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东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豆
  • 1篇低温胁迫
  • 1篇豆田
  • 1篇叶片
  • 1篇玉米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区
  • 1篇生态条件
  • 1篇适应性
  • 1篇碳代谢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激素
  • 1篇品系
  • 1篇资源利用率
  • 1篇综合评价
  • 1篇芸豆
  • 1篇外源
  • 1篇外源ABA
  • 1篇烯效唑
  • 1篇小豆

机构

  • 8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京博农化科技...

作者

  • 8篇赵海东
  • 6篇郑殿峰
  • 6篇齐德强
  • 5篇冯乃杰
  • 3篇王畅
  • 3篇周行
  • 2篇王丽艳
  • 2篇梁晓艳
  • 1篇林志伟
  • 1篇张盼盼
  • 1篇李琬
  • 1篇于立河
  • 1篇项洪涛
  • 1篇曾宪楠
  • 1篇王月溪
  • 1篇李建英
  • 1篇王彤彤
  • 1篇韩毅强
  • 1篇王立志
  • 1篇左豫虎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2篇草业学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化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S_(3307)和DTA-6对芸豆生殖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为研究调节剂对芸豆光合作用及产量的调控机制,选用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完全随机试验方法,以初花期叶面喷施调节剂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了50mg·L-1烯效唑(S_(3307))和50mg·L-1胺鲜酯(DTA-6)对芸豆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光合相关指标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除DTA-6在结荚期的净光合速率略小外,S_(3307)和DTA-6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指数。2)S_(3307)可提高结荚期至鼓粒期的叶绿素含量,DTA-6可降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绿素的分解速率。3)S_(3307)和DTA-6可提高芸豆各时期的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尤其是鼓粒期作用效果更显著,S_(3307)和DTA-6较CK分别增加了14.55%和36.05%。4)与CK相比,S_(3307)和DTA-6降低了开花期至鼓粒期的茎叶分配率,显著提高了鼓粒期的荚分配率,促进了植物同化物质由"源(叶)"向"库(籽粒)"的转移。5)S_(3307)极显著提高了芸豆单株荚数,DTA-6极显著提高了单株荚数,显著提高了单株粒重,且S_(3307)和DTA-6均显著提高了产量,分别较CK增产4.30%和10.16%。综合分析可知,S_(3307)和DTA-6可有效提高芸豆生殖生长阶段的光合作用能力,促进植物的干物质积累以及荚的分配,提高芸豆产量,且DTA-6的增产率更高。
王畅赵海东冯乃杰郑殿峰梁晓艳梁晓艳齐德强李建英韩毅强
关键词:芸豆S3307DTA-6光合特性
东北北部高寒区大豆品系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被引量:8
2018年
为合理利用大豆种质资源,选取适合寒区种植的大豆品系,2017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鹤山农场对30份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变异性、相关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66%~87.53%,其中单株瘪荚数变异系数最大,单位面积株数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性状浓缩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重因子和株数因子,且累计贡献率高达84.74%;聚类分析表明,30份大豆品系可聚类成3大类,第1类群共计15份品系,第2类群共计11份品系,第3类群共计4份品系,分别为CS1737、CS1733、CS1704和CS1761,适宜该寒区推广种植。
赵海东冯乃杰郑殿峰张丽娜王畅王畅齐德强项洪涛
关键词:大豆品系适应性聚类分析
S_(3307)和KT对春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探讨叶面喷施烯效唑(S_(3307))和激动素(KT)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为S_(3307)和KT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德美亚1’和‘德美亚2’为试验材料,于玉米7叶期喷施S_(3307)和KT,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其对玉米叶片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_(3307)和KT均显著增加了2个品种的穗重、粒重、穗行数、行粒数和单粒重,最终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其中,KT对‘德美亚1’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S_(3307)对‘德美亚2’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喷施调节剂后第21~30天,2种调节剂均降低了叶片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德美亚1’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0.16%~31.10%,淀粉酶活性下降幅度为7.58%~45.83%;‘德美亚2’的叶片淀粉含量下降幅度为2.68%~42.01%,淀粉酶活性的下降幅度为3.97%~39.82%。喷施调节剂后第21天,2个品种叶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大小依序为KT>S_(3307)>CK,‘德美亚1’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84.64%、31.28%、67.38%和52.74%,‘德美亚2’的2个处理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比CK分别增加14.21%、3.92%、49.34%和37.50%。2种调节剂均显著促进了生育后期玉米叶片的生理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
李东郑殿峰冯乃杰赵晶晶张盼盼蔡光蓉赵海东周行齐德强
关键词:玉米烯效唑激动素叶片
黑龙江杂豆田节肢动物种类调查研究
2016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杂豆田害虫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杂豆高产稳产,2014—2015年对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林甸县、甘南县、依安县、肇源县、拜泉县、农大实习基地、和平牧场和梧桐河农场等地的杂豆田节肢动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经鉴定发现,杂豆田节肢动物共72种,分属2纲,12目,53科,其中有害昆虫和有害螨共52种,天敌20种,中性昆虫2种;为害严重的害虫有双斑萤叶甲、细胸金针虫、绿带翠凤蝶、苜蓿盲蝽、豆蚜、红蜘蛛等。
王丽艳赵海东张海燕朱莹王成林志伟左豫虎于立河
关键词:节肢动物
黑龙江省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分布特征及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4
2020年
为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系的分布特征以及大豆根系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合丰55和嫩丰18为材料,采用水平分层和垂直分段两种不同的栽培装置,对两个大豆品种的根表面积、根干物质、根比表面积、根系伤流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大豆根系的80.6%存在于垂直0~20 cm土层内,55.6%存在于水平0~5 cm土层内。大豆的根系伤流重量分布范围是0.5~6.4 g,比表面积分布范围是17.6~67.9 m2·kg-1。合丰55和嫩丰8的单株荚数与其单株产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710*)和极显著正相关(0.908**)。在R5期,大豆在垂直0~20 cm和20~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分别与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0.794*)和显著正相关(0.837*),在垂直120~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904**)。大豆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株荚数的增加来实现;提高R5期垂直20~4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和垂直120~1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降低R5期垂直0~20 cm土层内的根表面积,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周行龚屾郑殿峰冯乃杰冯乃杰齐德强赵海东李冰
关键词:大豆比表面积
黑龙江省红小豆田害虫种类调查
2015年
随着红小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害虫种类逐年增多,为确保红小豆高产优质,课题组于2014年进行了黑龙江省红小豆田害虫种类普查。对黑龙江省西部6个市县及东部梧桐河农场的红小豆田害虫种类调查结果表明,红小豆田害虫种类有36种,分别属于5目22科。
梁道满王丽艳赵海东谢欣洋刘方磊贾聚岩
关键词:害虫种类
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开花期水稻叶鞘激素含量及抗寒生理的影响被引量:29
2019年
为了探讨低温条件下外源ABA对水稻叶鞘内源激素含量和抗寒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以水稻品种龙稻5(耐冷型品种)和龙粳11(冷敏型品种)为材料,于开花期喷施ABA后,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分别持续1,2,3,4,5 d)处理。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可导致水稻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显著降低,冷敏型品种尤为严重,喷施ABA可有效抑制花粉活力和结实率的降低。低温处理可引起水稻叶鞘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提高,同时导致SOD、POD和CAT活性发生变化;外源ABA具有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作用,同时促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研究证实外源ABA具有提高水稻抗冷的作用,对优化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抗冷方法,建立寒地水稻生产的抗冷技术体系,达到保产增产的目的有积极意义。
项洪涛齐德强李琬郑殿峰王月溪王彤彤王立志曾宪楠杨纯杰周行赵海东
关键词:外源ABA开花期内源激素抗寒生理
两个生态区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异及对化控剂的响应被引量:24
2018年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九三管理局(第四积温带)和大庆市林甸县(第二积温带)进行大田试验,以大豆品种‘垦丰41'为试验材料,于初花期叶面喷施50 mg·L^(-1)烯效唑(S3307)和50mg·L^(-1) 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调节剂,通过灰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两种生态条件下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差异,探究了化控技术对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比,地表总辐射和≥10℃有效积温是影响两个生态区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到开花期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开花至结荚期的光热资源利用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苗期至结荚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S_(3307)和DTA-6均可显著提高两个生态区大豆的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其中,S_(3307)对两个生态区大豆光热资源利用率和产量的调控效果较好.在九三和林甸两个生态区,S_(3307)大豆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3.6%和17.1%,热量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1%和17.2%,较不施用对照分别增产14.1%和17.3%.因此,采用合理的化控技术是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实现大豆高产的有效途径.
王畅赵海东冯乃杰郑殿峰梁晓艳梁晓艳齐德强
关键词:生态条件大豆资源利用率化学调控
共1页<1>
聚类工具0