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昱
-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态指标;运用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研究了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形态的个体差异。结果显示,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左、右耳石以及雌、雄个体间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年龄组间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P<0.05),年龄组两两之间耳石形态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以耳石形态学方法判别蓝点马鲛种群需要考虑样本的年龄因素,以同一年龄的繁殖群体为宜;造成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耳石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同一种群或群系蓝点马鲛的耳石形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对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二是象山港是多个蓝点马鲛种群或地理群系共同的产卵场,年龄组间的差异来源于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
- 杨林林姜亚洲林昱凌建忠刘尊雷李圣法
- 关键词: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
- 中国沿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差异被引量:5
- 2020年
- 为阐明中国沿海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耳石形态的特异性,科学判定中国沿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种群归属,根据2016-2018年4-6月在莱州湾、海州湾、吕四渔场、象山港、沙埕港等蓝点马鲛产卵场采集的242尾2龄蓝点马鲛成熟个体样本,结合计算出的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状指标,运用相似性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探讨了耳石形态的群体间差异。结果显示,海州湾和吕四渔场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象山港和沙埕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渤海、黄海和东海3个海区之间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半径比、纵横比、面密度和矩形趋近率是对各个繁殖群体组内相似性贡献度较高的耳石形态典型指标;面密度、形态因子和半径比则是对各繁殖群体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耳石形态分歧指标。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5个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55.26%~92.59%,综合判别正确率为71.07%。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之间的耳石形态存在显著差异,渤海、黄海和东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存在较高的区分度。
- 杨林林姜亚洲刘尊雷林昱凌建忠李圣法
- 关键词:蓝点马鲛繁殖群体耳石
-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被引量:19
- 2016年
-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 宋超王宇坛刘尊雷张辉林昱姜亚洲李圣法林楠
- 关键词:蓝点马鲛象山港鱼卵仔稚鱼
- 基于遥感影像的江西省水体资源和水产养殖结构空间异质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为系统掌握江西省水体资源结构和水产养殖基本特征,论文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了2012年各县域的水体面积,并划分为不同的水体类型。通过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了89个县(市)水产养殖典型要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空间差异程度。针对空间关联及非均质性的现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水体资源大小、养殖方式、平均单产水平和渔业专业养殖人员数量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江西省水体资源类型以大水面为主,占总面积的70%,其次为水库山塘,占21.26%,小型池塘面积占9%。水资源结构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区域以大水面为主,南部以山塘水库为主。养殖产量和面积表现出空间集聚分布特征(P<0.01),但各县域的聚集性分布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彭泽县、都昌县、鄱阳县、南昌市辖区、南昌县、丰城市、进贤县和余干县8个县域,均为高-高分布类型,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总量的34.55%、35.42%。从养殖品种结构上,特种养殖产量主要集中在上饶市、九江市、南昌市和宜春市,占69.84%,但特种养殖产量所占比例与水体资源大小的相关性下降,水资源较少的东部山区丘陵地带依据区位特征发展鳖、蛙产业,特种养殖比例较高。从水产养殖驱动力分析,水体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中位值为0.46),其次是小型池塘面积(中位值为0.36)、专业养殖人口数量(中位值为0.26),3个因素与养殖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水体面积和小型池塘面积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减,专业养殖人口对养殖产量的影响程度从南向北递增。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变化可能与养殖方式和品种结构有关。平均单产水平对养殖产量的贡献较弱(中位值为-0.003),各地区影响强度差别不明显。分析结果有助于系统了解江西省水体资源分布和养殖结构,对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刘尊雷张寒野袁兴伟杨林林林昱严利平程家骅
- 关键词:水产养殖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