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晓琳

作品数:6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人工林
  • 4篇桉树
  • 3篇土壤
  • 3篇桉树人工林
  • 2篇植被
  • 2篇植被变化
  • 2篇水质
  • 2篇水质特征
  • 2篇人工林地
  • 2篇林地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层
  • 1篇毒害
  • 1篇蓄水
  • 1篇蓄水量
  • 1篇鱼类
  • 1篇鱼类毒害
  • 1篇造林
  • 1篇针阔混交

机构

  • 6篇广西大学

作者

  • 6篇杨钙仁
  • 6篇苏晓琳
  • 3篇蔡德所
  • 2篇蒋代华
  • 2篇石贤辉
  • 2篇黄承标
  • 1篇郭松
  • 1篇覃林
  • 1篇王冠
  • 1篇陈友文
  • 1篇程鹏力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针阔混交林转为桉树林对森林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探讨针阔混交林改种桉树人工林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以便为桉树造林的生态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对桉树人工林(2008年种植,08EU)和针阔混交林(MF)林内空气温湿度和表土温度进行了连续1a的观测。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林内空气日均温湿度以及日最大相对湿度差异不显著;(2)08EU表土温度和日最高气温的年均值比MF分别高1.5℃和1.4℃,日最低气温比MF低0.8℃,日气温极差比后者高2.2℃,日气温变异系数比混交林高40%;桉树林日最低相对湿度比混交林低6.7%,日湿度极差和变异系数的年均值比后者分别高16.4%和22.0%;(3)空气温湿度日极差与温湿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极小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极大值相关不显著,秋冬季两种林分林内小气候差异最大;(4)桉树纯林对林内气象环境的缓冲保护作用弱于针阔混交林,其林内空气日最低温度和最小湿度的平均出现时间比混交林分别提前51min和45min。桉树人工林小气候的变化将会加快土壤水分散失和有机质分解速率。
杨钙仁苏晓琳蔡德所黄承标蒋代华
关键词:森林小气候植被变化人工林
植被变化对人工林地蓄水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探讨混交林改为桉树人工林后土壤层和凋落物层水量调蓄功能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试验与野外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尾巨桉林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0—30 cm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蓄水功能。结果表明,3年生尾巨桉林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低8.8%和4.6%,尾巨桉林土壤饱和持水率显著大于混交林;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0—30 cm土壤层最大蓄水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加快,非降雨天气下尾巨桉林土壤蓄水量显著低于混交林;改为尾巨桉林后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显著减少,但随着林龄增加,尾巨桉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和潜在蓄水量逐渐回升,凋落物最大持水率逐渐降低;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凋落物层比土壤层易于达到其理论最大蓄水量。
杨钙仁苏晓琳蔡德所黄承标石贤辉程鹏力郭松
关键词:蓄水量土壤层凋落物层植被变化人工林
林道修建和采伐作业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为研究林道修建和采伐与集材作业对桉树人工林土壤侵蚀的影响,对采伐后1年的桉树人工林集水区内林道崩塌、路基沟蚀、河道泥沙淤积量等进行了测量,并监测了采伐前后各1年间河水泥沙含量和输沙量变化。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林道密度为15.1 km/km^2,集材过程形成的滑木道密度为11.2 km/km^2。采伐后1年,有73%的林道产生路基侵蚀沟,集水区河水泥沙年均含量为0.57 kg/m^3,比采伐前高185%;土壤侵蚀模数为1 613 t/km^2,是采伐前的15倍,有61.9%的侵蚀泥沙输出至集水区外,99.5%土壤侵蚀发生在雨季。采伐后的桉树人工林土壤侵蚀主要策源地为林道侵蚀沟、林道边坡,分别占侵蚀总量的28.3%,20.5%,林道修建因素直接贡献率在48%以上。构建良好的林道排水沟和边坡稳固系统,可减少桉树人工林采伐后第1年48%以上的土壤侵蚀。
王一佩薛雨杨钙仁苏晓琳武鹏帅温志良邓羽松
关键词:土壤侵蚀边坡崩塌泥沙含量桉树人工林
桉树造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文效应被引量:23
2019年
为探讨广西主要长周期人工林改为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文功能变化,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1,3,5年生桉树人工林及与之对应的桉树造林前米老排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基本物理性质与水分调蓄功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桉树造林后与造林前的长周期人工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饱和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同时,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桉树造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的20-40 cm土层,而桉树林对土壤的蓄水能力存在的影响与轮伐周期较长的人工林相比,主要表现为20-40 cm土层土壤水库容和剩余蓄水空间增加,1,3,5年生桉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库容分别比对应的长周期人工林高11.25%,19.14%,14.33%;剩余蓄水空间则分别比对应长周期人工林高9.16%,113.01%,23.62%。而4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蓄水能力却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桉树造林的土壤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侯宁宁苏晓琳杨钙仁于婧睿王玮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米老排马尾松土壤物理性质
桉树人工林黑水发生环境及其对鱼类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为了解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采伐迹地黑水的发生规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通过气象观测、黑水和受黑水污染鱼塘水体水质分析以及黑水污染致死鱼样受害症状调查,研究了黑水发生的气象环境、水质特征及其对鱼类的致害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黑水仅发生于新采伐迹地,新鲜采伐剩余物与高温高湿多雨天气是其发生的物质前提和气象条件,多爆发于夏季;2黑水颜色为墨黑,其色度(837~1153度)、化学需氧量(COD)(116~151 mg·L^(-1))、总氮(TN)含量(3.5~6.3 mg·L^(-1))分别为对照林溪水的16.4~52.9(P<0.01)、3.3~5.7(P<0.01)和3.4~4.6(P<0.01)倍,p H值则比对照低0.2~0.8(P<0.05);3受黑水污染的鱼塘水体色度、COD、pH值、TN和铵态氮(NH_4^+-N)含量分别升高286.4度(P<0.01)、24.5 mg·L^(-1)(P<0.01)、0.6(P<0.01)、0.66 mg·L^(-1)(P<0.01)和1.32 mg·L^(-1)(P<0.01),总磷(TP)(P<0.01)和硝态氮(NO_3^--N)(P<0.05)含量则降低;受黑水污染的鱼塘水溶解氧(DO)含量下降至1.04 mg·L^(-1),鱼类急性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要为缺氧;4选择在秋冬季和夏季无雨天气下采伐、减小同期连片采伐面积可防止黑水发生或减缓其危害程度。
杨钙仁于婧睿苏晓琳王冠陈友文陈桂金
关键词:水质特征鱼类毒害桉树人工林
广西主要人工林地坡面径流水质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为探讨广西主要人工林对坡面径流水质的影响,通过简易径流场收集水样,分别对种植为2008年4月(08EU)、2006年4月(08EU)和2002年4月(08EU)的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以及2002年4月种植的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aef,AM)和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L)坡面径流色度、浊度、pH、化学需氧量(COD)、总N和总P等进行了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①桉树成熟林坡面径流色度分别为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的3.6~5.6和2.1 ~2.2倍,pH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低于杂交相思林;②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pH值以及COD随林龄增加而显著提高,pH值和COD由幼龄林的4.36和26.8 mg·L-1逐渐升高至成熟林的5.47和388.4 mg·L-1,但总N和总P含量差异不显著;③距上次暴雨间隔时间越长,桉树林坡面径流色度、COD、总N和总P含量越高,pH值越低,降雨特征对幼龄和中龄按树林水质的影响大于成熟林、杂交相思和马尾松林;④清除凋落物显著增加桉树人工林坡面径流浊度、总N和总P含量,降低pH值、色度和COD.凋落物是桉树人工林影响地表水色泽、COD的关键因子,桉树凋落物自身特性与易分解性是桉树林区地表水颜色变深的主要原因,而浊度和总N含量主要受土壤侵蚀影响.
杨钙仁蔡德所苏晓琳石贤辉覃林蒋代华
关键词:人工林坡面径流水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