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 作品数:6 被引量:5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SMAD4基因多态性、早年创伤经历及其交互作用对强迫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SMAD家族成员4(SMAD4)基因多态性、早年创伤经历及其交互作用与强迫症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招募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484例和符合入组标准的健康对照368例。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估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贝克抑郁量表第Ⅱ版(BDI-Ⅱ)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贝克焦虑量表(BAI)评估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早年创伤问卷简表(ETI-SF)评估早年创伤经历。利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对SMAD4:rs12452684、rs2276163、rs17663887、rs3819122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交互作用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除rs17663887位点外,其余3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s12452684:χ^(2)=0.29,P=0.59;rs2276163:χ^(2)=2.58,P=0.11;rs3819122:χ^(2)=0.22,P=0.64)。SMAD4:rs12452684、rs2276163、rs3819122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强迫症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20,0.04,均P>0.05;χ^(2)=1.85,3.98,1.45,均P>0.05);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结果显示,SMAD4:rs2276163、rs3819122两位点的3种基因型间的强迫行为评分[CC:(12.47±4.23)分,CT:(12.53±4.15)分,TT:(13.97±3.11)分;AA:(12.63±4.08)分,AC:(12.49±4.19)分,CC:(13.87±2.93)分]及Y-BOCS总分[CC:(25.31±6.42)分,CT:(25.68±5.90)分,TT:(27.75±6.01)分;AA:(25.54±6.52)分,AC:(25.56±5.98)分,CC:(27.63±5.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3.87,3.48,3.73,均P<0.05);ETI-SF中的情感虐待与强迫思维评分及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14,0.14,均P<0.05);rs2276163、rs3819122两位点的交互作用及分别与情感虐待的交互作用与强迫思维评分存在关联(F=4.65,3.63,2.93,均P<0.01)。结论早年经历的情感虐待越多则强迫症状越严重,SMAD4基因与早年创伤经历及其两者的交互作用参与强�
- 王佩赵青许婷婷王渊王卫娣范青韩慧琴王振
- 关键词:强迫症SMAD4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1
- 2015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防治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COPD的患病率高达8.2%,约有4000多万人罹患COPD,每年有数以百万的人死于该疾病,致残人数近千万,COPD已跃居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
- 余艳崔焱滕昭晖王佩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性护理
-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强迫症患者强迫症状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儿童期情感虐待对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28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应激感受量表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童年期情感虐待不仅能预测强迫症状严重程度,还能通过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间接影响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中介作用主要包括两条间接路径:一个是应激感受的中介作用,另一个是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神经质人格和应激感受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之间起链式中介的作用。
- 惠慧洪昂周爽伊刘江慧程佳月李璞玉顾秋梦王佩许婷婷王振
- 关键词:强迫症
- 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在强迫症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近年来,强迫症(OCD)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人体研究的非侵入性等特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OCD的深入研究。动物模型可以突破人体研究的这一缺陷,使更精确地研究OC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成为可能。因而,众多的研究者试图采用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对OCD的发病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该文主要对此类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 王佩许婷婷赵青王振
- 关键词:强迫症动物模型基因敲除
- 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强迫症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为解释环境因素对个体遗传的作用提供了途径及机制。目前已有报道,强迫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DNA甲基化差异,而DNA甲基化水平可能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此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微RNA表达丰度较健康对照上升。该文通过综述文献中关于强迫症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总结强迫症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强迫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 林梁俊王卫娣王佩林关宁王振
- 关键词:强迫症表观遗传学遗传学DNA甲基化微RNA
- 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抑制系统在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中的中介作用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行为抑制系统在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13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OCD患者,126例年龄、性别等匹配的正常对照。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测量强迫症状严重度;强迫信念问卷(OBQ-44)测量强迫信念;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量表测量行为抑制/激活水平。结果:OCD组OBQ-44总分高于对照组[(184±47) vs.(153±55),P <0. 01],而BIS/BAS量表的行为抑制系统(BIS)得分低于对照组[8(5,16) vs10(5,20),P <0. 01]。强迫症患者OBQ-44的责任感/威胁评估、完美主义/确定性得分及总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 23、0. 21、0. 22,均P <0. 01); BIS/BAS量表的BIS得分与Y-BOCS总分呈负相关(r=-0. 33,P <0. 01)。Bootstrap结果显示行为抑制系统在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 02(95%CI:0. 01~0. 03)。结论:OCD患者的行为抑制系统可能在强迫信念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王佩许婷婷赵青王振
- 关键词:强迫症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