市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气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盖州地区大气能见度月和日的变化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盖州市大气高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3月和10月,低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6—8月;夏季能见度最低,14时能见度最大,20时能见度比08时略小。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大,与风速和气温相关性次之,与气压相关性最差;当相对湿度>80.0%时,能见度最低值为10.4±3.2km,大气能见度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和-0.52;其中较高的气温、较大的相对湿度、较小的风速及较低的气压是盖州地区低能见度(<10km)事件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
- 朱轶明张晋广袁健张秀艳李洋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
-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
- 本溪市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7年
- 利用2014年本溪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资料和风速、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常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了本溪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月、季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4年7月和10月本溪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5月和9月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6月和11月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比值较高。夏季PM10质量浓度较低,平均浓度为115.1μg·m^(-3);冬季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较高,平均浓度分别为99.5μg·m^(-3)和86.1μg·m^(-3)。春季和冬季平均风速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夏季和冬季相对湿度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当ρ(PM_(2.5))≥200.0μg·m^(-3)时,ρ(PM_(2.5))与平均气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288,ρ(PM_(2.5))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也高达0.6981,高温、高湿和小风等气象条件是本溪地区大气颗粒物高质量浓度事件发生的有利气象条件。
- 李杨赵胡笳马雁军朱轶明李潇潇
-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气象要素
- 2010—2011鞍山市能见度特征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鞍山大气成分观测站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能见度与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风速、降水强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鞍山市能见度月平均值自8月始呈上升趋势,11月达到峰值后开始显著下降,2月达到最低值,自3月开始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进入夏季后略有下降;PM2.5/PM10、PM1.0/PM10比值与能见度呈反相关,能见度增大,PM2.5/PM10、PM1.0/PM10比值减小,且PM1.0/PM10的减小趋势更大,说明影响能见度的颗粒物以细粒子为主。平均风速与能见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PM2.5/PM10、PM1.0/PM10的变化趋势呈反相关。随着雨强的增大,降水日能见度平均值随之减小,降水前一日和后一日的能见度平均值均大于降水日,且降水前一日及后一日的能见度改变量及改变率的绝对值随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波长指数的变化说明影响鞍山能见度变化的污染物粒子整体较稳定,能见度与AOD呈明显的反相关。
- 赵胡笳马雁军朱轶明高清源
- 关键词:能见度PM降水强度AOD
- CINRAD/SC天气雷达发射系统反峰过流故障与排除被引量:5
- 2012年
- 概述CINRAD/SC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射系统调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一次"反峰过流"故障为例,根据故障检查方法和排除故障的全过程,对故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峰过流"故障主要原因为发射系统的脉冲变压器次级匝间短路,造成调制器失配,反峰电流激增,烧毁保护电阻,引起电流继电器动作,形成"反峰电流保护"并切断高压,输出"反峰过流"故障。更换脉冲变压器铁芯及绕组,注入新的25号变压器油,开机测试,各项技术指标均正常,故障排除,保障了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
- 李洋班显秀刘小东张维全万绪江卢秉红朱轶明
-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调制器
- 雨滴谱仪和天气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利用Parsivel雨滴谱仪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对2012年沈阳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观测,对雨滴谱仪观测资料计算的反射率因子ZP进行分档统计,并与雷达RHI扫描资料计算的反射率因子Z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2012年沈阳地区此次暴雨过程,雷达观测的回波强度存在低估现象,雨滴谱仪计算的各档反射率因子ZP均大于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Z;应用雷达单点和3点平均值进行统计,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分别平均偏低约8.30 dBz和8.64 dBz;观测仪器取样范围、资料时空匹配及谱宽变化是造成雨滴谱仪和天气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 李洋张晋广袁健房彬陈宇单楠翟晴飞朱轶明万绪江崔远鸿
- 关键词: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暴雨
- 大连地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2018年大连地区9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过程发生在8月上中旬,雨强极值北部大于南部;背景系统包括冷涡或西风槽,部分有副高和北上热带气旋环流配合,低层有中尺度低涡环流、低空切变线等作为触发条件;探空资料上,K指数,低层比湿,暖云层厚度有一定指示作用;低层大范围湿区和持续的水汽输送强化落区范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45dBZ回波高度与0℃层高度差、质心高度、系统走向与移向平行、系统移速慢是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降水估算中,当副高强盛或热带气旋环流参与时,修订后的热带型Z-R关系更接近实况。
- 李潇潇刘晓初赵胡笳朱轶明
- 关键词:短时暴雨中尺度分析雷达回波特征降水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