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科技
  • 2篇冶金
  • 2篇冶金地质
  • 2篇找矿
  • 2篇找矿成果
  • 1篇低温热液
  • 1篇地质调查
  • 1篇地质勘探
  • 1篇叠加成矿
  • 1篇玄武岩
  • 1篇铅锌矿
  • 1篇铅锌矿床
  • 1篇热水沉积
  • 1篇热液
  • 1篇重熔
  • 1篇钨锡矿
  • 1篇锡矿
  • 1篇锌矿
  • 1篇锌矿床

机构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冶金地质...
  • 2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李红
  • 2篇曾普胜
  • 1篇李延河
  • 1篇刘斯文
  • 1篇王兆全

传媒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亚洲最大铅锌矿——三阶段叠加成矿的金顶巨型铅锌矿床被引量:13
2016年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作为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床,是三阶段成矿作用叠加的产物:第一阶段,是位于T1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之上的三叠纪三合洞组时期(T3s)碳酸盐岩中的海相热水沉积型(M-SEDEX-type)闪锌矿-方铅矿±天青石±菱铁矿矿床组合,分布于兰坪盆地西侧。第二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陆相湖盆中的热水沉积型(C-SEDEX type)矿床,是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时期(~110Ma,~65Ma),挤压形成的高山应力转向伸展而形成的深的断陷湖盆("高山深盆")中,沿同生断裂(沘江断裂)喷流形成块状硫化物堆积于陆相红色砂岩盆地中形成的矿床,湖盆中靠沘江断裂一侧,大小不等灰岩角砾堆积于山麓,向西砾径逐渐变小,数量减少,直至湖盆西侧灰岩角砾消失变为正常湖相红色砂岩沉积;并且湖盆中的硫化物沉积出现温度控制的分带现象,北东侧架崖山、北厂一带以细粒闪锌矿为主,南西侧南厂、白草坪一带以细粒方铅矿为主。第三阶段,新近纪时期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受到青藏高原东端逃逸挤压,兰坪盆地东侧中生代地层大规模向西逆冲推覆,甚至推覆体该在金顶湖盆上形成穹隆,将先前形成的金顶陆相湖盆中的铅锌矿封盖起来;同时,将三合洞组灰岩中M-SEDEX型层控铅锌矿±天青石矿层倒转推挤之穹隆北东侧的跑马坪一带;在中-上新世时期出现挤压后的伸展转换,伴随伸展盆地的形成和深部热液的上涌(在东侧维西-通甸断裂内甚至拉出大量的粗面质火山岩+碱性玄武质火山岩),再次沿沘江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沿次级断裂、裂隙输送至矿质丰富的穹隆内,含矿热卤水使众多的灰岩角砾遭受氧化卤水交代,在角砾边部形成石膏-硫化物壳层,同时,铅锌组分活化迁移至逆冲推覆岩片中高孔隙度的景星组(K1j)砂岩中大量聚集,形成浅成低温热液型(Epithermal-type)的砂岩容矿的铅锌矿。其结果,导致金顶穹隆有限的
曾普胜李红李延河王兆全温利刚刘斯文
关键词:金顶铅锌矿叠加成矿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
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综述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幅、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15幅,航空物探完成25万测线公里;其中比例尺1:5万占20%,其余为1:2.5万比例尺,承担辽宁省l:5万航空磁放综合物探测量(全省)。“十一...
李红
关键词:地质调查找矿成果勘查技术地质科技
与基性岩有关的层控钨锡:“S”型花岗岩钨锡矿的前身——以云南钨锡矿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以云南几个典型钨锡矿带为例,结合国内外前人成果,研究对比了层控钨锡矿床与含钨锡的"S"型花岗岩之间的关系,发现:含钨锡的"S"花岗岩均产出于早期地层富集钨锡甚至形成独立的钨锡矿床的地区,如元古界的云南西盟—缅甸完冷锡矿带,寒武系都龙—白牛厂钨锡矿带,石炭系腾冲—梁河锡钨矿带,三叠系的个旧锡矿带,新近系的薅坝地锡矿带等;而在地层中没有明显钨锡富集的层位,即使有地壳重熔形成"S"型花岗岩也不会有钨锡矿床产出,如云南西北部的鲁甸花岗岩、加仁花岗岩等。根据对层控钨锡矿床的成矿年代、矿石结构构造、容矿围岩变质属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证明所谓的"‘S’型花岗岩与W、Sn、Mo、Bi成矿关系密切"的认识,实际上是富集钨锡的早期层位在地壳加厚或受到构造热侵蚀时发生重熔,并使钨锡按照矿质沉淀的温度序列重新分配与富集的结果。因此,"S"型花岗岩并不具有含W、Sn、(Mo、Bi)的专属性,而富集W、Sn的地层重熔才是形成W、Sn矿床的关键。从众多的实例来看,层控钨锡矿常常与深源的(碱性)玄武岩关系密切,而不一定与"S"型花岗岩关系密切。只要有早期的层控钨锡矿存在,该矿层被任何一种火成岩穿切或吞噬,矿质都可能被迁移至合适的位置重新沉淀而成矿。因此深入分析和对比含钨锡的层位及其形成背景条件,是扩大钨锡矿资源量的关键;而层控钨锡矿与"S"型花岗岩接触带(特别是外接触带)及其相关的构造裂隙,很可能是矿质运移再分配并形成富钨锡矿的有利空间。层控钨锡矿卷入变质核杂岩,含矿层位可以被抬升至较浅部位,不仅利于开采,而且在中心部位的隐伏花岗岩体也可以形成富矿,是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曾普胜李红
关键词:玄武岩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十一五”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
本文对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十一五”期间地质勘探结果进行综述,包括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地质科技成果、地质找矿成果。地质科学研究与找矿密切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李红
关键词:地质勘探矿产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