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森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盐岩
  • 2篇油藏
  • 2篇油藏水驱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注水
  • 2篇注水方式
  • 2篇注水速度
  • 2篇缝洞
  • 2篇缝洞型
  • 2篇缝洞型碳酸盐...
  • 2篇采收率
  • 2篇稠油
  • 1篇多氯联苯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序批式
  • 1篇序批式活性污...

机构

  • 4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化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

  • 5篇刘森
  • 2篇徐龙
  • 1篇葛金芳
  • 1篇陈征
  • 1篇彭磊
  • 1篇吕小凡
  • 1篇陈征
  • 1篇程琳
  • 1篇曹秀芹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脂饮食对大鼠海马形态及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表达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大鼠海马形态学改变及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Syn-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及模型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标准饲料、高脂饲料连续饲养4周。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使用HE染色法及镀银染色法观察海马形态学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海马Syn-1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C、LDL及HDL浓度升高,瘦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CA1、CA3及DG区神经元细胞形状不规则且分布较为松散,细胞核固缩深染;镀银染色结果显示CA1、CA3、DG脑区的神经元细胞深染加重。q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显示,模型组中大鼠海马Syn-1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高血脂症、海马神经元损伤及海马部位突触结合蛋白Syn-1表达下降。
刘森刘森陈征彭磊陈征
关键词:高脂饮食血脂异常高脂血症
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方式优化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丰富,此类油藏的开发对于能源补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结构复杂,缝洞储集空间随机分布,非均质性强,导致了该类油藏采收率低,而注水开发是该类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但在开发时存在有效期短和...
刘森徐龙闫科举刘磊宫厚健吕威董明哲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注水速度注水方式
PCBs在SBR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含量分布及去除规律被引量:1
2017年
以EPA推荐的7种多氯联苯(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为目标化合物,采用固相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北京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中PCBs含量分布和去除规律。结果表明,进厂污水中7种PCBs检出率均为100%,主要组成为五氯~七氯PCBs,PCBs总质量浓度为56.28 ng/L;进水中PCBs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大致呈现冬季含量小于春、秋两季的趋势,PCBs的去除率总体和气温呈正相关关系。PCBs在SBR池曝气阶段的去除效果最明显。
曹秀芹程琳吕小凡刘森
关键词: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方式优化研究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量丰富,此类油藏的开发对于能源补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结构复杂,缝洞储集空间随机分布,非均质性强,导致了该类油藏采收率低,而注水开发是该类油藏的主要开发方式,但在开发时存在有效期短和...
刘森徐龙闫科举刘磊宫厚健吕威董明哲
关键词:缝洞型碳酸盐岩注水速度注水方式
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15%~20%,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为阴性表达,也是所有乳腺癌亚型中侵袭性和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TNBC还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和较差的预后特性。由于异质性高、临床特征复杂,化疗、放疗和手术切除等手段仍是当前TNBC治疗的主要方法。然而,严重的副作用、高复发风险和健康损伤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随着TNBC基础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TNBC靶向治疗相关信号通路被揭示,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为TNBC的治疗提供了充满希望和前景的分子靶点。此外,其中一些治疗靶点在TNBC精确分型和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TNBC靶向治疗中经典的合成致死通路、PI3K/AKT/mTOR通路、PD-1/PD-L1免疫通路等信号通路及其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近几年比较具有潜力的TNBC靶向治疗信号通路,包括肿瘤血管生成通路、多胺合成和分解代谢通路、SLC3A2/LAT1通路以及IGF-1/IGF-1R/FAK/YAP信号转导通路等。
纪妍刘森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信号通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