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波

作品数:20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9篇航天
  • 6篇悬浮电位
  • 6篇空间站
  • 5篇电位
  • 4篇等离子体
  • 4篇航天器
  • 3篇弹簧
  • 3篇电路
  • 3篇电特性
  • 3篇静电
  • 3篇静电荷
  • 3篇放电
  • 3篇放电特性
  • 2篇地面模拟试验
  • 2篇电流
  • 2篇电容
  • 2篇亚胺
  • 2篇扭转弹簧
  • 2篇酰亚胺
  • 2篇外筒

机构

  • 20篇兰州空间技术...
  • 2篇兰州工业学院
  • 1篇北京空间飞行...

作者

  • 20篇刘海波
  • 12篇孙迎萍
  • 10篇秦晓刚
  • 7篇杨生胜
  • 6篇柳青
  • 4篇李得天
  • 4篇史亮
  • 4篇王栋
  • 3篇汤道坦
  • 3篇王彦龙
  • 3篇刘士永
  • 2篇田恺
  • 2篇颜则东
  • 2篇郑阔海
  • 2篇张剑锋
  • 1篇程天然
  • 1篇赵呈选
  • 1篇李玉峰
  • 1篇李存惠
  • 1篇冯展祖

传媒

  • 3篇真空与低温
  • 1篇宇航学报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化工机械
  • 1篇载人航天
  • 1篇兰州工业学院...
  • 1篇空间科学与试...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面积Kapton材料的放电特性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航天器表面介质材料在空间等离子环境下会产生放电现象,放电诱发的瞬态脉冲会对航天器在轨安全运行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对不同面积的125μm厚Kapton温控材料进行放电实验,对放电诱发的瞬态脉冲进行测量,总结分析其规律,得出4~36 cm2Kapton材料和64~225 cm2Kapton材料的放电波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且随着材料面积增加,Kapton材料的放电电流峰值、放电持续时间、放电电荷损失量和放电频率都相应的升高。对Kapton材料放电特性的研究,将为航天器带电防护设计和放电危害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刘海波李得天杨生胜汤道坦柳青王婷婷
关键词:放电波形放电频率
一种航天器用套筒式伸展机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天器用套筒式伸展机构,属于航天器技术领域,它包括:转轴、勾板、伸杆、内筒、中间筒、外筒、压缩弹簧、连接杆、拉钩、扭转弹簧及铆钉套筒;勾板的一端固定在转轴的中部,另一端加工为螺旋线;外筒活动连接在转轴上,...
苗育君刘立美林小军刘海波杨生胜郑阔海秦晓刚田恺
文献传递
等离子体源型航天器主动电位控制方法
2023年
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地磁场等相互作用,会引起充放电效应,严重影响其空间任务。通过等离子体源发射人为等离子体可有效控制航天器表面电位,保障航天器运行安全,且较其他电位控制方法更灵活、高效,但国内对此研究相对基础薄弱。为此,基于航天器电流平衡方程进行航天器带电理论分析,并结合球对称模型对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理论进行阐述;进一步通过SPIS(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ystem)仿真平台模拟分析空间等离子体和人为等离子体对航天器电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在GEO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的作用下,航天器不同材料表面存在不等量带电,且电位可达−14000 V;等离子体源工作可高效地将航天器控制在−10 V以内,控制器适合安装于卫星东侧面,其净发射电流直接影响着控制效果;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地面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等离子体源控制器可将−6000~−5000 V的航天器模拟件在数秒内控制至0 V左右,等离子体源电位控制技术对航天器表面高电位及不等量带电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以上研究成果将为其空间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
银鸿李得天柳青刘海波秦晓刚杨生胜
关键词:表面带电空间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源
低轨等离子体环境中航天器充电研究及在轨试验
2024年
低轨道等离子体环境与航天器相互作用下将产生高充电电位,引起航天器充放电效应并对航天器能源系统、电子系统及航天员出舱活动等产生危害。本文开展了等离子体环境与航天器相互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建立了低轨道航天器充电模型,并进行了在轨试验验证,为低轨航天器等离子试验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王润福孙迎萍刘海波
关键词:充电悬浮电位在轨试验
一种空间站电位检测仪静电荷清零方法及清零电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站电位检测仪静电荷清零方法及清零电路,有效解决微分电容分压式空间站电位检测仪固有的漏电流带来的信号漂移,通过本发明的静电荷清零使得在测量前分压电容恢复上电初始电荷平衡状态,能够在测量空间站悬浮电位时能...
赵振栋胡向宇孙迎萍刘海波苗育君王栋蔺璟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模拟卫星地电位瞬变的地面实验装置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模拟卫星地电位瞬变的地面实验装置,包括:真空电子管、高压脉冲发生器、程控恒压源、控制电路、通信电路、壳体、真空电子管保护罩,其中:所述真空电子管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真空电子管外部安装有所述真空电子管...
孙迎萍刘海波王鹏史亮银鸿秦晓刚
空间站电位主动控制及在轨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针对空间站电位控制需求,研究了空间站特有的带电机理,分析得出主动方式是空间站电位控制唯一可行的方法。研究了电位主动控制工作机制,建立了卫星电位自适应主动控制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空心阴极发射电子的空间站电位主动控制方法建立了空心阴极电子发射特性物理模型,研究了空心阴极电子发射特性,成功研制了中国首个测控一体的电位主动控制系统,并搭载于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获得了空间站结构电位在轨测控数据。在轨应用结果表明:电位主动控制系统可将中国空间站结构电位从-60 V控制在-22 V左右,优于国际空间站-40 V的指标。
秦晓刚杨生胜史亮刘海波胡向宇孙迎萍王栋郑元浩
关键词:空间站空心阴极
一种空间站电位检测仪静电荷清零方法及清零电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站电位检测仪静电荷清零方法及清零电路,有效解决微分电容分压式空间站电位检测仪固有的漏电流带来的信号漂移,通过本发明的静电荷清零使得在测量前分压电容恢复上电初始电荷平衡状态,能够在测量空间站悬浮电位时能...
赵振栋胡向宇孙迎萍刘海波苗育君王栋蔺璟
文献传递
面积对Kapton材料表面充放电影响的实验研究
空间等离子环境下,航天器表面材料的充放电现象会引起航天器运行故障,严重时会使航天器无法完成在轨运行任务.航天器表面Kapton材料的面积不同,使得其表现的充放电特性也不同.本文对不同面积Kapton材料的充放电特性进行研...
刘海波杨生胜秦晓刚汤道坦柳青颜则东
关键词:航天器聚酰亚胺材料充放电特性
文献传递
航天员生命安全保护神——空间站主动电位控制系统研制及在轨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空间站处于低地球轨道(LEO),采用100 V高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电池阵在轨工作时,受LEO轨道稠密等离子体环境充电以及地磁场诱导充电影响,使空间站主体结构产生最高约-100 V的电压,危及航天员出舱安全,国际空间站将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体对航天员放电列为致命级的危害。主动电位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空间站悬浮电位并将其控制在安全电压范围内,保证航天员出舱时的生命安全。由于缺乏相关理论基础,我国一直未能掌握对空间飞行器进行结构电位控制的主动电位控制技术。为此研制团队研究了卫星电位自适应主动控制理论,获得了电位控制的解析模型,提出了采用空心阴极的电位主动控制方法,研制了测控一体的主动电位控制系统,突破了“悬浮电位检测技术”“电位主动控制技术”和“在轨诊断技术”三项关键技术。
胡向宇孙迎萍刘海波赵振栋崔梧玉秦晓刚王彦龙陈昶文李玉峰
关键词:空间站悬浮电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