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羟苯磺酸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神经肽Y和皮质醇水平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肽Y(NPY)和皮质醇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治疗组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每组30例,普通治疗组行基础治疗,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0.5 g/次,口服,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NPY、皮质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RP、NPY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时均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P<0.05),且治疗前水平高于治疗后第14天(P<0.05);皮质醇水平在治疗后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14天低于治疗后第7天(P<0.05)。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第7、14天时CRP和NPY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醇和NIHSS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与CRP、NPY和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第14天时NIHSS评分与CRP和NPY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缺血和应激是病情发展的重要机制,羟苯磺酸钙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清CRP、NPY和皮质醇的水平。
- 王引明孔亮陶杨潘宇红胡玲玲
- 关键词:羟苯磺酸钙脑梗死C反应蛋白质皮质醇
-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2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在常规改善脑循环、抗凝、脱水等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血塞通注射液,2 w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价,比较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测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 NOS)及一氧化氮(NO)均较对照组低(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 李超生孔亮袁凤来范长燕胡玲玲
- 关键词:血塞通注射液缺血性脑卒中生活质量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转化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7
- 2016年
-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颅内出血转化及疗效。方法按纳入的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5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A组)4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组(B组)40例,非静脉溶栓的对照组(C组)40例,比较3组间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2h、1d、7d的NIHSS评分,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三组间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颅内出血风险均较小;三组NIHSS评分比较,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静脉溶栓后的1d和7d,A组和B组分别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溶栓治疗有效;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两种静脉溶栓疗效差异不大。三组治疗7d后总有效率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均安全有效。
- 赵继来胡玲玲孔亮王引明许岩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尿激酶静脉溶栓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RB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ICD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ICD组、对照组患者血清UA和血浆DD、FIB水平。对于ICD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57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32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32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ICD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ICD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另外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要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与UA、DD、FIB水平无相关性(r=0.149、0.056、0.0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318,95%CI 0.007~0.721)。结论血清RB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与IC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 徐东升王引明殷晓菁胡玲玲孔亮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视黄醇结合蛋白
-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神经肽Y和皮质醇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肽Y(NPY)和皮质醇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A组)入院第1、7及14天的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体检者33名(B组)。结果除住院第14天A组血清NPY水平与B组相仿外,A组住院期间的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均高于B组(P<0.01)。A组血清CRP和NPY在第7天最高(P<0.01)。A组入院第1天皮质醇水平最高,后逐渐降低,但第14天仍高于B组(P<0.01)。A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NIHSS评分与CRP、NPY和皮质醇呈正相关(P<0.05),第7和14天NIHSS评分与CRP和NPY呈正相关(P<0.01),但与皮质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NPY和皮质醇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和缺血是影响病情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 王引明孔亮潘宇红陶杨李超生胡玲玲
- 关键词:脑梗死C反应蛋白皮质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