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松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下刚果盆地上白垩统地层富有机质泥岩古生产力变化及沉积古环境分析
- 魏小松朱红涛杨香华王波
- 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层序地层及聚煤规律被引量:6
- 2019年
- 以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为研究对象,围绕西山窑组地层的层序地层细分与聚煤规律研究这一关键问题,充分运用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探讨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西山窑组含煤岩系地层聚煤规律。综合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内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根据地层叠置样式及岩相变化特征进一步在三级层序内部识别出低位体系域(LST)、湖扩体系域(EST)以及高位体系域(HST);在构建的层序格架内部分析其古地理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相类型;盆缘到盆中心之间的滨浅湖-三角洲平原环境过渡区域是泥炭发育的最佳场所,其中在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的接触界面处有范围性的厚层煤发育;可容纳空间变化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对煤层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湖扩体系域的早期和晚期成煤厚度大范围广,而高位体系域时期则相对较薄连续性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条湖凹陷西山窑组的聚煤模式,聚煤中心主要发育于湖扩体系域早期和晚期的湖泊和三角洲过渡部分。系统开展本次研究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西山窑期凹陷及全盆的古地理环境,还对该地区煤炭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 张利伟严德天刘文慧杨向荣魏小松徐翰文张宝Hassan
- 关键词:西山窑组层序地层聚煤规律
- 在层序格架下煤岩煤化特征分析及变化规律-以三塘湖盆地汉水泉凹陷八道湾组为例
- 综合三塘湖盆地汉水泉凹陷STC-2,STC-3钻井、测井资料、实地采样,对中侏罗统八道湾组煤层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煤岩学及煤化学特征分析。通过界面识别及地层对比将八道湾组地层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根据...
- 张利伟严德天杨向荣魏小松徐翰文张宝Hassan
- 关键词:八道湾组可容纳空间
- 文献传递
- 砂砾岩储层中黏土矿物的成因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部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
- 2024年
- 黏土矿物在砂砾岩储层中的存在及其性质对储层的物性和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油气储层研究中,黏土矿物因其对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的显著影响而备受关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部地区的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由于其黏土矿物复杂的成岩作用和显著的非均质性,一直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中黏土矿物的类型、分布及其成因,并探讨了不同黏土矿物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中黏土矿物包括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等。伊蒙混层在成岩过程中起到了保持孔隙空间的作用,与孔隙度呈正相关;伊利石含量较高时,储层渗透率显著降低;高岭石的存在则有助于改善储层物性,特别是在后期流体充注过程中,伊利石可能进一步转化为高岭石,从而提升储层质量。百口泉组一段(T_(1)b_(1))中,由于充注强度较高,黏土矿物通过长石的溶解形成次生孔隙,显著提高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百口泉组二段(T_(1)b_(2))黏土矿物酸性流体的改造不充分,导致储层质量相对较差。百口泉组三段(T1b3)的储层质量介于T_(1)b_(1)和T_(1)b_(2)之间。本文揭示了黏土矿物在不同成岩阶段对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的影响,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部地区的砂砾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并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 袁铎恩严德天唐勇郑孟林张磊魏小松余智超张铭轩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黏土矿物
- 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天文旋回识别及高频层序划分被引量:7
- 2018年
- 依据GR测井曲线和岩性变化,使用R软件"astrochron"程序,利用频谱分析、天文调谐等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沉积地层进行了天文旋回识别和高频层序划分。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在频率0~0.1、0.2左右以及0.3~0.4范围能够追踪到405ka长偏心率(E)、123ka短偏心率(e_1)、40ka斜率(O)、23ka(P_1)和19ka(P_2)岁差,表明沉积地层受到天文参数的控制;新生代405ka长偏心率较稳定,以Laskar(2011)长偏心率405ka作为标准,以流一段底部U-Pb锆石年龄作为标准进行天文调谐,并建立了天文年代标尺,结果显示流一段持续时间约为4.8~5.0 Ma;以405ka长偏心率带通滤波曲线与Laskar方案中的405ka偏心率进行比对,分别在Wei-1井和Wei-2井流一段识别出13个完整的中期旋回,由此划分出了13个五级层序。本文研究可为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油气勘探精度提高提供思路。
- 魏小松陆江刘蕾何卫军严德天魏之焜左洁
- 关键词:涠西南凹陷频谱分析
- 鄂西—黔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旋回地层学研究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鄂西—黔南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查明不同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层段的等时地层关系及其成因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关键问题。【方法】通过对鄂西ND1井及黔南HY1井下寒武统测井自然伽马数据的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下寒武统主要的天文周期,以文献报道的锆石年龄作为锚点建立了两口井的天文年代标尺,并基于沉积噪音模型恢复了两口井下寒武统时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ND1井牛蹄塘组36 m和9 m的沉积旋回及HY1井16.6 m和4.0 m的沉积旋回代表了轨道周期405 kyr和100 kyr偏心率;ND1井牛蹄塘组和HY1井九门冲组持续时间分别为3.30 Myr和2.64 Myr。给出两种方案的天文年代标尺,方案一以ND1井牛蹄塘组顶作为锚点起点,对应的天文年代标尺年龄区间处于535.20±1.70 Ma~538.50±1.70 Ma;方案二以HY1井九门冲组顶作为锚点起点,对应的天文年代标尺年龄区间处于535.20±1.70 Ma~537.84±1.70 Ma。经过对比分析,两口井海平面变化对应于1.20 Myr旋回和两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将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和405 kyr旋回滤波及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结果显示TOC高值段对应于405 kyr旋回最大值,而ND1井TOC低值段对应于两个405 kyr旋回之间的低值。此外,TOC高值段既对应于海平面较高时期,也对应于海平面较低时期。【结论】由于太阳系的混沌行为,无法准确预测寒武纪早期理论轨道偏心率对富有机质页岩驱动的机制。假设偏心率最大值和总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对应,则更长的时间段内强季节性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黑色页岩的富集。此外,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总有机碳含量对比表明海平面变化和有机质富集不具有因果关系。
- 魏小松严德天龚银牛杏梁万乐伏海蛟刘紫璇杨向荣张宝
- 关键词:牛蹄塘组偏心率
- 基于正演模拟技术的薄互层岩性体尖灭点解释外推:以渤中凹陷12构造区为例被引量:3
- 2017年
- 精确确定岩性圈闭尖灭点范围和位置可对油气勘探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分析渤中12构造区岩石物理参数,运用正演模拟技术探讨了下倾尖灭时岩性体尖灭点位置和范围与地震反射记录之间的关系。限定在渤中凹陷12构造区条件下,下倾尖灭时,实际尖灭点和地震记录的尖灭点之间的误差与地层夹角存在幂函数关系,当频率发生改变,这种幂函数关系不变,但频率与2个尖灭点之间的误差存在反函数关系。根据尖灭点外推原理沿着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外推可较准确预测得到尖灭点的真实位置。利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12构造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对比了辫状河三角洲BD2实际尖灭范围和预测尖灭范围,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
- 魏小松朱红涛徐长贵杜晓峰官大勇刘鸿洲
- 关键词:岩性圈闭
-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中部地区多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 2024年
- 玛湖凹陷中部(玛中)地区油气勘探在二叠系—侏罗系获得了工业油流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但目前其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富集条件、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系统研究较为薄弱,深入认识玛中地区多层系油气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分布,是提高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最新岩心、测井、连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以及岩石薄片观察等,系统论述了玛中地区的烃源岩特征、主要目的层系(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和白碱滩组以及侏罗系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明确了多层系油气富集层位及油气的立体成藏模式,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前瞻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走滑断裂体系沟通了下伏二叠系烃源岩,断层和不整合面将油气垂向或侧向输运到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并进一步通过断层输送至浅层形成油气聚集;下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中,呈广覆式分布的扇三角洲前缘相贫泥砾岩储层和退积型扇三角洲相与晚期大套泥岩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是玛湖凹陷获得大面积油气成藏的关键;白碱滩组和八道湾组的薄层砂砾岩储层与大套泥岩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是玛中地区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玛中地区百口泉组一段上亚段及下乌尔禾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发育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大型地层圈闭的条件;玛中地区白碱滩组二段和八道湾组一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薄层砂砾岩发育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以上均为玛中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层系。
- 张磊魏小松唐勇郑孟林严德天张宝张铭轩袁铎恩
- 关键词:下乌尔禾组八道湾组
- 下刚果盆地M区块Madingo组烃源岩的岩相特征与有机质富集机制被引量:4
- 2017年
- 以下刚果盆地M区块Madingo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薄片鉴定、背散射、能谱分析、主量元素及有机地化测试等技术手段,分析了烃源岩的矿物组成、古生物与岩相特征,并讨论了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Madingo组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硅质矿物为主,方解石和长石次之,含有少量的白云石和黄铁矿;有孔虫、放射虫等微古生物发育;根据矿物组成、古生物特征和磷酸盐含量,并结合显微岩石构造,共识别出富有孔虫细粒岩、富放射虫细粒岩、磷质细粒岩、黏土质细粒岩、长英质细粒岩和灰质细粒岩6种岩相类型。研究区Madingo组烃源岩的发育受海平面升降、上升流、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控制:Madingo组共识别出3期海侵/海退旋回,海平面升降通过控制水体深度、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物类型,进而控制岩相和烃源岩的发育;富放射虫细粒岩、磷质细粒岩和富有孔虫细粒岩有机质含量较高,推测为两期不同规模的上升流沉积;Madingo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与盐底辟活动相关的陆架内部洼陷,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气候、相对湿润气候和湿润气候3个阶段,通过控制海洋中陆源有机质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
- 季少聪杨香华朱红涛邓运华康洪全王波魏小松
- 关键词:烃源岩岩相海平面升降上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