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式呼吸功能训练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研究改良式呼吸功能训练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康复科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功能训练,实验组采用改良式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呼吸功能训练对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有一定疗效。
- 陈玲金振华
- 关键词:呼吸功能训练脑卒中肺部感染吞咽障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21年
-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最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之一,临床发生率为12.5%~70%[1]。肩手综合征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1~3个月,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疼痛加重,阻碍患者全面康复[2]。肩手综合征越早进行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寻求早期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上肢残疾率[3]。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主要是在清醒状况下利用固定频率连续发送脉冲磁场进行无痛、无创的刺激大脑皮层组织的技术[4],应用范围广泛。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是一种利用利多卡因等麻醉剂注射对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减少交感神经活动的治疗方法[5]。以上两种方法均被证实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效,我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观察高频rTMS联合SGB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刘勇王宏法卢丹婵邵玉玲金振华谭同才
-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重复经颅磁刺激星状神经节阻滞
-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7
- 2019年
-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 金振华金振华
-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
- 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模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B组增加镜像疗法,C组增加多模态镜像疗法,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UEFT评分、患手最大握力和捏力、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7.878,P<0.001),C组各项成绩均最优(F>12.563,P<0.001)。结论多模态镜像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患手肌力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孙凤宝章晓峰刘勇徐智韬金振华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功能手功能
-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跑台(Walker View)行步行功能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10米步行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3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5.808,|Z|>2.961,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t|>2.049,Z=-2.572,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 金振华陈玲刘勇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自我效能
- 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观察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四肢联动训练仪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双任务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 刘勇沈一吉金振华邵玉玲
-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
- 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究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7例,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表面肌电信号(sEMG)、10m步行试验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级、RMS均值、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提升步行能力。
- 金振华陈玲叶祥明刘勇
- 关键词:振动卒中肌张力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双侧对称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被引量:10
- 2023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双侧对称运动训练(B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MS组、BIT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予常规康复,rTMS组增加健侧1 Hz rTMS,BIT组增加BIT,联合组增加健侧1 Hz rTMS和BI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WMFT、UEFT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t|>5.052,P<0.001),联合组各项评分最高(F>9.834,P<0.001)。结论低频rTMS和BIT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应用疗效更优。
- 孙凤宝曾雅琴欧阳瑶金振华章晓峰
- 关键词: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上肢
-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 章晓峰刘勇金振华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
- 运动前皮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伪刺激,M1组对病灶侧M1给予atDCS治疗,PMC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评分、WMFT评分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RMS比值均提高(|t|> 2.458,P <0.05),且PMC组的各指标改善更佳(F> 4.084,P <0.05)。结论 atDCS作用于病灶侧PMC,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整体功能。
- 孙凤宝章晓峰金振华陈甜甜
-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