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玉华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主题

  • 1篇动力学
  • 1篇荧光
  • 1篇碰撞能量转移
  • 1篇截面
  • 1篇解离
  • 1篇解离动力学
  • 1篇激光
  • 1篇激光激发
  • 1篇光激发
  • 1篇光谱
  • 1篇光学
  • 1篇光学碰撞
  • 1篇分支比
  • 1篇J
  • 1篇RB

机构

  • 2篇新疆大学

作者

  • 2篇戴康
  • 2篇沈异凡
  • 2篇吕磊
  • 2篇邓玉华
  • 1篇李琳
  • 1篇张岩文
  • 1篇许谨

传媒

  • 1篇量子电子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Rb-He光学碰撞中精细结构分支比的测量被引量:2
2009年
脉冲激光激发Rb+He混合系统,激光频率(ν)调离Rb(5S1/2)→Rb(5PJ)共振频率(rνes)Δ(Δ=ν-rνes)。研究了光学碰撞Rb(5S1/2)+He+hν→Rb(5PJ)+He转移过程。激光激发RbHe分子态。RbHe激发态解离到5P1/2或5P3/2态,其布居数密度分别为n1和n2,定义分支比为n1/n2。为得到分支比,在-180cm-1<Δ<200 cm-1范围内测量了I(D1)(5P1/2→5S1/2)与I(D2)(5P3/2→5S1/2)的相对时间积分强度比R,解速率方程组,得到一个与气压成线性关系的直线方程,从该直线的截距及斜率得到5P1/2→5P3/2的碰撞转移截面及分支比,在D2线蓝翼,分支比随失谐量Δ的增加而增加到0.2。在D1线红翼分支比近似为40而与失谐量无关。从翼激发测量得的精细结构碰撞转移截面为(1.1±0.3)×10-17cm2,与从共振激发得到的截面值是一致的。测量结果表明,原子相互作用势和非绝热效应在分子解离动力学中起关键作用。
吕磊李琳邓玉华张岩文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光学碰撞分支比解离动力学激光激发
Rb(5~2D_J,7S)+Rb(5S)间的碰撞能量转移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脉冲激光双光子激发Rb(5S)到Rb(5D_J,7S)态,在样品池条件下,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Rb(5D_J,7S)+Rb(5S)的碰撞能量转移过程。利用三能级模型的速率方程分析,在不同的Rb(5S)密度下,通过对直接荧光和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的测量,得到了Rb(5D_(5/2))→Rb(5D_(3/2))精细结构转移截面为(3.7±0.9)×10^(-14)cm^2。而测得的碰撞转移到Rb(5D_J)以外态的截面是Rb(5D)→Rb(7S)转移截面和碰撞能量合并逆过程截面之和,还可测得Rb(5D)→Rb(7S)的碰撞转移截面为(1.6士0.4)×10^(-16)cm^2,故Rb(5D)+Rb(5S)→Rb(5P)+Rb(5P)的截面分别为(3.1±1.2)×10^(-14)cm^2(对J=5/2)和(2.0±0.6)×10^(-14)cm^2(对J=3/2),5D_J态主要是通过碰撞能量合并的逆过程(即Rb(5D_J)+Rb(5S)→Rb(5P)+Rb(5P))猝灭。
邓玉华吕磊许谨戴康沈异凡
关键词:光谱碰撞能量转移荧光截面R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