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莹

作品数:11 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镇痛作用
  • 5篇气滞
  • 5篇气滞胃痛颗粒
  • 5篇胃痛
  • 5篇抗炎
  • 5篇抗炎镇痛
  • 5篇抗炎镇痛作用
  • 5篇构效
  • 3篇分子对接
  • 2篇药效
  • 2篇肿瘤
  • 2篇抗肿瘤
  • 2篇超临界萃取
  • 1篇学成
  • 1篇延胡索
  • 1篇药效学
  • 1篇药效学指标
  • 1篇药效研究
  • 1篇仪器分析
  • 1篇仪器分析课

机构

  • 11篇辽宁中医药大...
  • 4篇华润三九医药...
  • 2篇大连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孟宪生
  • 11篇郑莹
  • 10篇王帅
  • 10篇包永睿
  • 8篇李天娇
  • 3篇齐冰
  • 2篇杨欣欣
  • 1篇韩宇
  • 1篇姚东
  • 1篇舒心莹
  • 1篇赵焕君
  • 1篇陈晓霞
  • 1篇王巍
  • 1篇姜红红
  • 1篇邹薇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化学试剂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中药材
  • 1篇高等药学教育...

年份

  • 7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UPLC-Q-TOF MS的气滞胃痛胶囊化学成分快速鉴定及裂解规律研究
2024年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全面分析鉴定气滞胃痛胶囊化学成分的方法。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通过保留时间、质谱一级准分子离子峰、二级质谱裂解碎片,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数据从气滞胃痛胶囊80%甲醇提取物中鉴定出97个成分,包括黄酮类41个、生物碱类19个、有机酚酸类12个、皂苷类8个、萜类5个、苯丙素类10个、核苷类1个及醌类1个,其中50个成分经过对照品比对。同时对所鉴定成分的结构类型、药材来源进行归属并探讨了各类结构的裂解规律。该研究可为气滞胃痛胶囊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也可为具有相似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鉴定提供参考。
孟营郑莹包永睿包永睿李天娇王帅
关键词:化学成分裂解规律
仪器分析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年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为中心,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满足学生个人兴趣、职业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的不同需求,做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最终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王巍韩宇陈晓霞郑莹赵焕君孟宪生
关键词:仪器分析分层教学分类教学混合式教学
中药枳壳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和促进胃肠动力药效研究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明确枳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其促胃肠动力活性。方法采用药典方法提取枳壳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经计算机处理和NIST298、WIL EY275标准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各种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百分含量。采用半固体糊碳末推进法,以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为指标,考察枳壳挥发油促胃肠动力作用。结果共鉴定出15个挥发油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柠檬烯,相对含量为64.524%。且枳壳挥发油和柠檬烯均有显著的促胃肠动力作用。结论枳壳挥发油主要为萜类成分,是其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其中柠檬烯的含量与枳壳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该研究为揭示枳壳药材促胃肠动力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郑莹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柠檬烯促胃肠动力
中药构效组学——以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研究思路局限,导致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这也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引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该研究建立了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成分化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研究中药中不同种类化合物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多组多效,组效对应关系,分析和预测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多靶点协同的作用机制,并以气滞胃痛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例开展构效组学研究,为药效组分筛选、有效成分解析提供了支撑,为复方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及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推动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孟宪生郑莹郑莹齐冰刘思聪齐冰秦鑫鹏包永睿王帅李天娇
关键词: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靶点
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阐释气滞胃痛颗粒中延胡索含有化合物结构与抗炎镇痛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筛选的基础上,开展延胡索生物碱体内药效研究,以靶点为桥梁,将延胡索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将延胡索生物碱所含成分结构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依据对接评分和延胡索生物碱结构母核的不同进行构效组学研究,总结其结合优劣的规律。结果:延胡索生物碱在体内抗炎镇痛药效研究中有良好效果,初步筛选延胡索生物碱中53个化学成分和73个靶点;抗炎镇痛疾病靶点3 074个,将成分靶点与抗炎镇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得到42个直接作用靶点;经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子对接等分析,最终得到延胡索生物碱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延胡索乙素、巴马汀等,核心靶点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GRM5)、雌激素受体1(ESR1)、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6A4)、核蛋白转录因子(FOS)等;依据母核的不同将延胡索生物碱53个成分分为8类,其中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阿朴啡类三类成分多,并且与PTGS2、GRM5等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每组延胡索生物碱结构与对接评分关系呈现相同的规律。原小檗碱类结构中,母环的A环和D环上适当带有羟基、烷氧基或甲基的取代基有利于增强与两个靶点的结合活性。在小檗碱类结构中,含有13位甲基的结构对2个靶点结合更佳,推测甲基片段改变了成分结构与氨基酸残基的结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其结合活性。结论:该研究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延胡索生物碱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秦鑫鹏孟营刘思聪郑莹包永睿包永睿李天娇王帅邹薇李天娇
关键词:延胡索分子对接抗炎镇痛
气滞胃痛颗粒中香附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阐释香附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开展香附黄酮组分体内药效研究,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药效预测靶点数据库(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及文献调研获取香附黄酮类成分及作用靶点,采用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等数据库收集抗炎镇痛靶点,取交集靶点作为香附黄酮抗炎镇痛的直接作用靶点,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基于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以靶点为桥梁,将香附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将化学成分按照结构分类,并通过SYBYL-X 2.1.1、PyMOL及Discovery Studio 4.5 visualizer软件将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取整体对接活性最好的2个靶点,探讨化合物结构与靶点的关系。结果:香附黄酮对小鼠甲醛致痛模型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筛选获得香附黄酮成分18个和直接作用靶点115个,分析得到高活性的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香附黄酮成分按照结构类型分为双黄酮类、黄酮醇类、黄酮类及黄烷类,经分子对接筛选,成分与TP53和PTGS2整体对接活性最好。构效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双黄酮类结构是香附黄酮中整体与靶点结合最好的结构,但其多羟基醚化带来与PTGS2结合活性的明显下降;糖苷与PTGS2有更好的结合,而黄酮醇的A环引入长链烃基则与TP53结合更佳,B环取代基的变化不是影响结合活性的主要因素;3,4-二羟基黄烷结构与TP53的结合活性优于3-羟基黄烷,但与PTGS2的结合未表现出优势。结论:该研究基于香附黄酮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基础上,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
郑莹刘思聪罗曦齐冰齐冰包永睿王帅王亮包永睿孟宪生
关键词:香附抗炎镇痛分子对接
气滞胃痛颗粒中甘草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阐释甘草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筛选的基础上,开展甘草黄酮体内药效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药效预测靶点数据库(PharmMapper)、Swiss TargetPrediction、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等数据库获取甘草黄酮化合物结构及其发挥抗炎镇痛的直接作用靶点;运用检索互作基因(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关键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关系;采用分子对接筛选技术对甘草黄酮中度值(degree)高的5个靶点与化学成分分别进行虚拟对接,筛选出关键核心作用靶点,以靶点为桥梁,将甘草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根据不同结构类型的甘草黄酮与靶点的亲和力及作用力进一步探讨甘草黄酮化学结构与核心作用靶点的关系。结果:甘草黄酮可降低甲醛致痛大鼠体内前列腺素E_(2)(PGE_(2))含量,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获得甘草黄酮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活性化合物60种,以综合评分为标准,筛选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为甘草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关键核心作用靶点,除黄酮类结构表现出更好的MAPK3选择性外,其余各类甘草黄酮结构均与PTGS2和MAPK3呈现较好结合且含有糖苷片段的结构表现出更好的结合活性。甘草查耳酮类结构中环上引入链状烯烃更利于与靶点结合,甘草黄酮醇中异戊烯基片段可能引起结合活性的差异,黄烷类结构中A环骈合入吡喃环不利于与靶点的结合,异黄酮类化合物B环上取代基的电性、脂溶性和位阻等对结合活性有直接影响。结论:该研究基于甘草黄酮抗炎镇痛药效作用基础上,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析甘草黄酮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同时构效组学为中药药�
孟营郑莹秦鑫鹏刘思聪李天娇李天娇王帅包永睿姜红红王帅
关键词:甘草分子对接抗炎镇痛
气滞胃痛颗粒中白芍抗炎镇痛作用的构效组学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构效组学的研究方法,阐释白芍总苷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物质。方法:在课题组前期体外药效筛选的基础上,采用甲醛致小鼠足肿胀模型,开展白芍总苷体内抗炎镇痛药效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互作基因(STRING)等网络数据库,获取并筛选白芍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的核心靶点;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将不同类型的白芍总苷与核心靶点进行对接,以各靶点与活性结构的综合评分总分为遴选原则,得到高结合活性的关键核心靶点,以靶点为桥梁,将白芍中一类或多类化学成分结构与药效紧密关联,通过白芍总苷各类结构与药效靶点结合规律,探讨分析构效关系。结果:白芍总苷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药效,筛选得到23个白芍活性成分,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核心靶点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原癌基因转录因子(JUN);按照母核进行结构归类,其中蒎烷单萜苷类成分16个,蒎烯单萜苷类成分4个,单萜内酯苷类成分2个,单萜酮类成分1个;经对接评分筛选得到关键核心靶点为EGFR、STAT3;通过活性结构与关键核心靶点的构效分析发现,母核上的酮基及苯环上基团的引入,会对结合活性造成影响。结论:该研究基于白芍总苷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采用构效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分析白芍总苷抗炎镇痛的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效物质的阐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齐冰罗曦郑莹郑莹王帅包永睿王帅韩凌包永睿孟宪生
关键词:白芍白芍总苷抗炎镇痛
基于量效融合评价的正交优选核桃楸皮抗肝SMMC-7721肿瘤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优选核桃楸皮药材中抗肿瘤有效组分黄酮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探究黄酮类成分含量与药效学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核桃楸皮抗肿瘤有效组分的提取率、出膏率及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为指标综合评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有效组分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有效组分与药效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核桃楸皮抗肿瘤有效组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70℃下,以20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且总黄酮提取率与体外细胞抑制率呈正向直线相关。结论:用提取工艺参数与药效双重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优选核桃楸皮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中药提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核桃楸皮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郑莹王帅孟宪生包永睿
关键词:核桃楸皮药效学指标
基于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泰国青柠果皮精油成分解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主要研究泰国青柠果皮精油成分组成及其抗肿瘤活性。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青柠果皮精油,经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成分分析,经与数据库及参考文献比对,鉴定化学成分;采用CCK-8法测定青柠果皮精油抗肝癌细胞株HepG2和结直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经UPLC-QTOF-MS指出泰国青柠果皮精油中香豆素类14个、黄酮类12个、萜类6个、鞣质类1个、脂肪酸类1个;经GC-MS指出挥发性成分58个,包括醇类34个、烯烃类12个、酯类5个、醛类2个、芳香烃类2个、醚类2个和酮类1个。细胞实验证明泰国青柠果皮精油对HepG2和SW620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_(50)分别为0.53、0.77 mg/mL,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泰国青柠果皮精油抗肿瘤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郑莹李天娇李天娇王帅包永睿赵国斌王帅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抗肿瘤GC-M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